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婧 董彥宗 高霞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的血脈傳承及文化底蘊,其保護工作受到社會各界尤其是高職院校的關注。對高職院校進行內涵分析和角色定位,明確高職院校是非遺技藝傳承、文化育人和宣傳推廣的天然陣地,是非遺文化實現市場轉型、服務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鏈接主體,是非遺文化突破傳統桎梏、實現創新發展、融入創業實踐的承揚主體。在此基礎上重構功能,提出建設非遺學科共同體、完善學科體系建設、打造非遺課程體系、提升師資隊伍質量、創新文化表現形式;成立聯合發展共同體以加強社會宣傳推廣、促進企業研發創新、實現文化資源市場轉變;構建區域文化共同體以樹立文化理念引領、推進多元主體建設、加強文化交流與輸出。
[關鍵詞]非遺文化;學科建設;校企合作;文化共同體
[作者簡介]梁婧(1981- ),女,河北井陘人,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董彥宗(1983- ),男,河北辛集人,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高霞(1980- ),女,河北衡水人,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河北? 石家莊? 05008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河北民間藝術在城市廣場景觀中的表達途徑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B19YS051)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24-0098-05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時既要探索其文化背景及社會之源,也要關注其本真性、流變性及創新性。利用資源庫建設、信息技術應用及大數據分析實現“非遺”的數字化轉變,讓文化遺產更容易被大眾了解和接受。本文立足高職院校的教育職能和社會職能進行角色定位及功能重構,探索如何發揮職業教育的類型優勢,利用自身優質資源實現與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密切合作,在理論與實踐層面最大限度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元化保護、承揚、創新工作。
一、“非遺”保護和傳承的現實狀況及困境分析
我國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工作已持續推進十余年。2004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頒布標志著非遺保護工作進入起步階段;2006年,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式公布,政府隨之出臺非遺申請、認定、保護政策及方案,“非遺”開始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2012年“申遺”不再盲目追求數量,取而代之的是對“生產性保護”“生態開發”“非遺產業化”的關注,高職院校對非遺保護工作的重點開始從理論研究向實踐層面過渡,也更加注重工作的開放性和創新性;2016年,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教育部印發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利用高校資源提升非遺傳承人、從業者、傳播者的技藝水平,將國家頂層設計與地方教育實踐進行對接,并逐漸實現非遺文化從認定搶救、保護利用向研究創新、發展弘揚方向的轉變。
同時,高職院校在推進非遺文化保護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與非遺相關的學科設置及課程建設局限于藝術、文學等領域,尚未形成適應新時代人文需求的教育內容、課程體系;二是非遺文化缺少良好的傳播平臺,傳承內容與文化發展需求脫節,傳承模式和創新形式缺乏規劃性;三是技能傳授、理論創新與教學結合不緊密,沒有形成影音、數據等固態文化記憶;四是非遺教師隊伍缺乏學科歸屬感,沒有完善的進修研培機制,難以提升非遺文化素養和專業技能水平;五是高職院校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的交流合作較為滯后,培養過程中各個環節未形成最優育人合力;六是文化與價值觀的引領地位在育人過程中未完全確立,文化理論研究滯后于保護實踐。
二、高職院校在“非遺”保護和傳承中的角色定位及內涵挖掘
(一)高職院校是非遺文化保護傳承的天然陣地
高職院校在非遺保護工作中能有效實現學科改革、技藝傳承和文化育人的多維統一,通過靈活調整學科體系和有效對接課程、實訓體系,為非遺文化培養合格的管理者、傳播者和傳承人,并進一步彰顯地區文化特色。
