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時期“一堂好課”的樣態和評價標準都會有變化。以不同時期的初中地理“印度”的教學為例,比較三節課的變化,分析得出變化的原因有社會經濟的發展、教學改革的深入、教學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師的專業發展等;獲得“一堂好課”變化帶來的啟示:教學立意需符合時代需求,教學內容需緊跟社會發展,教學理念需不斷更新,教學技術需不斷精進,教師發展需終身學習,學科基本觀念需始終秉持。
關鍵詞:好課;教學設計;教師專業發展;初中地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11B-0073-06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依然是實現當下教育目標最重要的環節。一線教師也往往把上好課作為自己的專業追求,有時甚至因為某節好課而成名,得到專家、同行的認可。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曾被人津津樂道的“一堂好課”會變得稀松平常,有時甚至并不被認可。問題究竟在哪里呢?以筆者執教的三節不同時期的公開課為例,探究好課變化的原因,以期尋找不斷追求好課的方法和措施。
一、不同時期“一堂好課”的變化
筆者曾在不同時期開設過七年級地理“印度”的公開課,分別是2007年的學校教研組活動公開課、2016年的丹陽市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選拔課和2021年的丹陽市新課改活動公開展示課,在開設每節公開課時皆受到了領導和同行的贊賞和認可。三節課都強調了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都著重強調了讀圖技能的訓練,都運用了經典的區域地理學習的方法:地理位置的描述、區域特征的歸納及其成因分析,都分析了地對人、人對地的影響,培養了學生人地協調發展的意識。雖然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上三節課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其教學內容、教學理念、活動設計、學習反饋、教學手段等方面卻存在差異,這導致了完全不一樣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的變化
三節課的教學內容略有差異,教材的變化對其深有影響。2007年使用的是人教版2006年版教材,教材通過“世界人口大國”、“水旱災害頻繁”、“自給自足的糧食生產”和“發展中的工業”四個框題內容強調了人口眾多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形成的壓力,強調了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特點及對印度人民生產、生活的影響,強調了印度能夠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以及發展中的工業。2017年和2021年使用的是人教版2012年版教材,教材通過“世界第二人口大國”、“熱帶季風氣候與糧食生產”和“迅速發展的服務外包產業”三個框題強調印度人口眾多的同時,還提出了辯證看待人口眾多的優勢和劣勢,強調了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強調了印度迅速發展并引起世界矚目的服務外包產業。
(二)教學理念的變化
三節課的教學理念存在很大差異。2007年的課注重基礎知識(區域特征)和基本技能(地圖技能)的掌握,重在通過印度的奇聞趣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學習;2016年的課注重從生活出發,從身邊的事例“農民日常對氣候的重視程度”感受氣候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出發,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重在培養學生的理解性學習;2021年的課從區域文化的載體“印度電影”出發,在學科觀念“人地協調觀”的指引下引導學生對印度地理位置、服飾、美食、水稻種植等進行深度探析,更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踐運用的能力,強調了依托生活情境提出地理問題,分析地理問題,又回到生活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實踐原理。
(三)教學活動的變化
三節課的活動設計也存在很大差異。2007年設計的主要活動有:欣賞印度生活趣聞、圖片和音樂,觀察和閱讀印度的地形圖,描述印度的地理位置;閱讀各類數據統計圖,歸納印度人口增長特點,預測其增長趨勢,并探討其帶來的問題;閱讀圖文資料歸納印度氣候特點,簡要分析其形成原因;閱讀圖文資料說明印度“綠色革命”的成效;閱讀地圖比較水稻和小麥分布區的降水、地形,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其活動主要是觀察、閱讀、歸納,屬于理解的認知范疇,屬于低階思維的培養。2016年設計的主要活動有:了解農民日常對氣候的重視程度,感受氣候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閱讀圖文資料歸納印度氣候特點,并說明應對措施;閱讀圖文資料歸納印度的地理位置特點,分析印度氣候特點形成的原因;觀察印度美食咖喱炒飯和印度飛餅,比較水稻和小麥分布區的降水、地形,說明印度糧食生產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其活動主要是感受、觀察、閱讀、解釋以及分析,大多數屬于理解、分析的認知范疇,既有低階思維的培養也有高階思維的培養。2021年設計的主要活動有:以印度電影引入對印度地理位置及特點的尋找和歸納,學以致用從地理的角度解釋印度的服裝特點;從印度電影中尋找印度主食,觀看視頻《水稻的一生》,分析水稻生產所需要的氣候和地形條件;閱讀氣候圖歸納印度的氣候特征,簡要分析氣候的成因和影響;評價印度生產水稻的有利和不利氣候條件,探討在此氣候條件下的水稻生產時間序列,深度思考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以及改善生產條件的措施和方法;比較水稻和小麥分布區的地形、氣溫和降水差異,探討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其活動有觀察、歸納、運用、分析、評價,對認知過程的要求更復雜,更注重高階思維的培養,更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而非簡單的觀察記憶能力的培養。
(四)教學手段的變化
三節課的教學手段運用也存在差異。2007年的課以PPT播放為主要教學手段,過分依賴多媒體技術,相關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有圖片選取、音樂播放、電子圖表制作、課件制作等。2016年的課主要是板圖的繪制、視頻的截取和運用、課件的制作等。2021年的課主要是板圖的繪制、微視頻的制作和運用、課件的制作等。三節課越來越重視將傳統教學手段(板圖的繪制)與現代信息技術相融合,并且從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中也可以發現課件制作的信息技術要求越來越高,課件越來越精美,視聽效果越來越好。
(五)學習反饋的變化
