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丹
摘 要:隨著藝術類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各高校藝術類專業招生規模也在逐年擴大,如何在全員育人、實踐育人的工作理念中更好地開展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是當下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大問題。而培養出藝術專業水平與綜合素養兼具的人才,需進一步關注對藝術類專業學生的日常教育模式。在加強專業教育,更新教學方法和內容的同時,結合專業特色及藝術類學生特點,改進創新日常教育模式,豐富內容形式加強思想引領,關注學生的自我體驗能力,改善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避免藝術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脫節的現象加劇。
關鍵詞:藝術類大學生 日常教育模式 思政教育
近年來,隨著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社會對藝術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因此高校藝術專業的招生規模也在逐步擴大,如何更好地開展藝術院校學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問題。結合網絡媒體的快速傳播性、滲透性、互動性、全球性的特點,將其融入到全員育人、實踐育人的工作理念中去,倡導立德樹人之風,加強教育管理,強化思想引導、疏導,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探索和創新思政教育工作新方法。高校藝術類專業既承載著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和優秀藝術人才的歷史使命,又承載著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藝術文化事業的使命。但由于藝術類考生在文化課上的要求較低,藝術高考為眾多考生提供了一條新途徑,使得“藝術高考熱”的現象愈發嚴重,因此導致學生整體素質下降。高校藝術類專業既承載著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和優秀藝術人才的歷史使命,又承載著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藝術文化事業的使命。但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具有特殊性和復雜性,外加思想上的固化、內容上的片面、方法上的守舊等現象都直接影響了思政教育工作更好地開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召開全國高等學校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會議上明確強調,要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思想政治科學理論課程必須堅持不懈地在教學中不斷滲透和推進,使各類專業課程同思想政治科學理論課保持同時向前推進,產生良好的協同效果。所以,高校藝術類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探索及創新工作刻不容緩。
筆者認為,藝術類專業大學生獨特的的專業特點和個性特征,與普通專業大學生并不相同,需要在堅持深入推進課程思政改革的同時,在管理模式與培養方式上做到因材施教,形成合力協同育人。
1 高校藝術類學生日常教育工作現狀及問題
目前,高校藝術類專業受專業的的特性、師資配置、學生迥異的個性,以及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學生的思想狀況、思維模式、行為習慣和表達方法都導致了和其他普通專業有所差異。筆者分別選取上海杉達學院、上海建橋學院、東華大學、上海音樂學院、上海電力大學院等高校,針對藝術類專業大學生的思想狀況等問題進行問卷調查,共向藝術類專業學生發放調查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87 份),向其他專業學生發放調查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94 份)。
結果顯示,在選擇專業前,對本專業比較了解的藝術類學生占26.2%,其他專業學生占43.9%;熱愛本專業的藝術類學生占37.6%,其他專業學生占64.1%;日常學習中藝術類學生僅有15.1%會選擇去圖書館學習,其他專業學生63.3%會選擇去圖書館學習;在校期間自愿積極參與各類實踐教學、校園文化活動的藝術類學生占78%,其他專業學生僅占32.4%;問及擇業就業與本專業的關聯度時,藝術類學生選擇從事本專業工作的占32.1%,其他專業學生比例高達88.9%;對于“社會發展離不開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安定和諧的環境”的看法時,僅有38.74%的藝術類學生表示贊同,其他專業表示贊同的學生占69.26%。通過對藝術類專業學生與其它專業學生的思想狀況進行對比,藝術類專業學生的教育管理者更應找準學生的獨特差異性,因材施教,扎實做好思想引領、專業教學、就業規劃及心理輔導等相關育人工作,促進高校藝術類專業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綜合發展。
(1)藝術類專業大學生作為一個相對特殊的群體,其自身獨特的的專業特點與個性特征相對突出鮮明。藝術類專業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具有以下特點:(1)個人主義傾向明顯,缺乏團隊意識。(2)理想信念淡漠,注重專業水平,忽視基礎文化、綜合素質培養。(3)思維敏捷、情商高,較為感性,容易急躁沖動,思想觀念隨著潮流更迭迅速。(4)有進取心,但心理負擔較重,在受到挫折后容易走極端。
