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梅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工作持續深化推進的時代背景下,生物課程在初中教育領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高質量的初中生物課程教學既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生物知識,同時還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課程素養,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個人成長奠定基礎。但是在當前,眾多學生的生物基礎不足,生物課程知識的學習成效有限。因此,本文重點探究了初中生物課堂中導學案的應用,希望能夠提升初中生物課程教學成效。
【關鍵詞】初中生物;導學案;應用研究
初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生物課程知識的過程中,由于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尚未完全形成,所以對不同的生物概念、生物原理知識理解、記憶程度有限;此外當前很多的初中生物教師更重視學生對不同生物問題的解題能力的發展,導致他們在課堂上一直為學生進行知識的重復性講解與論證,忽略了學生對抽象性生物知識的理解程度,久而久之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生物課程知識的興趣。那么創新生物課程導學案的應用,構建初中生物品質課堂是很有必要的。
一、巧用導學案,創新課前導入
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課前導入活動是十分重要的,高質量的生物課前導入能夠使學生初步了解課程知識內容和知識結構,并形成課程知識基礎,這樣就便于教師開展直觀的內容講解,并組織課堂實驗,在有效的生物課堂時間內深化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從而實現課程質量的提升。但是在當前的生物課程教學中,眾多教師更重視在課堂上的知識傳遞環節,對課前導入工作的重視程度不足。因此,我們要在課前導入環節引入導學案,奠定學生的課堂學習基礎。
以筆者的課程教學為例,我在組織學生學習《關注生物圈——環境在惡化》這節課程的主要內容時,為了深化學生對生物圈知識的理解,增強生物圈知識的抽象性,并且初步展示人類活動對生物圈變化的具體影響,在課程教學活動開展之前,我首先在導學案上為學生添加了生物圈的直觀圖示,然后展示了人類的不同行為活動對生態平衡的直觀示意圖。這樣,通過在課前導學過程中添加直觀的導學案內容的形式,增強學生對生態平衡知識和環境保護知識的直觀理解,從而調動學生的注意力。
二、巧用導學案,立足實際生活
初中生在學習理論化生物知識的過程中,往往更喜歡以個人的實際經驗來理解理論化的生物知識課程內容,那么我們在設計導學案的主要內容時,首先調查學生的個人興趣愛好,并且尋找出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內在關聯,從而降低生物課程理論知識的學習難度,并且推動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生物知識,在生活中探究生物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生物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生物知識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協調發展。
比如我在組織學生學習《五彩繽紛的植物世界》這節課程的主要內容時,并沒有直接為學生介紹植物的主要種類和基本的生物分類,而是在課前首先為學生布置了“找一找我們身邊的葉子”這一實踐任務,然后要求學生對不同植物的葉子拍照發到班級的QQ群中,進行相應的標注,然后我將這些圖片的不同內容挑選添加到導學案中,在課前導入環節組織學生認知這些植物,然后在此基礎上層層開展植物基礎分類知識的講解,從而深化學生對本堂課程知識的理解,并且在生活中發現、理解植物學基礎知識。
三、巧用導學案,結合課堂活動
初中生物課程教師想要提升課程教學質量,不同類型的課內外實踐活動是不可或缺的。在課堂活動中學生能夠對生物知識原理、生物結構等理論化的理論知識形成更為直觀的理解,同時在學生自主學習或者合作探究不同生物課堂問題的過程中,還能夠養成合作學習的能力和良好的交流意識,從而推動學生養成良好的個人學習能力。那么在組織學生開展不同的課堂活動時,我們要巧用導學案,將活動內容為學生進行直觀地呈現,提高生物課堂活動的成效。
以筆者的生物教學為例,我在組織學生學習《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這節課程的主要內容時,由于在這節課程中我們需要組織學生觀察西瓜、蘆薈的細胞切片,很多學生是第一次應用顯微鏡,可能存在實驗過程較慢、整個課堂節奏拖沓的問題。那么針對這種問題,我首先應用多媒體為學生錄制了實驗的主要過程,然后將植物細胞觀察的主要實驗流程為學生添加到導學案上,幫助學生熟悉主要的實驗流程,然后我再將小組中不同成員主要任務添加到導學單上,學生結合導學單開始植物細胞觀察實驗,就能有效提升實驗成效。
結語
綜上,生物課程在初中教育領域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提升生物課程教學成效,需要我們重視導學單在生物課堂中的重要地位,從學生的課前預習、實驗活動和實際生活中入手,巧妙的將導學單內容添加到不同的課堂教學流程中,在幫助學生深化生物知識理解的基礎上,增強課程內容的直觀性,同時建立起學生生活與課程內容之間的有效關聯,在此生物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總結出生物課程知識特別是生物實驗探究活動的一般性規律,從而打造品質生物課堂。
參考文獻:
[1]薛頂.導學案教學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作用[J].文理導航(中旬),2021(10):66.
[2]周建榮.導學案在初中生物學高效課堂的應用探討[J].新課程,2021(3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