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維
摘要:高中階段的學生,注重科學素養及創新意識,是每個學生學習知識的巔峰。學生對于每門功課的學習情況不同,個性與共性的發展階段,這是普遍現象。而今天的課題主要研究化學這門學科,基于“科學探究和創新意識”素養的高中化學教學設計初探。化學依靠的不僅僅是教師傳授知識,還要有學生的基本素養,化學來源于生活實踐,結合理論知識,讓學生感悟化學的奧秘是必不可缺的。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加以運用到實踐中,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能力,包含了化學學科的基本素養。
關鍵詞:科學探究;創新意識;高中化學;教學設計初探
化學教師進行授課時,邏輯思維清晰,教學方式獨特,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化學能力,培養科學探究精神和創新素養,利于學生后期的發展。高中化學教學設計應該是符合學生的發展要求,結合學生自身的能力范疇,設計合理規范的教學方法,注重實踐與創新能力相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素養。
一、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高中階段,化學教學中應試教育影響的不僅僅是老師,還有學生。老師在乎的是學生的分數及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卻很少關注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致使學生對化學學科缺乏創新意識,也無法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而學生為了取得高分,不斷的刷題,通過對習題的反復練習,提高學習成績。學生在學習中還存在斷層現象,差距也十分明顯。在新課改不斷推行下,在國家對教育的越來越重視下,教師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調整教學方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化學核心素養。
二、進行教學設計初探的策略
(一)結合科學家的事例,激發學生科學精神
化學教師進行授課時,可以采取課外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眼界,實現化學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科學文化素養。在教學實踐中,化學教師引入在化學方面貢獻比較大的人物,讓他們的精神影響學生,帶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鼓勵學生科學探索精神。比如,教師進行書本理論知識講解時,純堿的化學知識,談到中國化學家侯德榜的事跡。讓學生對這位化學家十分的感興趣,從而牢牢掌握純堿這個化學知識點,感受先人對科學的執著認真,不斷地追求的精神。這種方法有個新的名稱“侯氏制堿法”。化學教師在教課時,避免呆板生硬的傳授模式,適當采用詼諧幽默的語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對化學知識不斷地鉆研,不斷的探究與創新。
(二)營造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結合化學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有效結合,使得學生在化學實驗中,主動思考,注重實踐的有效運用。高中化學的實驗教學中,有許多的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例如,化學實驗中金屬鈉,探究金屬鈉的性質,將金屬鈉投入水中,觀察水和金屬鈉的反應,進行實時研究,記錄,掌握他們之間的反應,使得學生對于化學實驗產生濃厚的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增設化學知識,化學趣味小故事,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在故事的帶動下,了解化學學科是具有極強的趣味性、知識性,故事的引入讓學生輕松掌握化學知識,然后教師再科學合理的引導,培養學生對化學學科的探究能力及創新意識。再者高中化學知識要與生活緊密聯系,因為化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所以教師在教學時應結合生活這本教科書,認真觀察生活中的化學現象,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感受化學學科的獨特魅力。最后化學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實驗中多觀察,多交流,多探究,讓實驗更好地驗證理論知識,讓理論知識輔助實驗,讓二者有機融合,將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三)讓學生勇于質疑,敢于創新
創新是時代的需求,所以高中化學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增強學生化學邏輯思維,面對不同問題,有不同的解決方案,培養學生主動創新意識。比如教材中,教師講解到提取純凈的蒸餾水,通過蒸餾瓶提取純凈的水流。讓學生理解他們之間的物理反應,感受化學實驗的奧秘。教師把學生進行分組,指導他們分工合作,在合作中通過對問題的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是多種方法的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結語
化學課堂在新課標背景下進行改革,教師調整化學授課方法,采取不一樣的授課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認真觀察生活,讓學生的知識面不斷拓寬,學習能力不斷增強。在高中這個階段,多加注意化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認真態度,樹立正確的探究思想。同時,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對于學生來說是極其重要的,教師要合理設計授課內容,加強師生互相合作能力,對學生后期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顧仲良.基于發展“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以“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為例[J].化學教與學,2021(10):56-59+94.
[2]覃琦,陳延林.“素養為本”背景下的化學創新意識培養——以高中化學“原電池”單元教學設計為例[J].廣西教育,2020(32):50-52.
[3]蔣艷輝.化學課堂教學中探究式教與學——高中化學核心素養之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的培養[J].讀寫算,2020(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