沈瑋
摘要:伴隨著新一輪教育改革的開始,大多數教學都開始進行了改革。對于中職學校來講,在教學資源整合、教學資源共享、辦學實力等方面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急需解決。基于此,本文以軌道交通專業教學為例,探討該專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并從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資源整合、教學模式調整、校企合作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等多方面進行了論述,試圖尋找到一條適合中職軌道交通專業教育改革的道路。
關鍵詞:中職學校;軌道交通專業;教育改革
伴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軌道交通行業蓬勃發展,與之而來的便是對應人才需求的增加。中職學校是培養城市軌道交通專業人才的重要陣地。不過,在當前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如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落后、校企合作不深入、教學資源匱乏等問題。基于此,對中職軌道交通專業進行改革不僅僅是為社會培養專業化人才的必要舉措,還是提升學校競爭力,提高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方式。
一、學校特色對接地區資源,打造特色課程
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方式是根據教學大綱展開的,其專業教學不具備特色,只是根據教材內容,有條不紊地展開。對于學生來講,他們在畢業之后走向的工作崗位各不相同,因此在進行學習的時候,需要與日后自身的就業崗位需求情況進行對接。教師在傳授給學生知識的時候,不應該被教材束縛,而是充分考慮實際工作的需求,為學生們介紹不同崗位所需要的主要技能、次要技能,這樣學生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同時,學校還可以根據學校的特色以及地區產業結構發展,與城市軌道專業相關的企業進行聯合、研討,對現有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模式進行調整。
二、以企業需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為了滿足城市軌道交通企業不同崗位的需求變化,學校需要根據企業的發展動態、用人機制來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更加優化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計劃,深度落實校企合作。在人才培養模式中,教師需要按照224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現雙平臺、四對接、四環節的模式。其中雙平臺是指學校教育平臺與企業實踐平臺;四環節是指一體化教學環節、項目實訓環節、生產實習環節以及頂崗實習環節。四對接則是指教學內容與典型工作任務的對接、課程標準與軌道行業標準對接、課程考核與技能鑒定對接、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進行對接。通過專業與企業的對接,可以顯著完善軌道交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而為軌道交通企業培養更多的專業化、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
三、保證軌道交通專業課程體系的完善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在制定軌道交通專業課程體系的時候,學校可以邀請企業管理層與專業任課教師進行研討,明確教學目標、學生形成的職業能力以及課程體系,通過將通識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選修課程進行整合,從而構建“底層夯實、中層互通、高層互選”的專業課程體系。其中通識課程主要是包含公共基礎可能以及公共選修課程,這些課程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自主學習。專業基礎課程一般有三到五門專業課程組成,根據不同的工作任務或者不同的工作過程為學生們設置不同的學習模塊,不同的學習模塊則是對應不同崗位的工作任務,這樣能夠將專業課程教學與崗位工作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在確定專業選修課程的時候,教師需要幫助學生了解不同工作崗位所對應的職業技能,進而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去選擇一些拓展課程,為學生后續的專業發展以及職業成長拓寬渠道。
四、打造復合型專業群師資隊伍
優秀的教師隊伍對于學生的發展來講是至關重要的。在中職學校中,教師除了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以外,還需要具備良好的崗位工作能力,并且了解職業前沿內容。學校為了提升軌道交通專業教師的整體素質,可以制定教師隊伍發展規劃,通過設計“分類、分級、分工、進修”的教師培養方式,引導教師通過入企實訓、定崗交流、政府培訓、地區學校研討的體系,強化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同樣,學校還需要搭建科研平臺,讓教師可以將自身的科研項目與專業教師結合在一起,從而實現對教師專業能力的補充。
五、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進行教學模式改革
伴隨著當前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對于各行各業都產生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在軌道交通行業之中同樣如此。企業借助大數據技術能夠了解軌道交通的實時情況,進而有針對性地做出相應解決對策,這就需要軌道交通人員也具有相應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中職學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的時候,便可以構建數據庫,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強化他們的信息技術使用能力,為其后續的職業發展以及就業競爭力提升奠定基礎。
六、結語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中職軌道交通專業教學改革迫在眉睫,這不僅僅是社會人才的需要,更是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需求。學校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完成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方案,構建數據庫等等方式,來提升軌道交通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謝芳,吳春巧.基于崗位需求的“中職-高職”銜接課程體系構建——以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0(02):122-123.
[2]李怡民,李軍,周麗.城市軌道交通行業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匹配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1):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