在復雜的多元化價值觀背景下,隨著對藝術專業人員各個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而藝術類專業的思政教育工作長期只依靠思政課程教材來推進,過于單一化的教育已無法滿足當下對藝術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2)當下部分藝術創作僅僅是圍繞各自的思維和想法來開展,尚缺少對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指導意義和引領導向。在管理機制上,思政課、學生日常教育與專業教學存在斷層式現象,思政教育的工作機制和體系也需進一步健全完善;在隊伍建設上,專業教師的德育意識和能力需要加強,綜合素質差異較大使得學生在行為上產生偏差,輔導員隊伍對于專業知識技能的掌握融合度不夠,造成日常教育形式單一內容枯燥,難以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在人才的培養上,藝術類專業課程設置與其他文化課程沒有很好聯系起來,同時配置資源沒有最大利用化,只注重專業課程從而忽略綜合全面發展。
2 高校藝術專業課堂教學模式創新方向
(1)對教學內容及大綱修訂中,筆者認為可以把藝術教育內容與思政要求和教學大綱等內容進行整合,可以把行為素質教育、理想信念等思政教育融入其中,有效地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正確價值觀和思想政治的正確引導和培訓。其次,可以把思政性元素加入到教學內容和課時分配中,在課堂教學設計和最終成果展現時有所體現。
(2)藝術類專業教師在教授相關藝術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可以把行為素質教育與理想信仰教育等思政教育融入進來,有效地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民族精神以及職業道德修養,從而有效地促使大學生在走向社會之后更好地肩負起為祖國發展的重要責任。
(3)對于教學模式,筆者認為可以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加入多媒體及其他模式,如案例教學、課外實踐教學,把思政內容融入其中,體現新形勢的思政教育理念,在多元化教學中不斷去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愛國主義意識以及激發自主開拓探索和創新意識。
(4)專業課教師可協同輔導員組織相關專業特色的日常思政教育活動。把思政元素融入到課外的實踐中,更好的突出藝術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屬性,讓學生將課堂所學更好地運用于實踐當中,做到知行合一。
3 高校藝術類學生日常教育模式創新方向
3.1 提高教師思想道德修養及日常工作能力
在“課程思政”建設及學生日常管理、協同育人機制中的主導因素是教師,他們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這也直接影響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以及培育人才的質量。因此,提高教師自身素質修養和教學能力,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起到推動作用。
輔導員在關注學生成長的同時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充實自身知識儲備,起到表率作用,在充分進行好學生日常思政教育的同時,應多學習掌握一些所帶專業的知識技能,與專業課教師溝通協作,創新工作方法和內容,以適應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及時了解學生心理訴求并進行正確引導,掌握藝術類學生的特點,做到因材施教,發掘不同類型學生身上的特質和優勢,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培養,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有藝術性的處理工作,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風氣,提高班級整體管理水平。
專業教師要加強自身政治理論學習,不斷提升自身政治素養,把教學能力和自身素養結合起來,消化理解并掌握思政教育的內涵與意義,同時多與輔導員及其他部門合作,如參與輔導員日常教育中的主題班會活動,藝術類校園文化活動指導、藝術類學生社團活動指導等工作中,提升活動的專業性強化思想引領作用。同時院校可以定期組織開展思政培訓,讓教師互相溝通學習、交流經驗。通過專業教師自身的提升從而進一步引導教育學生,實現課程思政導向下藝術類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達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同時輔導員與專業老師應及時了解掌握學生的心理情況和狀態,發現存在的問題應該及時進行溝通交流,正確地引導學生形成自己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把心理咨詢制度完善好。同時教師還應提高自身心理素質,加強對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研究,提高心理疏導和溝通交流的能力。
3.2 打造網絡思政新平臺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強調指出:“要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形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牢牢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
現當代大學生廣泛使用微博、微信等軟件,輔導員及專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網絡平臺搭建起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的網絡思政平臺。并且從中發掘出能引發大學生共鳴的社會熱點、校園熱議作為主題組織開展相關活動,以學生更加愿意接受的方式呈現教育形式,提升最終成效,加強思想引領作用。
