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xiàn)如今,我們已經(jīng)步入到知識經(jīng)濟時代當中,作為一名新世紀的人才,除了擁有足夠的自主探究能力及社交能力外,也必須具備一定的與他人協(xié)作的能力。鑒于此,要想為社會提供更多能夠滿足當前實際需求的綜合性人才,就離不開課程體系的改革創(chuàng)新。科學課中使用的“小組實驗—總結—補充”模式即為新課改背景下所提倡的學習模式,此種模式可以給學生們搭建起對應的合作交往平臺,進而協(xié)助他們汲取大量的理論知識;與此同時,還有助于學生團隊協(xié)作精神的培養(yǎng)、合作能力的有效提高。所以說,對于科學課堂實驗教學框架的構筑、分組實驗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等問題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文章具體對分組實驗模式在科學課堂中的應用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將小組實驗模式應用到科學課堂中的必要性及具體策略等展開了探析。
關鍵詞:小組實驗;教學模式;科學教學
一、 引言
出于適應新時期發(fā)展的需要,我國積極推進新一輪課程改革,且已經(jīng)在全國范圍內全面進行展開。需要承認的是,小學教育在基礎教育中處于核心的地位,可以說是重中之重。小學科學學科作為小學教育重要的構成部分,其以全新的命名以及全新的教育方式,在當前已經(jīng)引起較為廣泛的關注。
二、 當前此種教學模式在科學課堂中運用的問題及現(xiàn)狀剖析
(一)形式過于單調
對于科學課程的教學而言,通常情況下應當具有豐富的形式。然而,當前的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在科學課堂中利用“小組實驗”這一模式展開教學的過程中存在著形式太過于單調的問題。如此一來,便會對學生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造成極大的不利影響,最終也會對他們自身的全面發(fā)展形成巨大的阻力和牽絆。特別是絕大多數(shù)國內教育方面的專家學者對科學實驗課程的教育形式了解仍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與此同時他們的實際教學經(jīng)驗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以往單向灌輸教學方法的束縛,令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難及時捕捉到學生們獨有的理念與思想,同時更無法增強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眾所周知,展開科學學科教學工作的最主要目的就在于培養(yǎng)及提升孩子們的實踐操作能力,但按照目前的實際情況及單一的教學形式問題,這一目標短期內的實現(xiàn)效果恐怕不太理想。
(二)相應的課堂評價機制不夠完善
在如今的大環(huán)境下,較為滯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及課堂評價機制均早已無法滿足現(xiàn)今學生們的科學評價形式,教學者對學生們的評價體系基本依舊維系在對其學習心態(tài)、學習成績及獨立思考能力等內容的評價。上述這些條條框框的評價、規(guī)定看似全面,然而某些方面上卻欠缺足夠細致的劃分,并且具體評價方面也缺少應重點凸顯的內容,教學人員無法準確、客觀地依照此評價體制對學生個體的各類能力進行剖析。
舉個例子,任何一名即便在日常的科學課堂中非常謹慎仔細地完成安排的任務和作業(yè),倘若最終成績不盡人意的話,仍舊逃脫不了被老師分到學習差的小組隊伍當中。這樣一來,很可能會對學生的學習熱情產(chǎn)生巨大沖擊。鑒于此,現(xiàn)階段科學課堂評價機制的不完善,會對實際教學水平的提高、小組實驗教學模式的運用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
(三)不注重學生獨立自主學習
每一名當代教學者都應該清楚,培養(yǎng)并增強學生們獨立思考學習能力對于其該學科成績提升、全面發(fā)展等均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如今的實際情況是幾乎很少有教學人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足夠關注學生們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特別是在利用“小組實驗—總結—補充”模式展開教學的科學課堂當中,更不可忽視學生自主學習模式的構建,絕非是像現(xiàn)在和之前那樣使用過于單調枯燥的教學形式,而是應當考慮如何更充分地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度。總而言之,教學者們應當借助具體的實踐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自主學習的理論知識,盡快清除他們在實際運用方面的原有誤區(qū),大大提升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科學課堂的教學模式不斷朝著實用、創(chuàng)新的方向演進
當今,盡管國內科學課堂教學當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伴隨著我國教育革新進程的持續(xù)推進和深入,科學課堂的教學模式也隨之朝著更具實用性、創(chuàng)新性的方向演變,越來越注重學生理論結合實踐、創(chuàng)新等多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和以往相比出現(xiàn)了巨大的變化。現(xiàn)階段的教學愈發(fā)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團隊協(xié)作溝通等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社會各界對于科學課程教學工作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強,但由于之前堆積起來的諸多問題,再加上缺乏足夠的理論支撐、教學經(jīng)驗匱乏、教育理念的前瞻性不足等一系列難題,在今后此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必須不斷挖掘和解決諸如上述各類問題。簡而言之,只有不斷提升科學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實際的教學效果及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成績。
三、 將分組實驗模式運用到科學課堂中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更有效地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探究精神
根據(jù)現(xiàn)如今科學課堂當中存在的問題,若能夠將分組實驗這一教學模式合理有效地運用到今后的科學課堂當中,不僅有利于學生們科學實驗課程成績水平的迅速提高,同時也有助于其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和強化,最終不斷推動著他們去尋找問題,并通過實驗的形式解決問題,更加深刻牢固地掌握相關知識,進一步增強自身的自主探索意識。
(二)有利于學生學習熱情和主動性的激發(fā)