1.高職院校具備學科培養的主體優勢。一是院校設置文化創意類專業,在加強地區文化認同、注重技藝技能實踐的基礎上將非遺知識和技能納入教育目標,實現非遺文化相關人才的技能培育及素質養成;二是院校將民間藝術元素和地方文化融入課程改革,通過社會實踐使學生加強對非遺文化的了解,實現非遺文化元素“進課堂、進生活、進頭腦”;三是高職院校開展多層次的非遺文化技能培訓,對非遺傳承人及參與者進行知識拓展和能力提升,增強非遺傳承者的“人才紅利”和“智力紅利”效能。
2.高職院校發揮非遺文化育人主陣地作用。一是非遺文化容易受到社會經濟發展及流行文化沖擊損傷“文化”屬性,而高職院校能夠結合經濟文化的發展趨勢,對非遺文化內核及審美規律進行挖掘,最大限度地發揮非遺文化育人的功能屬性;二是高職院校能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度,幫助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歸屬感,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二)高職院校是非遺文化與社會發展實現深度鏈接的重要載體
非遺文化想要實現“以市場為保護,以使用為傳承”的目的,就要尋求推廣與突破,服務地方經濟文化發展。同時,需要高職院校發揮“文化”與“經濟”共振的載體功能。
1.高職院校具有宣傳推廣非遺文化的先天優勢。一是高職院校能在政府指導下制訂操作性強的非遺文化推廣方案,針對非遺保護對象打造宣傳策略、保護措施及推廣手段。二是與政府、行企合作開展文化展覽、節日慶典、民俗廟會等文體活動,建設文化旅游項目,開發非遺文化數據庫并進行推廣,增強民眾對非遺文化的體驗感,使文化創意與經濟市場深度鏈接。
2.高職院校能促進非遺文化的市場化轉型及經濟效益良性提升。非遺產品能在市場導向下進行工業化生產,但在利益引導下也容易使產品的核心價值趨向“單純追求利潤”。而高職院校可以在教育實踐過程中不斷加強非遺人才的文化修養和創新意識,秉持非遺所承載文化的“本真性”,使社會了解傳統技藝的價值底蘊和文化內涵,在追求利潤和弘揚文化之間尋找平衡點,使非遺產業走向良性發展方向。
(三)高職院校是非遺文化實現創新突破的承揚主體之一
非遺文化因其獨特的流變性,容易受到經濟、文化的沖擊發生改變,這種改變可能引起負面效應,需要高職院校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和嚴謹的理論支撐,使非遺文化實現創新發展。
1.高職院校具有非遺文化發展新高地的作用。高校學者云集,學術氛圍濃厚,在整理挖掘非遺文化的同時能夠開展理論研究、明確創新方向。高職院校能夠根據地區文化資源及自身科研優勢,將科研成果與教育實踐相結合,以現代教育手段保護非遺文化。
2.高職院校能實現非遺文化與創新創業的深度融合。創新創業不僅依附于具象化的產品,還離不開文化精神的融入。非遺文化精髓能使創新創業活動形成獨特的精神驅動力、文化生命力和市場競爭力。高職院校能將當地傳統文化引入校園,挖掘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創業潛質,為“雙創”實踐帶來文化元素和創作靈感。
三、高職院校在“非遺”保護和傳承中的功能重構及策略實施
(一)構建院校非遺學科共同體
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需要專業的學術支持和理論研究,由此催生非遺學科。非遺學科中傳承人、參與者、研究者和傳播者組成了非遺學科共同體。
1.加強學科建設和體制建設。一是加強學科范式建設。目前非遺學科尚未形成獨立的學科范式,根據《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2015年)》要求,高職院校只能開設與非遺相關的文化創意類專業,如地方戲劇類的非遺文化,既是非遺學科的研究對象,又從屬于傳統音樂專業,學科邊界模糊,使研究者往往從音樂專業的角度研究地方戲劇,非遺的文化價值被忽略。高職院校要完善非遺學科的專業標準和人才培養方案,明晰非遺學科的研究職能、內容和方法。二是加強管理機制建設。制定非遺文化管理、保護、傳承機制,打造規范化管理條例、規章制度、工藝標準,使非遺工作有章可循。引進民俗學者、民間藝人、企業專家參與非遺研究,建設非遺文化管理平臺,完善人才引進及崗位流動機制。同時,推動非遺文化進課堂,制定課程改革、教學實踐、資源建設、教育管理等相關機制。加強高職院校與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的合作,構建完善的溝通合作機制和動態監控機制,推進非遺學科共同體建設。
