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偉偉
摘要:隨著德育教育的不斷落實與推進,結合正值青春期的初中學生特點,班主任的學生管理工作應進行適當地調整與優化。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工作的主要參與者,應將德育教育的內涵貫徹在班級管理工作當中,堅持立德樹人的基本原則,為初中教學營造良好的環境,全面奠定班級管理優化的重要措施。針對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滲透的素質教育而言,在執行育人工作的同時,老師應端正工作態度,明確德育教育工作的理念,對班級管理進行不斷地優化與調整,明確各位同學的性格與特點,才能更準確地完善德育工作。本文主要就優化班級管理、踐行德育教育的相關內容,落實初中德育工作進行分析與思考。
關鍵詞:班級管理;優化調節;德育教育;初中班主任
我國自古就十分重視德育教育工作,課堂作為落實德育教學工作的核心,應充分發揮其主戰場作用,將德育工作與學生的教育研究工作進行整合。經過多年的演變,核心素養理念成為現代教育中德育教育的轉型,為了落實德育教育內容,老師在日常工作當中,要展示給學生最真實的一面,學生才愿意與老師推心置腹,更加真誠地配合班級管理工作,深刻意識到德育工作的意義。德育工作對于班級管理工作而言,就像是一把開啟成功的法寶,為了提升班級管理工作的效率,需要全面落實德育教育的內涵。
一、注重思政教學,發揮主陣地作用
初中階段學生需要學習許多科目,其中也包括思政課。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老師也要緊抓機會充分利用教學研究的場地,并將其作為主要研究陣地,更精準地落實道德教育工作,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思政教育知識。為了將德育工作更加有效地落實,老師可以與學校進行溝通,形成合作的學習模式。發揮思政教學課堂主陣地的作用,更加理性的去看待學生存在的問題。步入青春期,一些學生難免會有情緒不自控,對于自身的約束與管理不夠穩定。為了全面落實教學研究工作,充分落實德育工作,首先要從學生的心理活動入手,幫助學生消除心理恐懼,適當調整好心態,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研究,才能真正發揮德育教育的內涵。老師可以采用游戲的模式,讓學生明確德育教育的科學依據。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之后,學生懂得自我約束,更加堅定地建設德育理想,才能合理地進行教學研究。 強調教學研究的結果滿足學生成長的底線,老師可以拿出班費為學生購買相機,讓班級同學輪流去發現身邊的美好,并拍攝下來張貼在教室里。發揮警醒作用才能更全面地投入到教學研究當中。
二、堅持言傳任教,發揮模范帶頭作用
班主任作為班級最重要的管理者之一,堅持個人領導教育充分發揮言傳身教的作用,為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到通過實踐來落實德育素質教育的意義。班級管理工作效果的好壞,取決于老師的方法與學生的配合,只有方法得當足夠合理,學生才會投入其中。因此,班級管理工作中老師要秉持良好的態度,嚴格約束自身的行為舉止,全面培養自身的優勢。老師的言談舉止對學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為了培養學生優秀的性格與品質,老師應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比如,看到地面上有紙屑,自己彎腰撿起來,讓學生意識到班級工作的重要性,才會深深的投入其中,雖然老師和學生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的角色不同,但兩者的職責是相同的。為了培養學生優秀的品質,老師應發揮帶頭人的作用,在日常的活動課可以帶領學生參與社會的公益活動,比如鏟除小廣告、去福利院探望老人等等,發揮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力量,才能更積極地提升學生參與積極的熱情。
三、以傾聽治愈德育,走近學生心靈
許多問題學生并不是有意而為之,可能是身心受到了傷害,或者心理有不可磨滅的傷痛,才會導致學生不愿投入到德育工作當中。因此,老師應放下班主任的權威身份,以朋友的身份出現才能走近學生的心靈。老師可以單獨帶學生到活動教室,帶上兩三杯飲品,消除學生心理的恐懼,再以朋友的身份讓學生推心置腹的了解,學生的情緒才會穩定下來。讓學生主動地說出自己的顧慮,比我們被動的詢問了解要輕松很多,效果也會好很多。假如,學生犯了錯誤,老師不應該嚴格體罰學生,可以采用轉換身份的方式,讓學生成為那個被傷害的人,只有身臨其境地去感受,給學生留下更真實的印象,才能更充分地將德育教育進行有效融合,切實地了解學生最真實的感受,充分發揮德育教育的內涵,逐漸幫助學生融入初中生活,對于日后的高中生活有很深刻的幫助作用。
四、結語
隨著教育改革任務的不斷落實,應將德育工作貫穿在班級管理當中。初中生活學生一直是班級的主角,老師作為最主要的領導者,需要堅持以身作則的原則,為學生落實德育教育的內涵,全面滲透班級管理與德育工作開展的優勢,才能協助班級工作更好地開展,為德育教學工作的落實提供良好的學習空間。
參考文獻:
[1]張燕.優化班級管理,踐行道德教育——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思考[J].啟迪與智慧(教育),2020(09):90.
[2]韓林波.有關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及融入德育教育的幾點思考[J].課外語文,2020(12):141-142.
[3]葉麗梅.新時期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課外語文,2020(25):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