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高中語文課程開展民俗文化教育的問題,提出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以民俗為主導,以地方的風土人情、學生生活為基點,講授民俗文化、傳統文化禮儀,有利于引導學生接受傳統文化,進一步傳播民俗文化。
【關鍵詞】民俗文化 傳統文化 禮儀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2-0051-02
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我國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承載著民眾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高中語文教材中蘊含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依托民俗文化資源開展相關民俗文化教育,對豐富高中語文教材的內容、拓寬高中語文教材內容的深度與寬度,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就如何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民俗文化教育進行探究,為開展針對性的民俗文化教育提供思路。
一、以民俗文化為主導,拓寬學生知識視野
高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與民俗相關的內容,教師要具備對民俗文化教育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意識,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民俗文化資源,設置民俗文化相關教學議題,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進而實現理解課文內容的教學目的。
例如在教學《中國建筑的特征》(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五)時,教師在基于教材內容講述中國建筑特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各地相關的民俗文化。首先,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向學生介紹中國建筑的結構和特征等知識點。其次,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家鄉建筑的特點,在學生分享家鄉建筑特點的同時,教師拓展與建筑相關的民俗文化,從而讓學生發現民俗、學習民俗,引導學生對建筑所蘊含的民俗文化進行思考和理解,實現對學生開展民俗文化教育的目的。
又如,教師在講解《詩經兩首》(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二)時,可以通過講解《詩經》的有關知識引導學生了解春秋時期的民俗知識,同時古今聯系,引導學生增加對當下民間流傳詩歌的了解,提高對詩歌的鑒賞能力。如廣西山歌是廣西民俗文化的特色文化之一,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相關任務,讓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家鄉相關的山歌,通過音頻、視頻等視覺、聽覺享受既活躍課堂氛圍,又讓學生對廣西山歌的民俗文化加深了解,從而增強對地區民俗文化的認同感。
二、以學生生活為基點,對接民俗文化資源
新課改提出教學活動應該以學生為本。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民俗教育的時候,也應該以學生生活為基點,選擇與文章主旨密切相關的、與學生現實生活對接的民俗文化開展重點教學。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與善于發現問題的能力,體會民俗文化的精髓,引導學生積極關注現實生活,做到古今對接,充分發揮民俗文化教育的價值。
如教師在講授《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四)時,可以借著“膾”這個民俗文化主題,開展飲食相關的民俗文化教育,引導學生加深對我國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的熱愛。中國古代即有生吃的習俗,生食叫做“膾”,也就是“膾炙人口”的“膾”。詩詞中的“膾”與魏晉南北朝時期洛陽官員張翰的故事有關,張翰以想念家鄉的美食鱸魚膾為由,對其上司齊王提出辭官回鄉的請求,此事被當時文人視為瀟灑風雅之事。之后,張翰的上司齊王在“八王之亂”中失敗,張翰因已辭官還鄉而得以成功躲過一場劫難。對此,南宋的文人辛棄疾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認為,張翰得以躲過劫難不是因為張翰好運氣,而是在于張翰具備好眼光。辛棄疾認為張翰已看出上司齊王將要垮臺的苗頭,就以想念家鄉美食為借口,躲避了一場災難。對詩詞“膾”相關的背景知識介紹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再品讀此詞,加深學生對“鱸魚膾”的理解。這樣,以民俗美食文化為切入點,讓學生對詩詞中的“膾”有了進一步了解,從而使學生產生一種對現實生活的代入感。同時,教師也應該積極引導學生認識到,辛棄疾寫這一首詞的目的,旨在表達自己不愿意如典故中的張翰一樣,在國家危難的時候為尋求安逸與舒適而隱世,這也表達了辛棄疾不顧個人生死安危、一心為國家為百姓的愛國主義情懷。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拓寬了學生對傳統的民俗文化的了解,還加深了學生對詞作主題思想的理解。
三、講授民俗文化,教授傳統文化禮儀
“民”就是子民的意思,主要指普通的老百姓;“俗”就是通俗文化,也就是生活領域文化。因此,民俗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與大部分普通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也是一塊反映古代人民生活的活化石。民俗文化不僅包括物質層面的內容,也有精神文化方面的內容,如從古至今民眾生活中所蘊含的禮儀。當前,素質教育語文觀提倡語文教育要與社會生活密切契合、有機聯系。因此,教師應進一步激活語文課堂中的民俗文化,使民俗文化與學生生活密切結合,推動民俗文化的人文情感、道德品質與實踐生活相互融合,推動民俗文化教育,實現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的目的。