2.引培并重強化師資隊伍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非遺文化保護傳承的前提,是非遺人才培養的保障。一是實施柔性人才引進策略。引進非遺文化傳承人、專家、民俗學者進入院校擔任兼職教師,實行非遺人才“入伍、駐校、進班”。聘請企業專家、工藝大師、研究人員共同開展非遺文化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共建文化資源數據庫、改進產品技術工藝、推動學術科研建設。此外,打破崗位限制推動非遺教師跨校、跨院系、跨專業授課,鼓勵教師將擅長的文體、藝術知識融入非遺教學案例,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二是加強教師人文素養和學術修養。高職教師要熟悉本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更要對知識體系所蘊含的地方文化、精神特質耳熟能詳。在課程資源中融入傳統文化和道德標準,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精神的認同感。三是完善考評和激勵制度。以專業的發展規律為基礎構建分類評價體系,對非遺指導教師實施分類評價標準和多元評價方式。基于非遺文化研究的長期性和過程性,改變唯數量化的導向,淡化短期績效考核,實行非遺文化評價長效機制。同時,院校設置專項資金,鼓勵教師進修技能、研究創新,提供非遺作品展示平臺,對優秀作品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激發教師學習和創新動力。
3.依托本地文化優勢打造特色課程體系。一是將本地文化知識與專業課程內容融通對接。尋找本地特色文化與專業知識的結合點,拓展教學內容,使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能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二是構建鄉土教材。將地方文化案例引入鄉土非遺教材,將多媒體素材、影音材料作為教材的輔助資源,重視教材的地域性和獨特性,培養師生對地方文化的認同。三是打造特色基礎課程、選修課程。高職院校要針對培養非遺人才的相關專業,在通識教育、基礎課程中融入非遺文化元素,積極開發民俗類、藝術類、人文類的校級選修課,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及人文素養。
4.創新非遺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非遺文化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傳播,提升其關注度和受眾面。一是將非遺文化與電商相結合。許多非遺文化受限于地域環境及傳播渠道,無法被更多人了解和接受,通過電商匯聚社會流量及關注度,不僅可以獲得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利用產品反饋、評價意見讓非遺文化形式得到創新發展,加快非遺產品研發換代。二是普及非遺文化的網絡課程教學。網絡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通過超星學習通、智慧職教等平臺打造非遺文化網絡公開課程并進行社會推廣,能讓更多大眾接受非遺文化知識學習,并促進非遺課程資源建設。
(二)構建聯合發展共同體
根據非遺文化“推廣傳承、創新升級、效益轉化”三重目的,高職院校要聯合政府及社會組織成立以“目標驅動、聯合發展”為宗旨的共同體,開展民眾與非遺文化的密切互動,提升高職院校在非遺研究中的創新作用,促進非遺文化的“物態”轉變及市場轉型。
1.以推廣為目的建設示范基地。高職院校要結合區域文化資源及自身建設基礎,與社會組織共建文化示范基地,使非遺文化融入社會。一是在高校園區內建設文化產業示范點。高職院校將文教機構、企業引入校園,利用地方非遺資源多方共同開發示范園區、文化博物館、非遺展覽館,打造文化產業示范點。二是建設校內外非遺文化實踐基地。高職院校依據“產學研創”一體的思路,與地方藝術文化企業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通過科研服務、訂單合同、學生實踐等形式,使學生在企業文化氛圍和真實生產環境中掌握非遺相關知識與技能。同時,高職院校要利用地方優勢積極與博物館、非遺傳承基地和產業園區開展合作,有計劃地推進實地調研、傳承體驗、社區宣傳等實踐活動,讓學生擔任文創設計、才藝表演、演講主持、導游解說等工作,落實非遺文化教育實踐工作。
2.以創新為目的改革育人模式。一是探索現代學徒制新型培養模式。根據企業人才需求及非遺崗位標準,校企聯合構建“雙基地”工學交替學徒培養環境,以非遺產品、非遺表演的生產、組織流程為主線分階段分環境進行學徒培養,使學徒快速適應身份轉化。二是建立大師工作室。與非遺文化大師、工藝美術專家開展合作,邀請大師和團隊成員將非遺作品的設計、打造過程凝練為教學案例帶入課堂,推進地方特色技藝傳承,參加專業競賽擴大影響。同時,與非遺專家在教材編寫、工藝研發、文化創新等方面加強合作,服務區域經濟文化發展。
3.以效益為目的指導校企合作。一是加強對非遺文化的調研分析。高職院校和地方企業要對文化市場及產品市場進行調研,挖掘非遺文化潛在的經濟價值,探索非遺的多樣化表現形式,將文化元素轉化為產品推向市場。二是優化校企合作方向。市場數據和效益指標能有效衡量非遺產品的市場接納度,對于市場反響較差的項目,校企要改革產品形式、調整合作方向;對于收益良好的項目,校企要加大資金投入,為非遺文化建立造血機制、實現良性發展。
(三)構建區域非遺文化共同體
區域非遺文化共同體的建立對弘揚地方非遺文化和民族精神、構建地區性文化認同、提升區域“集體自尊”和文化地位有重要意義。
