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自黎 蘇劍萍
摘 ? ?要:學教方式的轉型升級是提高課堂學習質量、發展學生學習力的關鍵。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附屬學校通過“課堂行”“項目周”“論壇季”等現場共卷行動、“班組”育人助推系統打造及“研訓”一體的師生學教共同體建設等實踐,形成了相對完善的學教新樣態——“融創+”智慧課堂。
關鍵詞:智慧課堂;學教新樣態;班級文化;學教共同體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要“改變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切實改變教與學的方式,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成了大勢所趨。學校應致力于打造新型課堂樣態,并形成一定的機制,以助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合作探究式的課堂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吸引他們卷入學習之中;智慧教育手段又能助力精準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以及差異化學習需求,使課堂教學的形式契合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附屬學校經過三年實踐,逐漸形成了相對完善的學教新樣態——“融創+”智慧課堂。
一、基于以學定教的學教新樣態:“融創+”智慧課堂
(一)以學定教,融創相生
“融創+”智慧課堂是以學生主動學習為基點,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構建基于以學定教、先學后教,有機融合現代化信息技術和各類資源,創設生態化學習環境,營造沉浸式學習體驗,促進多維多向多邊學習互動的一種新型學教方式。
這種新型學教方式,借助現代化技術,以大數據為支撐,實時記錄、跟蹤和分析學習者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習表現和支持性數據,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且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差異性和個別化教學,突出學生顯性主體地位,重點探索學生“學”的方式,以及在技術融入后構建符合智慧課堂特征的新型“學教”模型,以最大限度地促使學生在學習上有真正的收獲、進步。
(二)技術賦能,精準教學
“融創+”智慧課堂貫穿技術賦能。技術賦能分德育、智育兩個層面,并以三個階段滲透教學過程:課前,用平板電腦推送學歷案,集成數據,確定學情,優化設計;課中,云端發布議題,線下合作探究,并用平板電腦集聚成果,在組間推送分享,跟進檢測要點;課后,推送微課,布置分層作業,力求個性化教學,并形成錯題集。這樣就能形成精準的數據分析報告。此外,“融創+”智慧課堂還注重打造公開公平且高效的線上評價系統。
“融創+”智慧課堂的活動結構如下:
【課前融入階段】
(1)師生共訓。生訓、師訓雙線并進,力促教師學科教學能力和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2)班組文化。建立班組文化建設系統,創設和優化學習場,提升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自主管理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3)設計學歷案。通過問題設計、活動設計和評價設計,實現導學與預學。要求“教—學—評”一致。(4)課前預學情況,二次備課。教師課前檢查預學,反饋學情,再進行二次備課。
【課中融合階段】
(1)小組合作。學生通過“小組競爭、小組辯論、小組協作、小組討論”等活動形式,參與課堂,自主學習。(2)學習展示。小組合作后,學生進行學習展示,把“學習展示”作為一種手段來觸發備學與反饋,教師借機進行學習診斷、評價、反饋、補充、拓展、調整。(3)當堂檢測。聚焦目標,及時進行課堂檢測與反饋。(4)反思小結。課內引導學生反思小結,梳理知識,習得技能,內化價值。
【課后創生階段】
(1)分層作業。根據學生學力分層布置作業。(2)數據收集。檢查作業,收集數據。(3)個性推送。根據學情,個性推送,精準答疑。(4)評價反饋。進行評價反饋,二次批改。此外,建立評價系統,綜合課內與課外、師評與生評,融合交互反饋與嵌入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可視化、生活能力自主化發展。
“融創+”智慧課堂旨在有機融合現代化信息技術和教學資源,解決融創課堂中先學后教、小組展示、家?;印崟r反饋、信息成果保存分享等諸多傳統口授筆寫無法解決的問題。它通過“融資源、融技術、融師生,創知識、創經驗、創自我”等課堂學教方式,實現提質強校、全面育人的目標。
二、課堂行、項目周、論壇季:“融創+”智慧課堂的現場共振行動
(一)課堂行:模型建構,觀課評議
