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丙勤
【摘要】教學情境能給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體驗,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產生探索、發現所學知識的動力。當然,這是以創設的情境科學合理為基礎和前提的。本文綜合考慮了初中數學教學的特點,分析了創設教學情境應遵循的相關原則,就創設沖突情境、懸念情境、生活情境、操作情境、史料情境、應用情境的藝術進行了深度研究,得出了切實可行的策略,以期為一線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情境;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1—0178—02
初中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要理解、掌握初中數學知識,學生必須具備較高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而初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還在發展的最初階段,與理解所學知識要求的思維能力水平不相匹配。要解決這一難題,筆者認為,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創設能引起學生積極情感體驗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那么,初中數學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時應該遵循哪些原則、應該創設什么樣的情境,才能真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初中數學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應遵循的原則
一是真實性原則。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要盡量接近真實,不能脫離生活實際,讓學生覺得漫無邊際。通常創設的教學情境一定要符合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能引起學生的生活體驗,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調動起原有的生活經驗,助力教學內容的理解。
二是針對性原則。創設的教學情境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不能隨意和盲目。且不同年級的學生具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年齡特點,因此,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年齡特點,還要關注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在此基礎上選擇適宜的創設方式。
三是趣味性原則。創設教學情境的主要目的,就是引起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體驗,能調動起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從而實現以境導學、以境促學、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目的。可見,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考慮到趣味性,要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
四是科學性原則。創設教學情境時,不僅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教學內容的特點,還要注意創設情境的目的,使創設的教學情境以服務教師和學生為目的,從而避免為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的現象。筆者認為,要體現科學性,還要做到形式上的多樣性、內容上的合理性、方法上的創新性和活動上的可行性。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
1.創設沖突情境。世界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整體,人的認知也是如此。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會發現有些舊知隨著條件的轉換,和將要學習的新知之間互相存在矛盾。創設沖突情境,讓學生感知矛盾,將他們置身于“憤悱狀態”,無疑于扣動了他們的心弦,有利于他們探究積極性的調動。之后,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對比、討論、歸納,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新知,并在情感、態度、意志等方面得到發展。


2.創設問題情境。問題是思維的源泉,對學生的創造意識起著觸發催化的作用。因此,筆者認為,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適時創設問題情境,調動起學生探究知識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訓練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學習了判定定理“兩邊及其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和“兩邊及其中一邊的對角相等的兩個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后,筆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有兩邊和其中一角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在什么情況下全等,在什么情況下不全等呢?”這一問題情境調動起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主動思考、討論,經過一番波折,將前面的兩個命題結合起來考慮,終于解決了這個問題。如此教學,讓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升華了對知識點的認識,強化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收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3.創設生活情境。初中數學知識點幾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內容引入課堂,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不僅有利于學生生活經驗的調動,助力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還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自己學習的是有用的知識,進而產生繼續學習的欲望和動力。因此,教學時,教師一定要綜合考慮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分析、討論所學知識,進而獲得正確的認識,提升所需技能。
例如,學習完平行四邊行的性質“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后,筆者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一位老人給他的四個兒子分地,他沿平行四邊形的兩條對角線把平行四邊形的地分開,分別給了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可是兄弟四人都認為自己的地少,請同學們來判斷這種分法是否公平。”看到這個和生活實際貼近的生活情境,學生都興致勃勃地參與進來。然而在具體計算時,學生卻無從下手。“可能相等。”“怎么可能相等呢?”……通過引導,學生認識到這個情境中用到的知識點是“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相對的兩個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相鄰的兩個三角形是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因而四個三角形的面積相等。實踐證明,創設適宜的生活情境,不僅優化了教學過程、突破了教學重、難點,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4.創設史料情境。數學知識源遠流長,它具有豐厚的歷史底蘊,是人類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結晶。在教學中,為學生介紹數學史話、數學家的故事、古典數學趣題,不僅能讓學生了解數學發展史,還能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1],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透徹了解;同時讓學生體悟到科學家堅韌不拔、堅持不懈的毅力,有助于學生學習意志的培養。
例如,在八年級上冊“勾股定理”的教學中,采用圖片的形式創設了這樣的史料情境:我國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數學家商高提出,將一根直尺折成一個直角,如果勾等于三,股等于四,那么弦就等于五,即“勾三股四弦五”。它被記錄在我國著名的數學著作《周算經》中,我國稱勾股定理為“商高定理”相傳兩千多年前,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首先證明了勾股定理,勾股定理也被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看似浪費時間的情境,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我國燦爛的古代文明,產生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創設應用情境。應用數學知識是數學教學的最終歸宿,而學生所學只有在應用實踐中才能真正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在學生學習完知識后,為學生創設應用情境,讓學生間接經歷實踐過程,并在實踐應用的過程中使所學知識得以鞏固提升。
比如,教學完“勾股定理判斷”講解完例題后,筆者創設了這樣的應用情境:爸爸想修建一個長方形的羊圈,為了美觀,要讓四個角為90度,你能幫幫爸爸嗎?本想學生會運用勾股定理解決問題,但是學生回答是用三角板的兩個直角邊作直角。從課堂到實際生活,是由理論到實踐,是一個飛躍,難怪許多學生不知所措。筆者再次提問能用今天的判斷定理嗎?通過引導,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線,剪好長度,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組成直角三角形并畫出直角。實踐證明,應用情境的創設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數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同時,使得所學知識被原有知識結構同化,進而構建了新的知識體系。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增加教學趣味性的同時,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由于生活經驗的調動,突破了教學重、難點,使得數學教學更優化。但是,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不能盲目、隨意為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發揮教學情境的作用,使之為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劉旭東.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讀本[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8.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