如在開展《古都的秋》(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二)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講述與秋天有關的民俗活動,即與秋天相關的民俗節日,如古人在“重陽節”時會“登高”“賞菊”。通過民俗知識的相關拓展,學生在了解民俗節日活動的過程中,親身感受古人重陽節的節日情懷與節日氣氛。同時,教師可以設置相關場景,如有目的地組織集體過節活動,讓學生感受古代節日的熱鬧與歡快的氣氛,以及體驗節日的習俗中蘊含的禮儀精神,教育學生懂得“重禮”的風俗傳統。學生通過實踐的體驗,領悟到相關禮儀文化,懂得對客人與長者要謙恭有禮,對教師要尊師重道,對同學要以禮相待,然后“有禮有節”地處理與同學的關系。
總之,民俗文化是活的泉水,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抓住泉水的精華,并且把這些精華與現實生活密切結合,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四、改善教學方法,傳授民俗文化知識
在課堂教學中,僵硬與刻板的教學方法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民俗文化教育,需要優化課堂教學方法,提高民俗文化教育的實效。語文教師可采取直觀、形象、生動、新穎的教學方式,通過創設活潑、生動的學習環境,開展情境化教學,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教師也可以借助網絡技術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采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和故事敘談等多種方式,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把教學內容生動地表達出來,達到豐富學生民俗文化知識的目的。
如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五)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角色表演與誦讀的教學方式,通過表演者的語言、動作創設沉浸式教學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對教學課文的故事情節進行疏通。其中,教師抓住“酒”這個關鍵詞,對學生開展與酒相關的民俗文化教育。教師引導學生梳理文章中“酒”出現的場景,并讓學生思考酒對小說情節發展推進的作用。如故事情節開頭時,教師引導學生注意到先是李小二在酒館聽到一些差撥等人在竊竊私語,然后把這一件事情講述給林沖聽,于是就有了“買刀殺敵”的情節。之后,隨著高潮事件的發展,最終引出“林沖雪夜殺敵”的情節。可以看到,在這篇課文中,“酒”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同時,“酒”作為道具也有利于塑造林沖的人物形象。這時候,教師可以借此說明,“酒”是中國民俗文化中重要的飲食文化,并借此拓展相關酒文化知識,幫助學生累積民俗文化知識,使學生得以更好地領悟文章的主題思想。因此,通過凸顯開放性與主體性的教學活動,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五、閱讀民俗文化經典著作,提升語文素養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這句話就是說,不僅讓學生好讀書,也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引導學生不要死讀書或者讀死書。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多閱讀民俗文化書籍,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民俗文化教育任務不可能只是在課堂上完成。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閱讀課與課外活動時間,組織學生完成民俗文化經典的閱讀任務,提高學生的民俗文化素養。如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課堂教學之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有關“酒”的民俗文化書籍,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知識面,也能引導學生從這些書籍中體驗豐富的人生哲理與行為處事的道德標準,在思考人生價值與時代精神的時候,形成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行為準則與思想準則。
總之,語文課堂作為傳承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平臺,高中語文教師要充分重視民俗文化的教學價值,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教材相關的民俗文化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導學生了解民俗文化知識,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以及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劉鐵梁.“標志性文化統領式”民俗志的理論與實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
[2]高有鵬.面向21世紀的中國民間文學史[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作者簡介】黃海波(1978— ),男,漢族,廣西博白人,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教育。
(責編 李 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