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金玲
摘要:小學語文教師要秉持著求真務實的理念去幫助學生開展課外書的閱讀指導工作,讓更多的學生對于課外書的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且能讓學生放棄刻板的、浮躁的心理,以一種心懷喜悅、厚積薄發的狀態去完成閱讀,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名著,認真地品味其中的奧妙,攫取到內在的閱讀營養,讓本人的語文綜合素質能得到綜合性的發展和提高。教師需要打造出更為均衡的閱讀課程體系,讓更多的學生能以正確的方法去開展閱讀,并且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到自身的閱讀喜好和閱讀節奏。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程模式;閱讀方案;指導方針;影響效果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7-261
當下的小學生不能滿足于自己在課內學習到的文章,這完全不足以讓學生獲取供養自身的全部語文能量。因而,教師務必要讓學生成為一個善于開展課外閱讀的個體,能夠在開展課外閱讀的同時,從不同的文本中提煉出供養自身的質素,由此以豐富自我對于語文的認識和理解。教師要在學生開展課外閱讀的同時給學生做好把關的工作,讓學生對于自身的問題和不足產生更為深入的認識,通過閱讀去了解到自己應該補強的學習弱項,在積極探索時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一、教師要讓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書籍
沒有一個小學生是真正不喜歡讀書的,只有找不到自己喜歡的書籍的小學生。教師要試著幫助學生打造出全新的語文閱讀體系,讓學生能找到適合自身性情的閱讀模式。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提到過:文以氣為主,氣質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小學生之所以被一本書所吸引,就在于所閱讀的書籍的文氣能夠吸引住小讀者。文氣能在閱讀者的心中產生相應的回聲。教師要讓學生能真正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審美愉悅點,且能讓自己對應自己的樂趣去尋找外部的讀本,由此能樂在其中,樂此不疲地開啟閱讀,從中把握到美感和純粹。
例如,部分小學生在學習散文時,對于回憶類、抒情性的散文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審美偏愛。教師要結合學生的這種心態去開展督導和引領,讓更多的學生能閱讀類似的文學名作。當學生找到了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魯迅的《朝花夕拾》時,教師要給予學生相應的支持和鼓勵。學生在用心地閱讀這些散文典籍的過程也是讓本人的心靈變得更為豐富的過程,同時也是在品鑒他人的童年經歷的過程。任何一個出色的學生都要懂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在認真地汲取他人的童年經歷后,又能懂得把自己的童年經歷變為寫作的資源。教師可以開展相關的閱讀讀書會,讓學生交流各自閱讀到的回溯童年的經典散文系列。
二、教師須傳授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
事實上每一個學生都要試著去找到正確的閱讀方法和閱讀模式,在找到正確的方法后才能更好地恃此認真地閱讀,化解自身存在的閱讀難題,提高本人的閱讀效率,在短促的時間內實現本人的內在儲備的豐富。教師要把精讀法、略讀法、跳讀法、人物索引法、筆記法、卡片介入等等方法注入其中,讓學生在正確的閱讀方法的指引下更好地完成閱讀任務,讓閱讀的精髓更好地被自己所吸納。
例如,在教授少兒版《史記》時,教師要讓學生能把其中的經典篇章的經典段落認認真真真地加以學習和吸納,諸如完璧歸趙、將相和、唇亡齒寒、荊軻刺秦、鴻門宴、四面楚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些典故在少兒版的《史記》中均能有所體現。教師要讓學生結合自身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經驗去完成相關的閱讀,并且能夠將其中的經典段落融入到積累本中,在日后的學習和寫作中,善于運用這些成語。教師要讓學生懂得中華歷史悠久,典籍浩如煙海,這些不同的書籍對學生都能產生一定的啟發。再如,學生在閱讀《格林童話》時,教師要讓學生在看完每一個故事后把故事的梗概和線索積累在筆記本上,且能讓學生從中學習到寫文章的方法。學以致用的閱讀才是最高效的閱讀。
三、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閱讀的具體成果
學生在閱讀不同的文章的同時不能不懂得形成具體的閱讀成果。莫言先生曾說過:用筆寫出的字永不磨滅,用嘴說出的話隨風而散。學生要懂得把自己閱讀的文本中的精華通過筆頭呈現在紙面上,且能牢牢地記住相關內容,萃取文章的精華,讓本人的內在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得到本質的超越。
例如,在教授《哈爾·羅杰歷險記》時,教師要讓把自己閱讀到的具體的精彩部分通過自己的形式呈現而出,諸如辦手抄報、寫讀后感、制作PPT等等。這些不同的呈現模式對于學生都是意義重大的,且能讓學生完成對于閱讀的再吸收和再利用。
結束語
小學生要深刻地懂得課外閱讀對于自身的重大意義,且能在教師的督導和幫助下化解自身存在的閱讀難題和閱讀瓶頸,找到正確的方法,更高效率地吸收不同的文章精華。教師要善于幫助學生營造出和諧的閱讀氛圍,讓更多的學生能集中力量和精力去完成相關的閱讀任務,讓本人的文學素養和語文積淀變得更為深厚。教師同時要打造出均衡的課程體系,讓學生將閱讀和寫作融為一體,且能讓二者達成良性促進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張婉真.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05):93.
[2] 陳艷虹.淺談小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培養[J].學周刊,2017(0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