三節課的當堂學習反饋設計迥異。2007年的課并沒有設計實質性的當堂反饋,只是直接運用配套的填充圖冊;2016年選取了一些相關教學內容的習題;2021年則自主設計了一些活動進行學習反饋:①印度地理位置的填圖訓練;②根據印度影片片段所描述的場景推測此時印度所處的季節(雨季/旱季)、此時的盛行風向、故事發生的大致時間以及該天氣現象可能導致的危害。這樣的設計不僅考查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再次運用生活情境考查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考查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學習反饋實現了從無到有、從選取到自主設計的進步。
二、“一堂好課”變化原因的探析
跨越14年的三節“一堂好課”雖然同為筆者設計和執教,在教材版本不變但內容略有變化的情況下,其教學設計卻存在很大差異。筆者與課題組、同行教師進行探討,認為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社會經濟的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日益突出,人們開始反思和重新審視以往的生產、生活方式,探索人口、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相互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生產和生活方式。這就導致了人們看待事物發展的眼光會發生改變,勢必影響教學內容的調整。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氣候特點對印度人民生產、生活有著重大影響,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科技力量的發展,人們可以智慧地充分利用和改善自然條件,擴大生產,增加產量。當然,這些利用和改善,甚至是創造條件促進生產的方式,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保護生態環境,這樣才能使人地協調發展。所以2007年的課根據教材強調的是氣候特點的不利影響和印度人的努力;2016年的課也是如此,只是強調印度人努力改善自然條件的方式不一樣;而2021年的課則強調了對氣候特點的辯證評價,強調了在對自然條件進行客觀分析基礎上的利用和改善,看待自然環境的態度更客觀,方法更科學,也更具有發展性。
(二)教學改革的深入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智育工作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1] 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各學科的學習內容要符合學生不同發展階段的年齡特征,緊密聯系學生生活經驗。”[2] 2019年《教育部關于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強調:“試題命制既要考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還要注重考查思維過程、創新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不同學科特點,合理設置試題結構,減少機械性、記憶性試題比例,提高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試題比例,積極探索跨學科命題,提升試題情景設計水平。”[3]從上述文件中可以發現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教學的要求從“啟發式教學”到“緊密聯系學生經驗”再到“注重思維過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深入,在教學改革的不同階段關注的重點有所變化,這種變化指引了教學方式的轉變。三節“印度”課也正是符合了三個時期對教學的指導意見。2007年的課注重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2016年的課注重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激發學生探究的好奇心,2021年的課更注重對學生進行深入探討生活情境中的地理問題的思維訓練。
(三)教學理念的更新
2001年出版的《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的課程基本理念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4]。2012年出版的《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課程基本理念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構建開放的地理課程[5]。2018年出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的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構建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導的地理課程,創新培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建立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學習評價體系[6]。從地理課程標準的修訂可以看出地理課程理念發生了從“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到“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變化,其目的在于培養更符合時代和國家需要的人才,這樣的變化影響了地理教學的立意和育人方式。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使得教學從知識立意、能力立意走向素養立意,素養立意的教學更強調在自然、社會等真實情境中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三節“印度”課正是在上述不同的課程理念的指引下產生了諸多差異,例如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人們更關注的是教學手段的學習效果而不是唯技術論,因此三節課也越來越注重將傳統和現代多媒體的融合;越來越強化基于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在地理問題的解決中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
(四)教師的專業發展
