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燦
【摘要】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之一,《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教學建議: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動手操作實踐,利用配套學具,精心設計,善于開展動手操作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探究問題本質,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操作實踐;教學效率
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之一,是數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動手實踐為學生提供了合作探究、發展思維的空間,對學生情感體驗、知識感悟、經驗積累有很大的幫助。現在,有些教師上課時滔滔不絕,完全忽略了學生的實踐經驗,不重視學生探索過程,甚至沒安排時間學生去動手操作,以講代學,還是過去的“填鴨式”教學,嚴重制約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和學習質量。如果只把操作活動當成是一種形式教學,效果也會適得其反。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注重學生動手操作實踐,利用配套學具,精心設計,善于開展動手操作實踐活動,能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探究問題本質,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利用配套學具,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操作實踐是能力的源泉、思維的起點。我們在平時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操作活動,耐心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我探索,理解數學知識,掌握方法,總結規律。在教學小學低年級的乘法口訣時,教師要善于運用學具小棒、手指來引導學生開展動手實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5的乘法口訣時,教師可就地取材,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雙手,先伸出左手,讓學生觀察到有五只手指,那就是一個五,很容易讓學生掌握“一五得五”這句乘法口訣;接著讓學生一并舉起左右手,教師因勢利導,兩只手共有十只手指,那么,二五又得幾呢?學生們會興奮地回答“一十”,乘法口訣呢?學生們就會齊聲答道“二五一十”。這樣,學生對5的乘法口訣就容易理解了。再如,在教學《7的乘法口訣》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拿出學具小棒擺一擺,每7根小棒放一堆,一共放7堆在課桌面。然后,教師要求學生數一數第1堆,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很自然地就學會了“一七得七”這句乘法口訣。接著按照這個方法,組織學生再擺再數,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這樣做簡單、方便,學生能觸類旁通,輕松地學會并理解“7的乘法口訣”的意義。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動手操作、經歷體驗,才能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二、精心設計實踐活動,有助于解決數學問題
愛動是孩子的天性。課堂上,學生們見到課本上插圖和一些操作設計,都會想動手嘗試一下,擺一擺、做一做,對學生理解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有較大的幫助。教師在上課時往往過分依賴現成的課件,認為把知識點演示一番,學生就能掌握了。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新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好多操作的機會,通過動手操作,學生會學得有趣,且更有效。例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這課時,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合理安排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思考,解決問題。在本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利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結合身邊的物件組織學生開展動手操作實踐,要求學生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四邊,量出它的周長;接著剪一個長方形,量計它的周長。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有效獲取一些數學信息。同時,教師就可以根據長方形對邊相等這個基本特征進行引導,在操作實踐中應用所學的知識,幫助學生理解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這個知識點,從而掌握長方形周長計算的方法。又如,教學小學五年級數學的相遇問題、工程問題時,教師要布置學生動手操作——畫線段圖,強調每位學生都要畫一畫,結合線段圖讓學生談一談,幫助分析數量關系,正確列式解答,師生再總結規律。這樣,學生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積極開展實驗活動,幫助探究問題本質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分組開展實驗,有利于學生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識。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實踐經歷,思維才能得到發展。但是,教師對活動的設計往往不夠深入,對學生操作活動不注重過程和情感體驗。那么,學生就沒有真正投入的實踐,而對學生的探究新知,發展思維也就失去了意義。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這課時,就要充分引導學生開展實驗活動,幫助學生探究新知。1.猜想。圓錐的體積怎么求呢?先讓學生大膽猜想,圓錐的體積會與哪一種圖形的體積有關呢?他們體積之間會有什么樣的關系呢?這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2.實驗。這個環節讓學生分組實驗、收集數據、交流匯報。再通過課件演示倒水的過程,進一步明確:等底等高時,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三倍,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并引導學生推導出圓錐體積的字母計算公式。學生在操作實踐中深刻理解了圓錐體積的字母計算公式,為解決后面的同類型數學實際問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小學數學的課堂授課階段,教師必須主動為學生創設動手實踐的環境,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步驟,認真組織操作活動,注重學生實踐過程,讓學生在不同的操作實踐中發展思維,理解數學知識,掌握方法。如此,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