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媛
摘? 要:數學是一門知識性、工具性很強的學科。無論在文化傳承方面,還是在培養學生思維方面,數學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因此,學習數學應該是一種美的享受。但是,限于認知差異、片面追求高分數的心理等因素的影響,數學教學偏離了該有的狀態,給學生帶來了學習壓力和錯誤認知。文章從學生特征、厭學原因、科學意識建立等方面進行論述,希望對數學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科學思維;數學之美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教育教學中的一些弊病漸次被修正。在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實用化也應該得到進一步強化,我們要還原數學之美,讓學生克服對數學學習的厭倦、畏懼情緒。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際,針對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困難和不足談談自己的認識和做法。
一、認知教學對象,力求因材施教
教學對象即為學習者,在小學教育中主要指小學生。作為教育對象,學生既是教學活動的客體,又是教學活動中學習和自我教育的主體。要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則需要了解學生的特征。
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和成長的重要階段,精力旺盛、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充滿探究興趣。綜合來看,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其處于從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過渡的重要階段。其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對于學習常常受個人興趣左右。特別是一至三年級的小學生,其思維認知具有模仿、簡單再現和直觀、具體的特點。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具體形象的依賴性會逐漸降低,想象思維和創新意識逐漸發展起來。但是,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建立在直接與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
小學數學是一門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等概念的學科,是學校學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人數量、分類、排序、空間、抽象等多種思維模式的重要學科,具有理論性、綜合性、抽象性,貫穿小學教育的始終。是數學學科知識的抽象性,使得很多學生在理解上出現了困難,再加上不當的教育引導的方式,導致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科失去了興趣,甚至是產生了厭學情緒。
二、探究厭學原因,做到有的放矢
小學數學教育有相對完整的教學規劃、設計、步驟,然而教師只是從局部認知出發,采取不當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帶來了錯誤的數學認知。
1. 機械背誦——束縛數學學習的進程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概念、定義、公式等內容,這是我們認知現象、掌握規律、開展練習的工具和抓手,其重要性毋庸贅言。部分教師讓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先將概念、定義背誦下來,便于上課有更多的時間進行練習鞏固。從記憶的規律來看,小學生處于記憶的第二高峰期,記憶知識固然有用,但是違背認知規律地讓學生記一些陌生甚至完全不懂的東西,難免會改變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認知。
2. 題海戰術——壓制學習數學興趣
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勤于練習對知識的鞏固是非常必要的。教育家孔子也強調“學而時習之”的重要作用。但是,練習本身的價值和作用在于理解和鞏固相對抽象的知識和概念。而部分教師為了讓學生盡快掌握知識,往往讓學生做幾十道、幾百道相同類型的習題,使得學生身心俱疲,逐漸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3. 套用公式——阻礙思維靈活發展
數學公式教學的目的是認識和掌握規律。而部分教師對公式進行了錯誤利用,他們只是幫助學生在教學中遇到的數學問題進行歸類,然后給出一套公式性質的解題方法。例如,在解決“雞兔同籠”的問題時,只需要記住口訣“假設全是雞,假設全是兔。多了幾只腳,少了幾只足?除以腳的差,便是雞、兔數。”但是,這樣只是讓學生學會了套用公式,既不能知其然,又不能知其所以然。只停留在淺層次學習、應付式學習這一層面,完全偏離了數學作為工具性學科的教育規律。
4. 疾言厲色——影響數學學習積極性
持久的注意力是學生有效學習的保障,造成學生學習成績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注意力。小學生理解數學新知識存在一定難度,當學生出現知識點不理解、習題不會做,特別是講了幾遍后仍然不會的情況時,部分教師會聲色俱厲,責怪、抱怨。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當教師大聲斥責學生時,學生的注意力會完全偏離學習知識本身,而會更加關注教師的情緒。面對憤怒的教師,有的學生會表現出恐慌和懼怕;有的學生陷入彷徨、自卑的境地;有的學生會將自己完全封閉起來,對于所有責罵的話則充耳不聞,更談不上積極、主動學習。
