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翔茹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對口高職類學生特殊的學情背景下,決定了大學英語教學應采取特殊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混合式教學模式有機結合線上學習、課堂教學與課程評價三個部分,能夠突破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主動性。
關鍵詞:對口高職? ?大學英語? ?混合式教學模式
對口高職類學生特殊的教育背景決定了教學應采取特殊的模式,而普通本科類教學模式無法適應對口高職類學生的學情特點。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一種融合在線學習與課堂學習的新的教學模式,是互聯網普及教育行業的必然產物。筆者提出了基于移動學習平臺的對口高職類混合式教學模式,旨在改善對口高職類大學英語當前的教學困難,為對口高職類大學英語教育質量提供參考性建議和數據支撐。
一、低入口,高出口:大學英語教學中對口高職類學生的學情分析
C師范學院對口高職類學生均來自重慶市各區縣,畢業于各區縣的中專、職高和技校(三校生),參加重慶市教育局舉辦的高職分類考試,總分通過報考院校即可就讀,沒有英語單科設限。而高職類學生在職業院校就讀期間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對口專業的學習,忽視了英語學習,尤其在二年級英語結業考試之后,英語更是無人問津。因為職業院校的學生沒有接受普通高中系統化教育,大部分學生的基礎仍然停滯在初中水平,更有部分學生沒有參加中考,呈現“低入口”的學情特點。
二、混合式教學模式與對口高職類學生學情的契合
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育與移動平臺的融合趨勢日益凸顯。移動式學習突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學生可以在任何場合和任何時間使用便攜式學習終端進行學習。同時,移動學習平臺強大的技術手段優化了教學效率,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1.線上學習:以“高匹配度”的學習資源開啟學習活動
對口高職類大學英語每單元學習素材需要圍繞一個主題,使主題聚焦化,為學生開展成果匯報做鋪墊。然而,高職類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如果現有知識與所學知識有無法跨越之鴻溝,而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無法充當有利“梯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勢必會減弱。因此,教師需根據輸出任務,恰當選擇輸入材料,且輸入材料與輸出任務吻合得越好,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吸收新知識的效率就越好。學生可以登錄超星學習通,自學課程知識并完成任務測驗,還可以4至6人為一個小組,開展合作探究,利用線上資源準備課堂展示。
2.課堂教學:以重點鮮明與針對性突出的教學設計推進學習活動
課堂教學活動設計要與平臺學習內容緊密銜接,不能出現課堂教學與移動平臺學習相分離的現象。深化學生已學知識,會讓學生產生一種成就感,從而樹立學習自信心。在這一階段,教師要先通過線上學習答疑,確定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預估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最近發展區”,實現班與班、生與生不同的個性化教學。在成果展示階段,教師要充分發揮“腳手架”作用,充分考慮對口高職類學生的特點,在活動前充分示范指導,在活動中準確修正錯誤,在活動后給予針對性反饋。正如文秋芳教授所說:“教師需要細化自己搭建腳手架的具體步驟和內容,以便自己監控與評估所提供幫助的有效性,確保學生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3.課程教學評價:以終結性與過程性評價開啟后續學習活動
一個完整的教學活動應該是活動、參與、評價、修正、再活動,所以評價是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課程教學評價一般采取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并逐漸加大過程性評價的比例,平時成績占20%,包括成果展示與課堂互動,其中成果展示需標明團隊成員具體分工,確保每一個學生的有效參與;網絡學習成績占30%,涵蓋學期使用所有平臺的分數,也包括學習時長、學習頻率、提交作業數量、討論區發帖等數據;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占50%,試卷由年級統一命題,主要考查本學期的學習重點。
三、對口高職類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踐
C師范學院有計劃地開展了基于移動平臺的對口高職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以期改善對口高職類大學英語當前的教學困難,切實提高對口高職類學生學習效率。
1.研究目標
基于移動平臺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否提升對口高職類學生教學效率,能否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2.研究對象
