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清


【摘要】數學概念通常是以文字、字母、符號等方式呈現,所以每當涉及概念教學之時,教師必要布置的任務就是:背。因為教師總是覺得學生背了之后方可運用,甚至必會運用,但其實,學生倒背如流但舉筆難下的情況比比皆是。數學概念雖以文字的形態呈現,其根本卻是通過生活的各種實踐驗證而總結出來的,所以歸根到底,如何把概念用之于數學才是概念教學的重點所在。
【關鍵詞】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定義;公式;法則
在數學中,概念作為一般的思維形式的判斷與推理,以定義、法則、公式的方式表現出來。正確理解并靈活運用數學概念,是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運算技能、發展邏輯論證和空間想象能力的前提。因此,概念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里一個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它是所有數學知識的生長點。經常聽到數學教師抱怨“學生的題型不過關”,其實對于不同的題型,我們都授予解決題型的技巧,學生不能運用其中的技巧,很大程度上是概念不過關,因為概念便是運用技巧的工具。
一、定義性概念教學,只需“認得”
定義性概念的存在意義,就是讓人認識某一種事物。認識事物,可從其特征、樣子、性質等多方面去認識,所以當我們認識了它之后,反而其概念的文字描述已經不再重要了。
教學情境:三角形。書本對于三角形的描述是:“由三條線段圍城的圖形(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叫做三角形”。首先,我們得提取定義中的關鍵字詞:“三條”“線段”“圍成”,然后讓學生親自動手畫一個三角形,只要他能畫得出來,那么這個定義性概念的文字描述已經是非常有效的了,因為學生已經認得什么是三角形,只要他能畫,便能看著其圖形描述出三角形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數學知識包羅萬丈,它存在于學生的大腦里面的形態不應該是零零碎碎的,而應該是一張知識的大網,環環相扣,但又要同中求異,抓住重點。好比這個三角形概念的教學,除了要讓學生畫得出來,還得理解個中關鍵詞語:“圍成”與“線段”——為什么不是組成?而是圍成?組成行不行?為什么不行?為什么是線段?直線與射線行不行?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學生必須要思考的,這樣下來,定義性概念才能更加清晰,學生辨認的時候才會更加準確。
定義性概念是公式與法則的基礎,只有知道這是什么,才能知道如何運用它去解決問題,而在近幾年的教材編寫上,也呈現出要求學生對定義性概念掌握要從“能背”往“能認”上面發展。例如:分數——舊教材對于分數的所核定的概念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而新教材對于分數的介紹是:
由此可見,對于定義性概念的掌握程度,衡量的標準就是“認得”。
二、公式性概念的教學,貴在“推導”與“習慣”
不知道各位同行是否經歷過以下場面:
師:你知不知道圓面積的公式?
生:πr2。
師:你真棒!那請開始計算吧。
生:……(久久不能下筆)
師:怎么了?不知道公式嗎?
生:知道。
師:那開始吧。
接下來學生就進入了無盡的沉默,而教師的耐性也會消之殆盡,繼而發火,最終學生依然是只知道公式卻不知道運用。
還有另一種情況: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我們都會要求學生能使用到圓的面積公式,但往往大部分學生都已經把公式如數“還”給了教師,總會讓我們哭笑不得,但這些公式不就是上學期剛剛學過的內容嗎?
通過了解,筆者知道第一場景里的學生,他們存在的問題并不是對于公式不熟練,而是他們壓根不知道“r”是什么?甚至“半徑”是什么?除此之外,就是根本不知道如何運用這條公式,說到這里,我們就會更加納悶,怎么會不知道呢?條件全都齊了,套進去就可以了呀。而第二場景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總是不能把公式“記住”,明明當時都一個個默寫過關的。其實對于公式性的概念,學生固然是要記住的,因為只有記住了,才能使提取出來運用,但是掌握公式的關鍵其實不在其本身,而是它的推導過程。
教學情境:四年級下冊,《數量關系式》的教學中,筆者以路程問題為例,很多教師在推導“時間×速度=路程”這條關系式的時候都還是興致昂揚,很有耐心用類似“每小時30千米,4小時就是有幾個30?”這樣的問題去引導學生推導出求路程的公式,然后就叫學生根據“因數×因數=積”的公式,把另求外兩個“因數”的公式寫出來,一讀一背,完工。首先,這位教師以為簡單地使用了知識的延伸,就很成功,但真實情況是這樣的教學缺乏理解性與推導性,學生只能“認”并不大會“用”,而在日后做題的過程中也常常體現出這樣的情況;再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在三年級的時候,學生就要學會“每份數×份數=總數”的數量關系式?筆者覺得因為它就是各種數學數量關系式的“鼻祖”,無論是路程問題、購物問題還是工程問題,每一個量其實都能與“總數、份數、每份數”相對應的,例如,在購物問題中,“單價”就相當于“每份數”、“數量”相當于“份數”、“總價”相當于“總數”,如果教師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它們聯系在一起的話,零碎的數學關系式便成了一個系統的網絡,學生只需要記住一條,便能記住其它的數量關系式;最后,學生理解記住之后,最關鍵的是如何培養他去養成使用的習慣。心理學認為,人的遺忘速度是有著先快后慢的特點,所以在剛學會之時,筆者習慣性就要求學生在每次解決應用題之時,都要先寫清楚本題所需要的關系式,然后一邊列式,一邊寫出每一步所求出的量是什么,這樣不單只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做題習慣,而且長期積累下來,學生解題的思路清晰,方法明確,基本上就沒有他們解決不了的應用題了。通過這幾方面的保駕護航,公式在學生腦袋的“存活”時間便大大延長。
三、法則性概念,“舉一反三”才能運籌帷幄
法則性概念是概念當中最高級的一種——它包含各種事物特性與數學規律,它體現的是一種延伸性,學生不單止要知道、理解、運用,還要通過它去對數學問題進行舉一反三,所以能使用它,才是學好數學的“秘笈”。
教學情境:例如《商不變的規律》的課堂教學,一般流程就是教師呈現算式,學生計算答案,然后通過觀察、發現:當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商不變。然后就是讀、背、做練習。其實,教師大可不必讓學生反反復復地讀讀背背,因為這是法則,講究的是應用,而讀與背根本不能強化學生在應用這方面的能力,所以在呈現規律之后,教師可讓學生舉出更多類似的例子,在舉例子的過程中,學生其實就是在記住并應用規律,讓法則“內化”成他們自己的東西并能使用出來,這才是規律的價值所在。當然,教師還可以同時“被除數和除數的變化所引起的商的變化”的綜合應用,這樣不僅讓“內化”達到更高的層次,還讓學生知識網絡更為系統化與靈活化。
法則性概念屬于概念中的最高層次,學生對其的運用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在數學學習這方面所能到達的高度。例如,上面說到的《商不變的規律》,學生對于它的理解與應用就會影響其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以及《比的基本性質》。由此可見,“一理通百里明”是法則概念學習的首要關鍵。
數學概念雖以文字形式呈現眼前,但是它的教學方法卻是與文科教學天差地別,教師只有盡可能地擺脫老舊的“背多分”教法,真正走入概念本身,了解其靈活性與實用性,清楚它的后續與延伸,使學生真正掌握理解并運用概念,才能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掌握學習數學的“命運之匙”,使其在數學的學習中“勇攀高峰”。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