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杰
摘要:新課改背景下,單一的基礎知識教育已經難以達成教學標準,亦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而英語作為一種實用性很強的語言類學科,更需要學生具備綜合性的語言能力才能對其進行有效應用。因此,教師需要立足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創新教學策略,在英語教學中對學生予以積極的引導和點撥,培養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以推動新課改及素質教育的充分落實。
關鍵詞:初中英語;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在素質教育推進的背景下,教學活動要能夠顧及全體學生的發展,為學生傳授更多的學科技能。在初中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綜合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采取正確的教學方法,在保護學生自尊心的基礎上引導其積極主動地探索英語課程學習的規律,掌握更實用的學習技巧,推動學生成績與能力的綜合提升,確保初中英語教學獲得更顯著的成效。初中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對于一些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來說容易出現一定的抵觸心理。在這樣的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師要狠抓這類學生的教育工作,幫助他們轉變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生自身能力范圍內完成由淺入深的學習,構建更完整的英語知識體系,進而完成長效教育機制的構建,突出課堂教學的成效,推動全體學生素質的均衡發展。英語在世界語言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我國語言教育中是除漢語外的第二大語種,學習英語對于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經濟發展和友誼建立有積極的意義。從英語的特點及意義出發,教師在進行英語教育時,需要以英語核心素養為目標,培養學生的基礎語言能力及學習能力,還有在英語文化背景下的思維品質與文化品格。
一、創設情境培養語言能力
交流是體現語言能力和鍛煉語言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交流需要在特定的語境中進行,語境包括了交流的內容、環境、對象等,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常常采取讓學生大聲朗讀的方式來鍛煉其語言能力,或者讓學生完全按照教材的內容進行對話,甚至是死記硬背一些原話句式,但這樣并不能讓學生體會語言的實際運用。為了促進學生的表達,突破教材的局限性,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創設相關的情境,在情境中對教材內容進行擴充、調整,融入貼近生活的元素,使情境更加豐富、生動,以此激發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鍛煉其語言能力。以“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為例,教師用多媒體來展示世界各地旅游名勝的圖片,然后設置問題:暑假可以去哪里度假?寒假可以去哪里度假?在度假時遇到了什么好玩的事?這些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英語對話練習,以鍛煉學生語言能力。
二、合作探究提升思維品
教師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不要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這并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容易導致他們越來越依賴于教師的指導,而且學生思維會產生局限性。英語在實際運用中是非常靈活的,學生也需要具備這種靈活性,具有自主思考、探究的能力。對此,教師需要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合理設置教學任務,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讓學生自主探究,相互交流,協作完成任務。以“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為例,教師可以展示一些運動的圖片,然后讓學生相互談論,在討論的過程中進行思維碰撞,可以開拓他們的思路,積累豐富的詞、句,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三、滲透文化塑造文化品格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又是時代特色的體現,而語言的應用也同樣以時代的發展為基礎,因此,我們學習語言、理解語言以及運用語言都需要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重視學生文化品格的培養。學生對西方文化了解得越多,在應用英語的時候就會更加合理、準確,體現出良好的文化品格,促進與他人的順利交流。
四、豐富活動培養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是英語教學的基礎目標,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不僅可以快速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而且還會主動進行思考與探究,對教師的依賴性小。對此,教師可以采取豐富的教學活動來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鍛煉及培養。以“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初中生該不該自主穿搭”為話題進行一場辯論,有的學生認為不該壓抑學生的個性,主要不穿奇裝異服,應該讓初中生自己做主,這樣也顯得學校氛圍更有活力,也有學生認為初中生應該將精力用于學習上,統一穿搭便于管理,顯示學校的正規。最后,教師再讓學生用英語對這篇文章寫讀后感,以此加強學生對文章知識的運用、理解和創造,提升其學習能力。
五、結束語
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循序漸進,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要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以及教學要求來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使核心素養有效地滲透在課堂教學中,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唐紅霞.英語核心素養理念與初中英語教學改革[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9(18):35.
[2]孫靜.初中英語核心素養下測評研究[J].視界觀,20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