數學教育,一直是教與學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本文主要從施教者,特別是教師的角度分析造成學生厭棄數學學科的原因。另外,學生的個體差異、家庭環境、社會因素也會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產生影響,在此不加以敘述。
三、構建科學思維,做到綱舉目張
從數學學科的角度來看,實際教學中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從小學低年級到高年級,在學生學習努力程度不變的情況下,仍然有些學生的數學成績會下滑,甚至到了初中、高中階段也是如此。這一現象,被一些教育專家稱之為“梯次掉隊”。當然,成績下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未能構建起科學的數學思維,更準確的說是數學思維能力的地基沒有打牢。
1. 構建全局意識,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基
清代學者陳澹然說過,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工具性,當我們掌握一個知識點、一個定義、一種概念后,往往能解決一類問題,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注重對知識產生的原因、過程、結果的分析,幫助學生弄清楚知識的來龍去脈,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則會更加牢固,在運用知識時也會更加靈活。同時,在知識講解與訓練的過程中,如果教師既講清現狀,又引導學生分析未來的發展趨勢,則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
2. 培養數形結合思維,尊重學生的認知習慣
數與形是數學中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兩個研究對象,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正如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所說,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數形結合百般好,隔裂分家萬事休。一二年級小學生的認知往往還停留在形象思維層面,在教學時,教師要把相對抽象的概念、內涵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的具體事物,把抽象的數字用具體的實物表達出來,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這一小節后,教師給出了這樣一道題目:用8個邊長為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周長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題目剛剛給出,就有學生提出疑問:老師,為什么周長會有最大和最小的情況?我不理解。教師說:大家可以用事先準備的“數學小棒”(教輔工具)拼拼看,先看看有幾種拼法?再計算拼好后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周長是多少?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很快拼出了不同形狀,并計算出了不同的結果。疑問也得到了解答。
3. 樹立示弱意識,留給學生探究空間
小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具有一定的盲從性,且在心理上容易對教師產生依賴,表現在學習方面為學生容易失去自我思考和探究精神。對此,教師要有示弱意識,即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對學生表現出自己在解題方面的困難和不足。在知識的關鍵節點鼓勵學生自主進行研究和探索,通過自己探索得出的結論,更容易喚醒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滿足感。這樣的示弱,可以引領學生認識到數學的精準之美。
4. 建立糾錯意識,預防驕傲情緒的滋生
小學生容易產生驕傲自滿的心理。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因為取得一些成績而忽視自己的不足。對此,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建立錯題本,形成糾錯意識。剛開始,只要求學生把做錯的題目摘抄到錯題本上,不需要解答。經過一段時間后(一般是一個月左右),再讓學生拿出錯題本對錯題進行解答。這樣有利于學生進行鞏固訓練,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的重復之美。
5. 增強包容意識,讓學生的成長百花爭艷
學生之間存在著個性化差異。即使是認知事物,也存在著視覺、聽覺等不同感官占優勢的情況。教師應該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解題思路,允許學生之間的領悟能力存在差異,要包容學生的缺點和不足,包容學困生,更是教師應該具備的人格魅力。心懷包容意識,適當放慢教學進度,相信會有更多的學生愿意加入到課堂學習中。
四、結束語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這是教育的共識,本文主要是從思維意識層面談了筆者的認識。另外,小組合作意識、學思并重意識、啟發誘導意識等也是很重要的教學思想。此之,教育改革正在逐漸走向深水區,教育環境正在逐漸凈化。教師要緊緊抓住機遇,立足學生身心發展特征,立身數學學科教學本質,掌握數學教育精髓,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曹培英. 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探析:在規矩方圓中求索[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成尚榮. 學會數學地思維:小學數學教學案例解讀[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3]田征. 素質教育梯次發展管理評價實踐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