如果教師對于教學工作孜孜以求,不斷學習、實踐、反思和改進,其教學理念會不斷更新,學科理解力會不斷提升,教學設計能力會不斷增強,教學技術也會不斷精進,不論是傳統的板圖板畫能力還是課件制作等信息技術能力都會不斷提升,特別是對教學的理解會發生很大變化。教師往往在從事職業之初會認為生動有趣的課堂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更強調教學內容的趣味和新奇,因此不斷尋求教學的創意,以期打造具有新意、新奇、新穎的課堂教學,讓人能夠耳目一新。但是隨著職業的發展,教育教學理念的不斷學習和實踐,教師會發現真正能夠引起學生深度探究的不是新奇,而是學科本身的魅力,只有在運用學科知識和技能解決真實問題的時候才能展現學科本身的魅力,也才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效能感,真正激發學生對學科的深度熱愛。三節課雖然同為筆者執教,但是跨越了14年。在此期間筆者曾通過層層選拔獲得過江蘇省基礎教育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初中地理組一等獎,并且攻讀了教育碩士,因此從三節課的變化可以看出筆者的專業發展和對地理教學的理解的變化。2007年的課注重信息技術的運用,注重大量有趣信息材料的呈現,其目的在于給予學生大量的視聽轟炸;2016年的課開始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從身邊熟悉的地理現象出發,促進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2021年的課開始從學生的視角思考問題,從他們熟知的文化現象——印度電影出發,提供了在城市生活的他們不熟悉的感性視頻資料《水稻的一生》作為學習支架。
三、“一堂好課”變化帶來的啟示
基于上述關于“印度”這堂好課的變化及原因的分析,可以獲得以下有關不斷追求“好課”的方法和措施。
(一)教學立意需符合時代需求
確定教學立意的過程就是明確教學價值的過程,因此確定教學立意是上好一堂課的首要任務。教育的基本價值就是培養教育者適應和創造未來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學立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對人才和合格公民的需求的發展而變化的,所以“好課”必須符合當下對人才的培養要求。從2007年至2021年的三節課正是經歷了從“知識立意”到“能力立意”到“素養立意”的變化,這正是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的變化而變化的。
(二)教學內容需緊跟社會發展
區域特征的形成和演變都是自然環境變化和社會發展的產物,所以區域的特征、差異、聯系等都會發展變化,要培養學生用動態和綜合的眼光分析和解決問題。因此教學內容的選取需要緊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初中區域地理,對于區域的描述、發展、評價和預測都要考慮時代背景,選取的材料要緊扣時代背景,充分體現當代當地的社會生活現狀。2021年的課運用當代印度電影作為研究印度文化、生活、教育、社會等問題的情境載體,正是充分考慮印度當前社會生活現狀的體現。
(三)教學理念需不斷更新
隨著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教學理念不斷變化,影響了人們對教學活動的認識和行為,例如行為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知主義心理學等,這些理論和理念的發展對教師的教學認識和教學行為都產生了非常廣泛的影響。教師越來越多地從關注“怎樣教”向關注“怎樣學”轉變,從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向關注“學習結果和學習過程并重”轉變,從只關注“教學活動”向關注“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的一致性”轉變,這些轉變都體現了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教師要想上出一堂好課,就要不斷學習這些教育理論,并付諸實踐。
(四)教學技術需不斷精進
教學技術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利器,這里所說的教學技術包括教學設計的技術、語言表達與溝通交流的技術、傳統板書板畫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等。教師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和吸納先進的教學技術,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才能上出新穎、現代的好課。但是正所謂教無定法,教師不能陷入唯技術論的陷阱,只要是能真正促進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教學技術就是適合的技術,只要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技術就值得學習和嘗試,在實踐中評價其優劣。
(五)教師發展需終身學習
從三節課的變化來看,當初的“一堂好課”現如今看來實在是稀松平常,如果筆者在2007年之后沒有繼續學習和改進,那么就不會有后面兩節課的進步了。可見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不斷地學習和實踐,而且這種學習和探索需要伴隨教師職業生涯的始終。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超越自我,才能上出一堂堂代表不同時期社會發展和教育發展的“好課”。
(六)學科基本觀念需始終秉持
除此之外,教師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謂代表先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技術的“好課”,追求教學的時尚新穎,卻游離于學科教學之外,忽視學科教學的育人價值。因此在理念更新、技術精進的同時要抓住學科的本質問題,秉持學科的基本觀念,真正發揮學科育人的價值。地理學科有一些基本觀念,如人地協調觀、全球觀念、生態觀念、空間觀念、可持續發展觀等,其中“人地協調觀”是核心觀念,它可以轉化為地理學習的指導思想和方法,指引學習探究的方向。
綜上所述,不同時期“好課”的樣態和評價標準會發生改變,沒有永遠的“好課”,只有教師永遠追求上出“好課”的堅定信念和勤懇努力。因此“上好一堂課”不是教師一時的功利主義追求,而是畢生的職業發展追求。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EB/OL].(1999-06-13)[2021-08-29].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tnull_2478.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EB/OL].(2014-04-08)[2021-08-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EB/OL].(2019-11-22)[2021-08-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1911/t20191128_409951.html.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責任編輯:石萍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資助課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地理作業設計與實踐研究”(C-a/2020/02/23)、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三期課題“中學地理區域教研‘熱力環流范式的實踐研究”(2019JK13-L345)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8-30
作者簡介:宋彩萍,丹陽市第八中學(江蘇丹陽,212300),高級教師,教育碩士,鎮江市學科帶頭人,主要研究方向為初中地理教學設計、作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