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獻
摘要:在合作學習背景下,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讓學生和自己能力差不多的同伴一起進行數學探索學習,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互補,加深彼此的數學學習感悟。為此,廣大小學數學教育實踐者要積極在合作學習背景下,做好分層指導工作,讓每個層面的學生都能取得一定的進步,從而能夠更好地完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任務。
關鍵詞:合作學習;小學數學;分層教學
小學數學教師在合作學習理念的指導下,引導小組學生進行分層學習,讓學生掌握好屬于自己這一層面的數學內容,不再認為學習數學內容是比較困難的,有進一步探索數學知識真諦的欲望,可以發揮好分層教學的極大功能優勢,助力小學數學教學得到良好的建設。為此,廣大小學數學教育實踐者要積極將合作學習與分層教學整合在一起,幫助學生做好數學學習工作,從而不斷促進學生數學學習勇氣的進一步增強。下面,我將對合作學習背景下小學數學分層教學進行一番闡述和說明。
一、組建合理的學習小組
小學數學教師運用合適的方式組建分層學習小組,可以讓學生和最佳的學習搭檔進行良好的數學學習,轉變學生數學學習低效甚至是無效的現象,從而能夠取得有目共睹的小學數學教學成績。為此,廣大小學數學教育實踐者要做到合理組建學習小組,讓學生更愿意進行合作學習,掌握好與自身能力所對應的數學內容,體驗到成功的幸福感,從而能夠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自覺性的良好有效提高。
在組建學習小組時,我按照班級學生的學業成績,將班級學生分為了三個學習小組,第一組的成員由基礎較差的學生組成,他們主要的任務就是鞏固基礎的知識。第二小組的成員由中等成績的學生組成,他們需要合作探索有一定難度的數學知識,通過合作學習得到一定幅度的提升。第三組的成員由基礎較好的學生組成,他們需要探索對他們提升有價值的,難度較大的內容。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為三個小組的學生設計了不同的學習目標,使小組學生更為明確地進行了數學知識的學習,提高了小組合作學習時效性。總之,合理地組建分層學習小組,使學生之間更好地進行了交流探討,助力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把握。
二、提出分層的探索問題
小學數學教師轉變不顧學生實際能力,向學生提出統一的問題的現象,并結合每個小組學生的實際水平,提出有層次性的課堂探索問題,可以整節課都保持好學生積極的探索思維,助力學生對教材重要數學知識的透徹理解,取得無可估量的小學數學教學奇效。為此,廣大小學數學教育實踐者要積極提出有層次性的問題,滿足每位學生的探索需求,從而能夠為學生今后進行有效的數學學習提供極大的保障。
例如,以“乘法”為例,在講述這一單元中的“衛星運行時間”這部分內容時,我先向小組學生提出了以下具有層次性的問題:1、怎樣列豎式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算式呢?2、在計算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3、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呢?然后,各個小組的學生對與本組成員能力相對應的問題進行了一定的探究,并在高一層次的小組學生的補充下,比較完善地獲取了要掌握的要點數學知識,促進了學生極為強烈的數學學習成就感的獲得。最后,各個層面的小組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完成了有層次性的課后作業,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了各個層面的小組學生所學到的數學知識。總之,提出三個層面的探索問題,轉變了以往沒有營養價值的問題難以喚起學生探索欲望的現象,很好地訓練了班級每位學生的數學思維,促進了學生數學能力的良好提升。
三、及時評價小組的表現
小學數學教師對每個小組的表現都進行科學的評價,讓各個小組的學生都能對自身在學習中存在的優缺點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明確改進的方向,可以助力學生得到長遠的發展,取得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的雙贏。為此,廣大小學數學教育實踐者要及時對小組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點評,讓各個學習小組都取得滿意的探索效率,不斷促進小組合作分層學習效果的進一步提高。
例如,以“圓柱的體積”為例,在小組學生分層探索圓柱的體積的有關知識時,我用相機記錄了各個小組的表現,并在合作學習結束后,結合我錄的視頻,對各個小組的學生進行了合理的評價。各個小組的學生指出了本組表現不好的地方以及其他小組值得學習的地方,明確了與其他小組之間存在的差距,學習了其他小組中值得本組借鑒的地方,促使各個小組得到了更好的發展。最后,我對各個小組中表現出彩的地方進行了肯定,提升了各個小組學生的合作意愿。總之,及時對各個層面的小組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使小組學生明確了后續的努力方向,更加期待下次合作學習,確保了小組合作進行分層學習的高效性的穩定提升。
總而言之,廣大小學數學教育實踐者要注重借助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進行分層教學工作的開展,讓學生能夠做到更為有效的進行數學學習,掌握比較牢固的數學內容,從而能夠促使學生極為滿意的數學學習成效的取得,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信心。
參考文獻:
[1]潘宇超. 借助小組合作開展小學數學分層教學[J]. 小學生:多元智能大王,2019(1):68-68.
[2]徐晨霞. 小學數學分層教學和小組合作學習探討[J]. 課堂內外:教師版(初等教育),2018,000(012):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