1.樹立行為主體的文化引領。一是踐行文化認同原則。各級行為主體在文化發展中要秉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道德標準,不斷將這種價值觀和道德標準與本土特征相融合實現在地化,使區域主體的行為準則、文化內核兼具同質性和地方特色,形成一個內部穩定的文化結構。二是落實文化保護原則。高職院校要在核心文化在地化過程中樹立“原真性”與“活態性”相結合的原則。原真性文化保護原則是指非遺傳承除了對產品工藝、技藝技能和展現形式予以保存外,還要盡可能保留傳統技藝的生存環境,使文化能夠繁衍不息。活態性文化保護原則強調技能工藝傳承形式的與時俱進,使非遺文化與時代發展更加相符,呈現樣式更加多樣化。
2.實施多元文化主體性建設。一是挖掘整理鄉土文化元素,構建學生與非遺文化的緊密聯系。高職院校可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動員學生到家鄉采風,將地理環境、人文風俗和地方傳統整理成文字或影音資料,形成文化示范作品并在學院內進行成果展示與案例遴選,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對故鄉文化的認同感。二是開展校園非遺文化建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操。將非遺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利用多種手段拓展非遺文化傳播途徑,開辦校園文化節、非遺講座、工藝品展覽、傳統曲藝演出等活動加深學生的文化體驗。三是推進非遺文化進企業,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及品牌文化。高職院校要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指導合作企業提升社會責任感,在堅守非遺文化核心價值的前提下追求市場效益,如保留工藝品的“手工”性質,拒絕盲目批量生產。院校要聯合企業提升非遺傳承人的技藝技能和工藝水平,加強企業人才質量;將非遺文化融入企業文化,在安全教育、崗位責任、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等管理過程中滲透文化精神,提升企業文化形象,實現非遺文化與產業經濟和諧相處。
3.構建多元文化交流與輸出渠道。一是加強文化交流互動。高職院校要秉持“尊重”與“比較”的文化理念,加強和行企間的交流互動。文化尊重理念是指文化共同體在內部多元文化并存發展的過程中,各主體以“平等”“包容”的心態開展溝通,是加強文化交流的基礎及前提;文化比較理念則彰顯了共同體中各主體思想的多元性和相對性,在肯定各類非遺文化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呈現價值的基礎上,通過比較加深對各類文化的理解和判斷,是實現文化互動的路徑和方式。以“尊重”“比較”理念加強文化交流互動,能消除共同體中各主體的偏見與爭執,形成和諧統一的文化內涵。二是拓寬文化輸出渠道,提升國際影響力。高職院校要選擇非遺文化中適合國際口味并保留傳統特色的內容進行包裝,打造類似“中國故宮”“李子柒”這樣的文化品牌,與行企共建營銷團隊對文化品牌進行國際推廣,科學規劃,實施多渠道宣傳,如參加國際博覽會展示傳統工藝產品,在國際新媒體平臺輸出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多措并舉提升國際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李強,任勝洪.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傳承民族文化路徑探析——基于社會組織參與視角[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22):74-79.
[2]宋俊華.論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共同體[J].文化遺產,2019(2):1-7.
[3]孫豐蕊.“非遺進校園”與“現代學徒制”——高職在非遺保護和傳承中的角色與功能再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3):25-29.
[4]孫靜松.“非遺”工藝的傳承發展與高職院校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職教論壇,2018(9):133-136.
[5]孫楊,馬成榮.視覺文化模式下產教融合推動非遺活態傳創的新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5):71-76.
[6]張泰城,龔奎林.高校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勢與路徑探究[J].江蘇高教,2012(6):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