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小學生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而群文閱讀則是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審美”體驗。在小學生群文閱讀實踐活動中若能滲透“審美”理念、注入“向美而行”的鮮活血液,則會促使語文教師著手研究并選擇適宜培養小學生審美能力的群文閱讀素材或版本,促使語文教師以“美的理念”開啟“家校群文共讀”模式,促使學校閱讀教育探尋以“美的姿態”開拓小學生群文閱讀實踐活動的特色之路。
關鍵詞:群文閱讀;向美而行;閱讀興趣;特色實踐活動;語文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5-007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5.037
作者簡介:侯瑞軍(1983.12— ),男,漢族,甘肅渭源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生群文閱讀實踐。
課題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向美而行”的小學生群文閱讀實踐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0]GHB1601。
近年來,在我國悄然興起了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群文閱讀”,這種“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結構化文本,在單位時間中通過集體構建達成共識的多文本閱讀教學過程[1]”掀起了語文教師對于閱讀教學的不懈探究。隨著豐碩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群文閱讀”的外延和內涵也得到了建設性的發展。通過實踐與研究,筆者發現:農村小學開展群文閱讀實踐活動完全可以借助“鄉村少年宮活動”的“閱讀陣地”來踐行“向美而行”,而以“審美”的獨特視角切入研究學校群文閱讀特色實踐活動,可以說是一種新的嘗試。以下就如何開展“向美而行”的小學生群文閱讀特色實踐活動進行論述。
一、“向美而行”的學校群文閱讀實踐活動要“有的放矢”
(一)教師要以“美的眼光”遴選群文閱讀教本
作為實踐群文閱讀活動的教師,首先要深入細致地調查、了解學校周邊開展群文閱讀的現狀以及學校、家庭、學生對于群文閱讀的接受情況;其次要分析各要素的內在聯系和群文閱讀得以開展的可行性;然后要以“美的眼光”遴選好群文閱讀教本,以便初步構建群文閱讀教學思路來開展教學。如筆者在群文閱讀教學中選取“語文素養讀本”(小學卷)作為實踐“向美而行”的小學生群文閱讀教學及開展研究的主要藍本。其定位是“課外讀物,分級編寫,重在引發閱讀興趣,感受漢語之美,提升語文素養[2]”。正因為“語文素養讀本”選文注重學生情感教育、審美教育與思維訓練,故此選取“語文素養讀本”開展小學生群文閱讀教學實踐活動實際上就是在引導學生“向美而行”。
(二)學校要以發展的眼光做好群文閱讀后勤保障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學校要長足發展、要深入持久地搞好“向美而行”的群文閱讀實踐活動,就必須依靠學校良好的后勤保障。很多教師認為:學校后勤就是“打雜”,無關緊要,更不關乎閱讀教學;殊不知,學校后勤保障關乎群文閱讀活動的質量好壞,甚至影響到群文閱讀研究的成敗。
1.學校后勤要傾心打造校園閱讀氛圍
充滿書香氣息的校園文化,其濃郁芬芳的熏陶力給學生以耳目一新、愉悅、美好的感受。校園文化本身就能達到美育目的,它對于教師開展“向美而行”的群文閱讀實踐活動來說,是一種遙相呼應式的互補。
比如,筆者所在的學校本著“讓每一處設施育人”的理念,后勤處精心布置了校園文化:收縮門(學校大門)門洞設計成假山形狀,假山上畫了迎客松、太陽、云彩、倆小孩兒認真讀書,雕刻了“崛起”二字,其寓意不言自明;校園櫥窗設置了“讀書有益”“閱讀有法”“中國夢 讀書夢”等專欄;教學樓樓道里設計了好書推薦書柜,定期更換并放置著學校推薦給不同年級的圖書;每間教室都放置了一個書柜,擺放著從學校圖書室借來的幾十本不同種類的書籍或幾十本相同的書籍(便于開展群文閱讀教學);這種閱讀氛圍無形中滋養著學生求知的心靈,呼喚并激發著學生渴望閱讀的欲望。
2.學校后勤要想方設法地創設并改善學校閱讀條件
一所學校的圖書室、閱覽室的藏書量,班級圖書角的陳設、書籍閱覽更新的周期,很大程度上映射出該學校的閱讀教學理念。一所重視開展閱讀實踐活動的學校,必然會要求后勤處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去創設閱讀活動場地、改善閱讀條件(購置圖書、布置閱覽室等),解決教師開展群文閱讀或其他閱讀實踐活動的后顧之憂。良好的閱讀條件給學校教師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活動提供了有力的物資保障。
(三)教師要在吃透《語文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熟諳閱讀“美育”目標
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因年齡的不同存在著明顯的差別,所以如果不按照年齡特點而進行閱讀指導,閱讀將失去方向,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故而,要開展“向美而行”的群文閱讀活動,首先要按照《語文課程標準》對各學段涉足的“美育”目標加以細化。第一學段要求“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3]”。第二學段要求“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4]”。第三學段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景,體會作品的感情。感受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5]”。熟諳了這些之后,開展群文閱讀活動才會游刃有余。
