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學文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明確教學內容及教育目標,了解班級學生的數學學情,追求高效課堂的打造,能使學生在相對固定的課時中盡可能多地收獲數學知識和技能。高效數學課堂下,學生的數學學習動力被激發,學習信心不斷提升,能緊跟教師的教學節奏,不斷突破自我,實現數學學習的不斷進步乃至飛躍。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倍數與因數”;實踐
“倍數與因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教師結合此部分教學內容進行創新教育實踐,打造高效課堂,能使學生既掌握關于倍數與因數的數學基礎知識,還能聯系生活實際積極運用,實現學生數學學習由知識層面向實踐層面的良好過度,培養學生數學綜合素養,實現理想化數學教育目標。
一、打造高效小學數學課堂的積極作用
(一)提高學生數學課堂參與度,激發學生求知欲和探索欲
思索當前小學數學教育趨勢,教師重視高效課堂打造,便是積極突破傳統數學教育模式的局限,不斷創新數學課堂教法,傳遞給學生高效率學法,將學生置于數學課堂主體,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數學課堂中,對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積極思考并給出及時、準確的回應,使學生數學求知欲和探索欲被不斷激發。學生數學學習過程是愉悅的,同時能夠收獲豐富的知識與技能。高效數學課堂的打造是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雙向奔赴”,有助于學生數學綜合素養有效培養。
(二)營造熱烈的數學課堂氛圍,推動小學數學教育穩步前行
新時期的小學數學教學,教師重視高效課堂打造,將改變學生對數學學習相對刻板的印象。因為以往的數學課堂學習中,師生互動缺失,數學學習過程難免枯燥。但在高效課堂中,學生會發現原來數學學習是充滿樂趣的。通過教師的積極教育指引,學生能夠不斷挑戰自我,面對數學學習困難或壓力,也能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下迅速調整心態,攻克數學學習一個又一個關卡,使得數學課堂氛圍更加熱烈,學生學習熱情更加高漲,進而推動小學數學教育穩步前行。
二、以“倍數與因數”為例,談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實踐策略
(一)結合“倍數與因數”教學目標,為學生創設微課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積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作為輔助,對高效課堂打造作用顯著。教師明確數學中“倍數與因數”的教育目標,將其巧妙設置于微課當中。學生一方面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提前預習,給予學生獨立學習與思考空間,養成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一方面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具體微課學習情況,在正式數學課堂中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因為學生已經提前進行“倍數與因數”的自主預習,將節省一部分簡單、基礎類知識的教學時間,將這一部分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帶領學生進行深入學習與探究,有利于高效數學課堂的打造。
數學微課設計要重視趣味性和啟發性,教師重視微課導入,打牌游戲可能很多學生都參與過,教師在微課中為學生設計趣味打牌游戲情境。情境中三人進行打牌,規則為其中一人出示一張牌,如果下家手中有這個牌的倍數,下家則出掉手中的牌,看最后誰的牌剩得最少或全部出完。如一人出了一張2,下家有4、6、8等倍數牌則可出牌,依次進行。通過打牌游戲,教師引發學生思考:2與4、6、8是什么關系?學生進行總結。之后引出“倍數與因數”的概念,同時將重要知識點滲透其中,包括倍數與因數的相互依存關系,一個數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則是它本身等。在正式數學課堂中,教師從本課基礎知識預習角度出發帶領下學生迅速進行回顧和鞏固,再進行深化教育指導。通過微課為數學教師教學做好鋪墊,有助于高效數學課堂的打造。
(二)豐富“倍數與因數”實踐活動,提升學生數學實踐應用能力
教師打造高效小學數學課堂,結合“倍數與因數”教育目標,應積極帶領學生進行實踐,使學生能夠利用倍數與因數知識去思考與解決生活化問題,發揮數學學科教育優勢,提升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進而打造更高效的數學課堂。
教師從“2的倍數特征”“5的倍數特征”及“3的倍數特征”出發帶領學生進行分組學習討論。學生發現,原來2的倍數特征為:凡是個位數上是0、2、4、6、8的數都是2的倍數,同時奇數不是2的倍數的數;5的倍數特征為個位數上是0或5的數都是5的倍數;3的倍數特征則為一個數的各個位上的數相加和如果是3的倍數,那么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學生通過交流實踐,不但能夠發現數學學習的趣味性,通過教師的積極教育引導,能提升學生數學自主學習、探究意識,去總結奇妙的數學規律,心生成就感。教師強化學生數學實踐,能點燃學生學習熱情,打造高效數學課堂。
三、結語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重視高效課堂打造,不斷創新實踐科學的數學教育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養成學生獨立學習與思考的良好習慣,培育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為學生在數學學習進步做不懈的努力與堅持。
參考文獻:
[1]吳金芳.信息時代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J].小學時代(奧妙),2019(010):44,46.
[2]郭薇.探究核心素養下如何有效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國際教育論壇,2020,2(7):126.
[3]王銀香.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國際教育論壇,2020,2(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