學校根據項目需要組建團隊,即面向全校遴選優秀教師作為一線實踐者、觀察員、指導者,共同投入到課堂模型建構中。通過專家講座、現場觀摩、主題論壇、同課異構等形式,學校充分集聚教學資源。同時,學校實施定時定點定員共同觀課,要求觀課者填寫觀課記錄表,并從“教師”的位移、助學、指導和“學生”的音量、站姿、組內角色擔當等維度進行動態視導。此外,學校通過個案研究和工作坊研修,基于“現在時”和“在場感”開展共同反思活動。經過課堂觀察,學校形成了《“融創+”智慧課堂教學常規》和《“融創+”智慧課堂教學評估量規》。在教學中,教師始終關注“教育回歸生命”,學生的創造潛能被極大激發,創新能力得到提升,個性不斷張揚。
(二)項目周:項目推進,以賽促培
新樣態精磨階段,學校定期發布周工作推進計劃,召開項目團隊圓桌會,落實并反饋推進情況,以項目推進的方式完善新課堂。
(1)學歷案設計與評價項目——立足課堂,輔教導學。教學管理中心團隊先后三次進行學歷案設計培訓,全體新入職教師獨立設計學歷案并在組內開展說課研討活動;暑假期間備課組分工合作設計學歷案,并于開學后在教研組長和備課組長例會上專題研討學歷案的教學目標、任務情境、針對不同層次學生激勵措施等課堂實施問題。為了融課程標準、學生素養及學科知識目標于一體,提質增效,學校組織全員學習《學歷案與深度學習》一書,并聆聽專家講座,將學歷案設計的項目確定為核心素養下的學習目標、檢測評估、課前學習、課中學習、課后學習、學后反思。學歷案將教師的教案與學生的學案融合,在呈現學科邏輯的同時也強化了課堂檢測功能,有助于學生提升學習效果。
(2)評價體系項目——以評促改,獎懲有度。學校組織評價團隊,分年級開展討論,建立評價體系。學校要求每日反饋課堂賦分情況,每周表彰“小組合作之星”“最佳小組”。同時,學校設“雛鷹爭章,促進成長”評價體系:結合不同年級段學生的特點,借助樂課平板進行紅花獎勵,根據紅花數量和渠道兌換“自強章”“自理章”“自愈章”,與推優入團相結合,并在每周一的藍鷹表彰臺上予以表彰;通過“合作之星”“生命達人”“最佳小隊”等表彰形式激勵學生成長,樹立“身邊的榜樣”,發揮榜樣感染人、鼓舞人、帶動人的積極作用。
(三)論壇季:頭腦風暴,復盤分享
隨著課堂改革的不斷推進,學校適時組織圍繞“目標導向”“小組合作”“學生展示”“課堂測評”“技術賦能”等方面的主題論壇,尋求“融創+”智慧課堂樣態迭代,以滿足日新月異的教學新局面。學校圍繞“技術融入最佳時機”“疫情后的課改推進”“學歷案與深度學習”等主題開展頭腦風暴,廣泛征求意見;結合教學實績和信息化教學技術(凡龍、網易有道、樂課平板)的實時數據管理與反饋,評選季度優秀教師,并讓其在階段專題研討會上進行智慧分享,以進一步提升融創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同時,學校組織大型的“融創+”智慧課堂展示活動,分別于2020年11月17日和2021年4月27日面向市區推廣學教新樣態,獲得了眾多好評。
三、“班組”育人助推系統:“融創+”智慧課堂的班級文化
(一)“三級畫像”:德育智能化管理形態
利用智慧教育手段,學校收集學生個體在班級及小組中的生活及學習行為,形成“班級畫像”“小組畫像”“個體畫像”三級信息數據。這有助于教師、家長對學生行為的把握,有助于教師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幫助,有助于學生通過對“個人畫像”的認識,發現自己,揚長避短。
(二)“班組文化”:學校多樣化生態集體
學校建設班組文化,通過年級示范課、比賽展示、日常展示、民主評議等方式,全力打造班組文化。學生發展中心主持班組文化項目建設活動,促使各班迅速形成獨具特色的“六個一”(一個方案、一首班歌、一套解說詞、一塊小組展示陣地、一盆綠植、一個小組展示課件)班組文化并且常常更新。學校每日中午組織學生評議團檢查班組文化展示,及時評比打分;每周根據檢查結果,從座位設置、綠植更新、學生展示面貌等多個角度進行總結。學生在一次次展示中不斷熟悉、固化班級文化,增強對班集體的認同感,增強小組凝聚力,打造多樣化生態集體。
四、“研訓”一體的師生學教共同體:“融創+”智慧課堂的支撐系統
“人”是改革的核心要素。學校注重對教師課堂教學中隱性主導能力的培訓:對教師研訓進行深度探索,依托學科工作坊,以項目學習的方式,為教師搭建多元平臺,助推教師專業發展;深入實施學校特色項目——教師修煉工程,即“三杯五功”大賽,要求全員參賽,以賽促培,以更新教師課堂駕馭能力;以輪教課為抓手,每周一研,圍繞學歷案設計、課堂流程、評價等維度進行主題式教研;每周反思,形成“融創絲語”,以“藍鷹論壇”為展示平臺,由課改優秀教師分享觀點、策略,并每月開展頭腦風暴活動,以深入教研。同時,學校注重學生這一顯性主體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深入研究初中三個階段班級行政與學科兩類小組長培訓,明確其在課前、課始、課中、課末、課后等時間段的角色及職責,并利用常態課堂對學生進行改進學習方式的培訓;學期末開展“勵志杯”小老師大賽,全員觀賽,以賽促培,全員進階,打造一套完善的培訓機制,以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
“融創+”智慧課堂為學生搭建了潛能開發的展臺,它將思考、表達、創造、實踐的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深度體驗式學習中提升能力,學會學習。近兩年,學校教師成長迅速,憑借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課堂駕馭能力在市、區級各類課堂展示活動及課題成果評選中取得了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