(四)學校在開展“向美而行”的群文閱讀活動過程中,要鼓勵教師積累實踐經驗、積極開展群文閱讀實踐研究
學校要立足具體實際,在開展群文閱讀實踐的過程中注重積累經驗,要有目標地去開展群文閱讀研究工作。只有在不斷積累、不斷研究的前提下才能確保閱讀教學與時俱進。如我校近期探究的“向美而行”的群文閱讀特色實踐活動研究,是在參閱了大量閱讀實踐資料(量的積累)和在學校里開展了一些群文閱讀活動后,才確立如下研究目標:(1)探索群文閱讀中滲透培養小學生“審美”能力的途徑、方法;(2)構建以“向美而行”為目標的群文閱讀課堂教學模式;(3)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實踐活動,嘗試創建“家校共讀”模式;(4)通過“向美而行”群文閱讀校園特色活動的開展,形成“向美而行”群文閱讀實踐經驗,以期在未來的群文閱讀中將實踐經驗向兄弟學校推廣。
二、不失時機地借助“鄉村少年宮”特色活動陣地開展“向美而行”的群文閱讀實踐活動
(一)成立少年宮群文閱讀實踐小組,制訂閱讀活動計劃
有“鄉村少年宮活動”項目的學校,可以成立“少年宮群文閱讀實踐小組”。學校可以借助“鄉村少年宮活動”對傳統閱讀進行大膽革新,開創性地利用“少年宮群文閱讀實踐小組”去嘗試“向美而行”的學生群文閱讀興趣培養。“少年宮群文閱讀活動”的開展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開闊學生視野、增長并發展學生智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更好地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如筆者所在學校的“少年宮群文閱讀實踐小組”實施群文閱讀的情況:該小組有兩名輔導教師,他們從四年級228名學生中選取了43名同學成立了“少年宮群文閱讀實踐小組”;學校提供閱覽室1間、“素質教育讀本”100冊供其使用;學校要求該小組于每周五開展一次“向美而行”的群文閱讀活動(不少于50分鐘),要求輔導教師制訂閱讀細則、規劃閱讀方案并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認識能力、審美能力的不同、依據循序漸進的教育規律,合理規化學生每次活動的閱讀內容和閱讀量。
(二)建立“三級書庫”,開拓少年宮群文閱讀實踐環境
以少年宮活動為契機,學校建立閱覽室、班級圖書角、個人小書庫“三級書庫”,確保學生有書可讀、確保學校有能力開展群文閱讀。如筆者所在的學校教育學生節約零用錢用于購買課外讀物,建立個人小書庫;要求班級從學校圖書室借閱圖書建立班級圖書角(每班每學期借閱圖書不少于200本);學校閱覽室每周五下午開展一次少年宮群文閱讀興趣活動,每周三下午開放一次(全校各班輪)閱覽室儲備校本教材800余冊、“語文素養讀本”200余本,可以充分保證單班輪流體驗實踐群文閱讀活動1次。
(三)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群文閱讀活動,讓學生體驗美、積累審美經驗
在少年宮群文閱讀閱讀實踐活動中,可以把“讀、賽、研”等多種方式與群文閱讀活動相結合。經常開展讀書分享會、讀書手抄報評比、“親子群文共讀”等活動,整合學校閱讀資源,延伸閱讀形式,讓學生在閱讀中體驗美、積累審美經驗。 如學校可要求教師在每個假期給學生推薦一本書(傾向于培養學生美感)去閱讀,要求每個學生做好摘錄筆記,將閱讀活動中讀到的精美片段、給人以美的享受的句子進行摘錄,開學初舉行讀書分享會,讓每個學生都展示自己假期中的閱讀情況,將自己讀書的收獲分享給大家,交流閱讀同一本書獲得的不同的“美的體驗”。學校還可以定期開展“向美而行”的群文閱讀手抄報展評,既增強了學生的審美意識,又激發了學生群文閱讀的興趣。開展“親子群文閱讀共讀”,就是以閱讀為紐帶,讓孩子和家長共同分享“同一主題多篇共讀”的過程。
三、“向美而行”的群文閱讀實踐活動要注重閱讀方法指導
語文教師在開學初制訂好群文閱讀計劃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一定要注意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選取美文、引導學生獲得美感的同時還要指導學生閱讀方法。教師應指導學生選擇健康有益的書刊,選擇對開闊學生眼界、豐富學生知識、陶冶學生情操有利的書閱讀。教給學生好的閱讀方法,如實踐“讀、找 + 思考”法[5],幫助學生學會閱讀,提高閱讀效率。
總之,緣興趣,學生堅持閱讀。緣閱讀,學生快樂成長。開展“向美而行”的群文閱讀實踐活動要立足學校發展的具體實際,秉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教育理念,著重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通過“審美經驗”的積累對群文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當閱讀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相信“向美而行”的群文閱讀實踐定會綻放出絢麗多姿的希望之花。
參考文獻:
[1]于澤元,王雁玲,石瀟.群文閱讀的理論與實踐[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2]溫儒敏主編.語文素養讀本叢書·小學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4][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