3.3 發揮黨團組織作用
發揮基層黨組織、團組織、學生會、學生社團等組織的生力軍作用。通過黨團組織的指導引領,讓學生黨員、干部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發揮表率和示范作用,同時團支部或專業班級可以與專業實踐教學結合開展藝術類特色的團日主題活動,學生會在廣泛聽取學生訴求的基礎上開展好相關校園文化活動、大力發展好藝術類學生社團等,將專業與思政教育充分融合,豐富活動載體和教育形式。
3.4 發揮藝術類學生作用積極開展實踐活動
藝術類學生對于實踐活動參與積極性較高,可以組織其參與到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校內外文藝類等活動中去,依托“三下鄉”、“進社區”、校園文化建設、學生社團活動等形式,鍛煉提升其綜合能力,同時也能夠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不斷發現藝術類大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及時進行引導修正,技能不斷提升個人能力素養,也能促進實踐活動質量提升。通過這些活動,不僅可以更好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增強社會責任感、愛國主義及傳統文化教育,還能讓學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為步入社會積累經驗。
3.5 發揮藝術學生的團隊作用
在舉行校慶、校園文化藝術節、迎新晚會、畢業季等各類文藝活動中,都離不開藝術類師生的奉獻。高校應充分認識藝術類學生團隊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不可替代作用,鼓勵和扶持相關品牌的活動,為校園文化建設添磚加瓦。同時可以發揮學生社團的優勢,培養集體榮譽感和凝聚力。結合專業特點、學生興趣愛好創建新型藝術類社團,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及傳統文化教育,提升文化底蘊。
4 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藝術類學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道遠,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并創新。著眼于未來,藝術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應更進一步注重學生的綜合發展。現今對于高校藝術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缺乏緯度性,沒有形成一個全面、完成的研究體系,所以思政教育工作開展起來任務艱巨。只有在思政教育者的努力摸索、不懈專研下,才能一步步切實地解決藝術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問題。對于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引領、日常管理、教育引導、心理疏導等方面的方式方法需要不斷探索創新,在藝術類大學生思政教育過程中發現的新經驗、新方法需要不斷進行分析總結,充分了解把握藝術類學生的特性發揮其特長優勢,做到分類指導、因材施教,將過去單純的日常思政教育與專業充分結合,改變日常教育內容形式,深入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交織滲透相互支撐,全方位覆蓋推進。加強輔導員隊伍及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形成輔導員日常思政教育、專業教師課程教學、學生處德育管理、團委實踐活動鍛煉的協同育人模式,培養出具有正確價值取向、良好審美能力、高水平專業技能及全面發展綜合素養的新時代藝術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輝.試析獨立學院藝術實踐課程專業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藝術教育,2020,(02):34.
[2] 李駿,黨波濤.公共藝術課程融入高校“大思政”教育創新體系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8,(0130-32.
[3] 耿加進.傳統文化:高校文化育人功能及其路徑選擇[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05):118-120.
[4] 李東坡.“課程思政”建設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與運用研究[J].高校輔導員,2020(04):19-23.
[5] 田海斌.工科高校藝術類大學生思政工作探索與創新[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4,37(01):87-91.
[6] 陶玉芳.融合問題思考——“課程思政”理念下高職院校專業課實踐教學如何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9(52):50-51.
[7] 石克堯.論輔導員在大學生公共藝術教育中的角色定位[J].現代職業教育,2021(40):166-167.
[8] 胡泊,陳卓蔓,潘小鴨,黃艷梅,凌莉.藝術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育路徑研究——以文化自信為視角[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30):110-112.
[9] 高飛.淺談藝術類大學生思想問題和應對策略[J].大學,2021(34):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