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璞
【摘要】美術課是當前中小學生的一門基礎課程,而美術欣賞課則是美術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欣賞課對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審美能力的改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都具有很好的作用。指出美術教育的重點應該在于美術欣賞,以審美教育為主要內容,通過欣賞教學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升,并建立起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
【關鍵詞】美術教學? 欣賞課? 審美能力 途徑方法
前言
美術課是當前中小學生的一門基礎課程,而美術欣賞課則是美術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欣賞課對于中小學生的教學要求應該是幫助中小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他們對于藝術的愛好與熱情,這對于他們品質的養成以及健康審美觀的塑造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本文將從現代基礎教育中的美術欣賞課的發展現狀,以及中小學生對美的感知特點,以及欣賞課對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途徑和方法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和探究。
一、基礎教育中的美術欣賞課
美術教育是學校教育體系中較為特殊的一個學科,隨著時代與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美術教育的功能與目的認識也日益深化。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新課標已打破了傳統的過于關注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框架,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美術作品有繪畫,有雕塑,還有各式各樣的建筑等。美術作品就是要通過不同的表現手法來詮釋人們對美的理解,對美的向往。它對于提高的人藝術素養,陶冶人的思想情操,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領域,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以往傳統的美術欣賞課中,教學形式單一,缺乏藝術情趣。因此,在美術欣賞課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多聽、多想、多看、多做,促進在成長中感受美、體驗美、創造美的能力的發展。
二、中小學生對美的感知特點
對于中小學生來說,青少年時期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孩子在身體上和心理上都有很大的變化,小學生一般已能辨認各種事物的形狀,能夠比較各種物體的長短、大小、形狀,以及他們在空間的位置,隨著思維能力的發展,學生能夠比較概括、靈活的掌握一般的空間概念。到了中學階段,由于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知覺得精準性和概括性也隨之得到發展。他們不僅能有目的的進行觀察,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質特征,在知覺過程中還能把個別事物同一般原理規則聯系起來,能夠逐漸感知美。
三、欣賞課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1)注重教學直觀性。
在美術課堂上,幾乎每一件藝術品都是教師培養學生感受能力的好范例,“例如在學習中國民間剪紙藝術時,由于兒童的年齡偏小,對這種蘊含著勞動人民智慧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形式不理解,如果僅從字面上解釋難免枯燥乏味。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在教室的窗上貼著窗花,門上貼著隨風飄動的門楣掛簽,講臺桌的邊上也貼滿掛簽,教室的四周張貼著各種剪紙作品,然后播放一曲抒情優美的中國民樂。”[6]使學生身臨其境,切身感受體會民間藝術的魅力,從而提升審美能力。
通過這種授課方式,使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得到較快的提升。中小學生對于美術作品的的直觀感受決定了他們對于美術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美術欣賞課通過幫助學生建立審美感知能力,幫助學生能夠加深對于美術作品的直觀感受。
(2)不拘一格,啟發學生想象力。
在具有較深刻的感受力的同時,發揮一定的想象力是進行審美活動必不可少的環節。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并不喜歡“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和假設,并有意識的啟發學生去思考。學生幼稚天真,天性好奇,想象力之豐富,往往出乎人所料。在假期美術培訓班中,我帶領所教小朋友把畫好的大樹剪下來拼貼在墻上,給人一種清新的美??墒?,另一個男孩把自己畫的樹剪下來卷成了一個桶形,戴在頭上變成了樹形的帽子,讓人感到創意獨特新奇。我不僅沒有責怪他,而且當場給予肯定和表揚,他異常高興,這種情緒感染了其他孩子,也啟發了大家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有關樹的創意越來越多,越來越新奇了。在后來的實習中,我時常讓學生由一樣事物而引發各種各樣的創想,這些天馬行空的想象常常使他們的畫面異彩紛呈,別具一格。
(3)從理解作品情感入手,提高欣賞層次。
通過對于美術作品內在情感的體會,豐富自身的情感表達。在美術欣賞的過程中,對于美術作品感情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合格的欣賞者應該能夠體會美術作品中所表達的感情,美術作品中的一些表達感情的物象也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美術家通過作品的線條、顏色、布局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欣賞者也應該有著同樣豐富的內心情感來與讀者產生精神上的共鳴。比如法國藝術大師達·芬奇的代表作《蒙娜·麗莎》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代城市資產階級婦女的典型形象。不僅肖像畫得生動逼真,而且在人物面部的神情上,突出了內心愉悅的一絲微笑。這與當時在基督教禁欲主義控制下把人看成是罪惡化身,畫婦女不得表現哭或笑的呆板形象完全相反,充分肯定了人生和它的美的意義,反映了時代的要求,成為一首贊美自然人生的贊歌。情感是藝術形象能激動人心的重要因素,繪畫的寓情性可以在情感上打動人心,激起審美主體感情上共鳴,引起對繪畫形象由感性到理性的思考,獲得對現實生活的認識,受到審美教育。
上述三方面的協調和合作,自然滲透于各種能力的使用中,從而形成人的整個審美過程。除此之外,在學校范圍內,還可以利用特定或專門的美術教育途徑來培養中小學生的審美能力。除此之外,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中學美術教育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提高形象思維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將學生的豐富的想像力轉化為審美創造力,讓學生應用所學剪、拼、撕、貼等制作方式,運用有關線條、色彩、比例、構圖、透視、解剖、質感、肌理等造型手段和對事物的觀察分析能力,在動腦動手實踐中觀察、思考、想象、鼓勵學生努力的感受美、創造美。
在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要對美術作品進行由表及里的鑒賞與分析,不僅對美術作品的表觀展現進行了解,對美術作品的藝術內涵進行分析,還要對美術作品的年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經歷等進行了解和分析。通過這些方式,加強學生對于美術作品的欣賞和理解,從而培養起中小學生健康正確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