在科學課堂中對分組實驗的教學模式進行合理的應用,有助于學生學習熱情和主觀能動性的激發(fā)。學生們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顯著提升,更多的孩子愿意自覺參與到課堂互動中來,甚至很多被教學者認定為差生的同學,與以往相比,也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在課堂上展現(xiàn)自我。另外,在“小組實驗—總結—補充”的模式下,不同學生在充分展現(xiàn)自我水平的同時,變得愈發(fā)自信、積極,這對于其學習成績的提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
根據(jù)有關調查顯示,科學課堂中“小組實驗”模式的應用充分詮釋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令學生迸發(fā)出自主學習意識,也使得他們能夠在相互合作、幫助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如何與他人進行更有效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在科學課堂中長期堅持有效的“分組實驗”教學模式,對于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增強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 “小組實驗—總結—補充”模式在科學課堂中的具體應用措施
(一)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獨立學習的重視
獨立自主的良好學習習慣有助于學生實驗實踐能力、課程成績等的有效提升。每一名學生均需要借助自主創(chuàng)新、實驗探究,努力尋找到更適宜自身的學習模式及自我學習的實現(xiàn)途徑。所以說,每一名教學者也應更注重學生獨立探索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特別是對科學課堂的教學而言,教學者應當盡可能地輔助學生們確立學習目標,緊接著和他們進行有效交流和互動,從中仔細觀察每個孩子對于實驗學習所持有的態(tài)度與積極程度,并根據(jù)不同個體的實際情況選擇差異化的教育培養(yǎng)模式,而非一味向他們灌輸理論知識。
(二)構建并完善課堂評價機制,豐富分組實驗模式
一方面,教學者應當努力構建并不斷完善科學課堂的評價機制,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們認識到自身實驗學習環(huán)節(jié)中存在的問題與缺陷,同時也能夠令教學者更全面、客觀地掌握每一名學生的真實情況,根據(jù)學生們實際的學習情況采取更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
多角度、全方位的評價和剖析學生是科學課堂評價機制建立的最主要目的;此外,評價過程中還需要對學生的最終成績進行準確、客觀的評價,比較學生個體反映出的問題及自身優(yōu)勢,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在于令教學者更全面、更準確地把握學生科學實驗的學習動機,在學生今后的學習實驗當中提出更多有益的指導意見。
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將小組實驗模式應用于科學課堂之中,教學者們需要不斷豐富教學實驗模式。具體而言,可以參考以下幾方面內容:第一,借助各類積極情景的創(chuàng)設,更有效地提升學生們的探索求知欲望,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能力,與此同時,創(chuàng)新學生對于科學實驗的新思維。第二,努力拉近教學者同學生的距離,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和交流,努力營造和諧舒適的課堂氛圍;采取措施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在此前提下充分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第三,教學者應充分重視對課堂中學生積極性的培養(yǎng),通過學生自身尋找、解決問題,而后構建起科學的實驗體系。
(三)對教學過程中的實驗小組進行科學有序的劃分
上述內容中已經(jīng)提到科學課堂的本質即在于實驗教學,然而單憑教學者一己之力是難以實現(xiàn)理想的教學效果的,并且小組分組實驗得以順利進行的關鍵在于科學、合理的分工。鑒于此,教學者可以把科學實驗學習進行分組探討與研究學習,這就要求他們采取小組學習的教學形式,并且在全面客觀地掌握各名學生該學科的優(yōu)缺點的基礎上,按照他們的學習與領導能力,完成最終的分組、確定每組組長人選等。
除此之外,教學者應特別重視每一名個體均有進行實踐操作的可能性,而后借助各小組提問的差異性以及有關資料數(shù)據(jù)的采集做出歸納總結,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該學科成績和科學實驗能力。具體來講,教學者可以采取以下兩種方式:首先,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原則,即按照學生課業(yè)成績、實驗態(tài)度及水平、溝通能力等,本著民主自愿的原則將所有學生劃分為幾個不同的類別。待完成分類后,再參照分類結果對學生進行細分,秉承“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將班級教學、分組教學以及個別教學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最終實現(xiàn)分工協(xié)作、優(yōu)勢互補、共同提高的教學目的。其次,組內實行責任分工,即同一小組內部,每名學生個體分別擔負起屬于自身的職責,借助責任分工的形式展開協(xié)作并在此基礎上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
(四)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同時加強實驗指導
首先,教學者應當按照新課標大綱提出的要求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換言之,即為突出學生主動性,培養(yǎng)他們的協(xié)作互助精神;實驗中,不對學生做出過多干擾,讓他們獨立思考和探究,并能大膽創(chuàng)新,提出自身的想法,提升其各方面的能力水平。
其次,教學者應加強對學生們的實驗指導。具體而言,主要包括合作技巧方面的指導(如學習任務的分配、學習角色的分配以及怎樣與同伴互動討論、協(xié)作等)和學習困難方面的指導。
五、 結語
總而言之,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教育理念及教育體制不斷轉變與革新,對現(xiàn)階段教學人員的教育能力及教學質量等均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其職責不僅在于理論知識的講授,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獨立求索、實踐創(chuàng)新等多方面的能力。筆者主要從“小組實驗—總結—補充”這一模式在科學課堂中應用的現(xiàn)狀與問題、必要性、具體策略等方面展開了詳細、深入的論述,旨在為今后此方面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參考文獻:
[1]陳麗蓉.小組合作學習在科學課堂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6(6).
[2]劉偉,劉玉霜.結構化小組研討模式在科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教改論壇,2020(4).
作者簡介:
胡以萍,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潭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