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芬
摘要:在數學教育中,“對話式教學”的內容就是師生之間良好關系建設。從教育本質和實際價值的角度進行分析來看,“對話式教學”更加關注課堂教學中良好交流與溝通形式的確立,并在交流的過程中實現有效的思維碰撞,從而能夠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能力等都起到培養作用。本文從生態課堂中“對話式教學”內容、內涵進行分析,并針對性地采取相應解決措施,以期為小學教育事業的創新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態課堂;對話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對于數學課程而言,它一直是充滿難度和挑戰的一門學科。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抽象思維與邏輯思維尚未發育完全,因而學習數學具有更大的困難。數學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需要學生認真學習,學好數學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可以讓學生養成理想的邏輯思維能力,形成優秀的數學素養等。因而,作為數學教師,要善于利用對話式的教學,構建數學生態課堂,以促使學生取得更好的發展。
一、對話式教學的作用
“對話式教學”模式,可以轉變教師單向的信息輸出,實現師生間真誠的交流互動。倡導學生主動獲取新知,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教師;教師要求教師精心設計問題,使問題情境將舊知與新知有效對接,讓學生的學習經驗自然聯結。倡導師生在平等對話中,各自敞開心扉、發表觀點,共同汲取雙方創造的經驗和智慧,進行經驗共享。可見,“對話式教學”使學生角色與教師角色的本位得以回歸,使課堂呈現出全新的樣態、學生的思維隨著學習內容的深入而不時處于的動態變化之中,師生在對話中真正實現和諧共長[1]。
二、小學數學的教學現狀
數學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不同,對于小學生而言,它往往具有枯燥乏味的特點。在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中,生本教育觀念已經成為數學教師的核心指導理念,得到了教師的認可,但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往往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傳統應試教育的思想,在教師和學生的影響較大,數學成績成為衡量小學生學習水平的重要標準。教師在教學時注重向小學生進行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忽視了小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與小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給小學生留出的思考時間較少[2]。
三、生態課堂對話式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做好師生之間的角色互換
在生態課堂中,教師要想開展對話式教學,就需要注重師生之間的角色互換。教師可以在適當時和學生進行“角色互換”,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切身感受到教師在平時講課過程中的不易。當然要選擇那種對某個知識點掌握得比較透徹的學生,保證內容正確的情況下讓學生自己掌握課堂的主導權。通過這種方式也可以讓學生自身的責任感更強,對于學習的主動性也會得到提升,學生在這種學習模式下,自己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想把這件事做好,對于學習的認真度也會大大提高。讓學生從心理上有一種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去吸收知識的轉變過程。
例如,在一次考試后每道題目都可以讓一個或者兩個做得正確的學生對這道題目進行分析和講解,同學之間相互分享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解題思路,教師在他們講解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和完善,這樣得到的效果也許比教師直接給同學們講解的效果好很多。也可以讓做錯的同學給大家討論一下自己的做題思路、思考方式錯在哪里、解題的思路在哪里出了問題。在做同一道數學題時大部分同學可能犯
的錯誤都在一個地方,把錯誤的解題思路講出來也許是一種很好的警示作用,提醒同學們不要再犯。這樣教師和學生角色互換,學生之間可以增加彼此的交流,對同一個問題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二)促使學習方法更加多元化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使用多媒體教學,去網上了解和查閱資料,了解相關的一些數學知識和數學故事。這樣既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進行預習,通過網絡補充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互聯網的普及讓學生在學習上有更多途徑和方式,相較于過去刻板的教學方式,互聯網給學生提供了學習的更多可能性。對小學年齡段的學生來講,單純的課本教學讓他們覺得無聊,從而難以集中注意力。但是網絡上有很多其他學習途徑和方式,也有很多學習的軟件和視頻的輔助,對同一個數學知識點有其他不同的方式解析和展示,也許有其他更適合小學階段的學生,讓學生更能接受的方式,學生在學習時也不會覺得那么枯燥無味。學生在增加對數學學習興趣的同時又很好地掌握了數學知識[3]。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生態課堂的構建,是數學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師要轉變自身的教育教學理念,從生態教育的角度來進行課堂教學分析。同時,確定學生的課堂教育主體地位,塑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在這種教育方式的引導下,學生的內在情感能夠得到有效提升,自主性探究的能力得到培養,從而呈現出師生和諧發展的教育狀態。這對于推進小學數學教育發展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黃曉.小學數學生態課堂”對話式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甘肅教育,2019,625(05):110.
[2]葛俊俊.小學數學生態課堂”對話式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2021(2018-26):105-105.
[3]堯彎彎.議小學數學生態課堂”對話式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東西南北:教育,2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