被試者為C師范學院2020級兩個教學班的對口高職類學生,人數為120人,其中女生6人,男生114人。C師范學院根據學生入學考試成績采取分層教學,教學對象均為入學考試分數低于60分的B級班學生,均未參加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等級能力A級考試。
3.結果分析
本研究采取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式收集和分析數據。定性研究由問卷調查和訪談兩個部分構成,定量研究以學生期末考試成績為變量,對照入學考試成績和未開展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同類教學班級的期末成績,以了解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否適用于對口高職類大學英語教學。
(1)問卷調查和訪談
問卷調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線上學習基本情況調查,包括線上學習方式、時長、頻率、動因、偏好等;第二部分為英語混合式學習滿意度調查,學生采用五級李克特量表,判斷自己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滿意程度。
在線上學習基本情況調查中,共收集有效問卷118份。通過數據分析得知,關于線上學習方式,39.83%的學生只選擇手機端學習,59.32%的學生同時使用電腦端與手機端。由此可見,手機作為可移動式便攜設備獲得了學生的青睞。另外,40.68%的學生每次在線學習時長為15分鐘至30分鐘,39.83%的學生每次學習時長為30分鐘至1小時,44.92%的學生每周學習2至3次,24.58%的學生每周學習1至2次,這說明三分之二的學生可以保證每周2次左右、平均30分鐘的在線學習。
關于學習資源偏好,學生選擇A級考試或等級類考試資源占比較高,分別為84.75%的A級題型練習、72.88%的等級考試相關視頻。這說明大部分學生想通過移動學習平臺夯實基礎,提高英語基本功。
另外,學習材料中的立體化資源,如電影、口語練習,獲得了大多數學生的喜愛,比例分別為77.12%的英語原生電影,64.41%的實用性口語練習,55.93%的演講類口語練習。如在訪談中,材料成型專業的譚同學說:“以前看英文電影我從不看英文字幕,但是每周一個英語電影片段,看多了,看久了,我就會不自主地看英文字幕,還時不時地模仿跟讀。”由此可見,平臺學習能有效促進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
在問卷調查的第二部分中,學生依次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三個模塊進行滿意度評價,共收集有效問卷118份。在線上學習滿意度中,74.58%的學生認可學習方式個性化,78.81%的學生認可學習資源豐富化,74.58%的學生認可技能提升全面化。線下學習滿意度中,學生對課堂氛圍活躍度、課堂活動參與度、課堂內容知識性的“很滿意”比例分別為80.51%、75.42%、82.2%。在課程評價滿意度調查中,課程評價合理性“很滿意”的比例為85.59%,學習需求滿意度“很滿意”的比例為79.66%,線上學習融合度“很滿意”的比例為85.59%。總的來說,學生對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是比較滿意的。
(2)平臺數據統計
平臺使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學生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認可程度。學生使用超星學習通共103天,章節學習總次數達13162,平均每天127.8次,12月6日單日訪問量最高,達到430次。討論區共回復話題數72個,晏同學獲贊12次。同時,學生完成題庫總數110題,其中視頻資源24個,音頻資源9個,文檔資源15個,平均分從第一周的70.85分上漲至最后一周的94.36,許同學連續五周章節測試分數滿分。FIF口語訓練系統人均錄音時長68分鐘,秦同學在批改網修改作文次數高達102次。這反映出學生能利用移動平臺積極開展英語學習,移動學習成為他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陳崇國.基于移動學習平臺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實證研究[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0(1).
[2]張美玲.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探析[J].高教學刊,2020(31).
[3]王守仁.《大學英語教學指南》要點解讀[J].外語界,2016(3).
[4]文秋芳.輸出驅動假設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思考與建議[J].外語界,2013(6).
※本文系2021年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沖擊與回應:后疫情時代大學外語教育的文化安全研究”,項目編號:21SKGH236;長江師范學院教育教學改革資助項目“文化雙向導入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以《影視英語》課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批準號:JG2020319。
(作者單位:長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