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超仁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汽車行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逐漸成為我國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在此背景下,市場對于專業性汽修人才的需求質量和數量也在不斷提升,人才缺口不斷拉大。面對此情況,如何更好地優化教學模式,提高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和有效性,已經成為中職汽修專業發展的重要課題。而“工學交替”作為一種保證職業教育和市場需求銜接性的有效教學模式,在提高中職汽修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方面有著巨大的現實作用。基于此,本文就汽修專業“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應用路徑進行了詳細探討,僅供廣大同仁借鑒參考。
關鍵詞:中職;汽修專業;工學交替;人才培養
眾所周知,中職汽修專業的本質教育目標就是培養與社會發展以及企業崗位需求相契合的專業型、復合型汽修人才。而在市場對于汽修人才需求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的背景下,以往的中職汽修專業重技能、輕實踐的育人模式顯然已經過時。而“工學交替”作為一種“工作+學習”形式的育人模式,能夠讓學生在專業實踐當中學習汽修知識,這不管是對于他們專業認知的深化來說,還是對于他們實踐能力的提升來說,都是極為有利的。因此,在新時期,我們有必要圍繞“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來做好汽修專業教育體系的優化工作,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實效,為學生更好地就業與發展保駕護航。
一、圍繞就業導向,明確育人目標
對于工學交替來說,其本身就是一種以實踐崗位工作為支撐的育人模式,因此,在教育實踐中,我們應當積極圍繞汽修專業建設以及學生的特點需求,結合當地汽修企業、4S店的人才標準來明確好汽修專業的育人目標,要始終保證專業教育能夠和當地汽修企業、4S店的發展之間形成有效銜接和同步,拉近彼此關系,實現雙贏目標。與此同時,我們應當圍繞學生的就業需求為他們規劃和搭建好一條優質道路,積極依托工學交替模式的確立,和企業之間達成就業合作關系,以此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為他們更好地從“學習者”向著“職業人”方向轉變奠基,在真正意義上達成為學生謀就業、為企業謀發展的職業教育目的。
二、結合工作過程,優化課程內容
實踐證明,若想推進好工學交替育人模式的話,務必要擁有一套較為合理與科學的課程框架,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實現專業學習和專業實踐之間的交替轉化,提高汽修專業人才產出質量。對此,我們首先要積極依托工學交替模式來和汽修企業、4S店的建立合作關系,在此基礎上,結合對實際汽修工作過程的調研來對課程內容加以優化,其中尤其是要將汽修崗位工作中那些新技術、新規范引入到課程內容當中,減少那些落伍的內容,增添一些新興的模塊,以此來讓學生能夠學得更多、收獲更多。其次,我們也要積極圍繞汽修工作過程,設計一些具有項目式、任務式的課程內容,以此來保證學生能夠在“做中學”以及在“學中做”,為其綜合能力的發展奠基。
三、著眼綜合素養,推進模塊教學
為了進一步提高汽修專業育人的有效性和適應性,我們應著眼于學生綜合素養培養之上,積極構建一個“專業技能+專業實踐+綜合素養”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同時,依照必須夠用、校企共建以及雙證書制等原則,明確工學交替模式下,“工”和“學”之間的時間和比例安排事宜,確保實踐教學部分的課時占比能夠達到50%以上。在此基礎上,我們也要嘗試結合學生的崗位實踐情況來為他們做好理論知識補充工作,并積極落實好“基礎平臺+專業技能+技能證書”的模塊化育人方式。此外,在教育實踐中,應當結合本專業特點,從汽車電工、汽修機修、汽車檢測、汽車保險、汽車鈑金及噴漆等方向出發,搭建一些教學模塊,通過此舉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和掌握各模塊內容,助力他們綜合素質的發展。
四、依托校企合作,革新考評體系
首先,我們要做好和汽修企業或者4S店之間的牽線工作,與他們一同開展“3+1”或者“2+2”形式的工學交替培訓班,在此過程中,集合雙方之力來落實好工學交替指導工作,從而更好地發揮雙方教育優勢,讓學生能得到有效的技能歷練和素質培養。其次,我們要立足工學交替的特點,結合汽修企業和4S店來做好考評方案的設定工作,確保考核與評價能夠始終與人才培養目標相契合。再者,我們應當在師評的基礎上,將企業人員引入到教學考評當中,與他們一同結合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實踐操作能力以及崗位實際素養等展開綜合性評價,從而讓學生能夠獲得更為精準的評價和正確的指引,確保他們的學習效果。
總之,以工學交替為核心做好育人體系的優化工作,已經成為中職汽修專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對此,我們有必要正視該模式的育人優勢,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運用新的教育思路和方法去打造一個工學交替式的汽修育人新體系,從而讓本專業的育人效果能夠更上層樓!
參考文獻:
[1]金鵬.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內燃機與配件,2020(02):286-287.
[2]賈會星.“校企合作、工學交替”汽修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1(01):55-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