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安莉
【摘要】統編語文教材較以往教材更重視課外閱讀的延伸,強調多種方式閱讀。“和大人一起讀”是新教材的亮點之一,新欄目的用意是通過“和大人一起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喜歡語文、喜歡讀書。教師要基于實際,準確定位,聯合家長,引導親子共讀有效開展,優化實現新欄目的課程價值。
【關鍵詞】統編教材;親子共讀;學生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明確規定“第一學段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 5 萬字。”提出“喜歡閱讀和感受閱讀帶來的樂趣,能夠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景,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等閱讀要求,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統編語文教材在一年級上下兩冊書新設“和大人一起讀”欄目,旨在推動親子共讀氛圍的建設,促進親子感情;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在體驗閱讀、分享閱讀的快樂中培養閱讀習慣。
新欄目的編排能很好地幫助學生從課內閱讀轉向課外閱讀,讓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那么,教師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落實“和大人一起讀”,發揮新欄目的教學價值呢?
一、和誰讀:親子閱讀新陣地
“和大人一起讀”中的“大人”由不同身份的人組成,可以是教師、家長、長輩等,對于小學生而言,相處時間較長的是教師和家長,所以,“和大人一起讀”主要是師生共讀和親子共讀。
統編教材總主編溫儒敏說:“統編語文教材把課外閱讀納入課內,目的在于聯結學生、家長和教師,為教師指導家長參與到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一個抓手。”“和大人一起讀”欄目的設計強調閱讀是一種習慣和能力,不僅僅千方百計地將課外閱讀課內化,還努力讓家長參與到學生課外閱讀中。所以,教師主要起組織和引導作用,在課堂進行閱讀興趣的激發,提供閱讀學習單,讓家長在親子共讀中能更好地陪伴、指導、交流。而親子共讀作為學生課外閱讀的新陣地,也是“和大人一起讀”的主陣地。家長作為學生在家閱讀時的“有協助能力的大人”,為學生提供陪伴和指導。
二、讀什么:群文閱讀重拓展
“和大人一起讀”被編排在一年級兩冊書每個單元的語文園地里,一共16篇,內容有童謠兒歌、童話故事、短篇美文等,篇幅短小、語言活潑,富有情趣。
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單靠教材的文章是不夠的,可以根據教材推薦,提煉出閱讀主題,整理出單元書單。“和大人一起讀”的主體是學生,家長是陪伴和管理學生閱讀的主力軍。所以,在單元書單的推薦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教師推薦、家長推薦、學生自選。這樣能讓家長參與到學生的課外閱讀,也提高了家長在閱讀活動的參與感和積極性,同時也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讀什么”要符合小學一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注重趣味性和圖文并茂。如,讀完《剪窗花》,教師推薦童謠《蠟筆畫》《掛花燈》和繪本《我要剪頭發》。家長推薦則從介紹傳統民間藝術的書中挑選。而學生的自選書目便可放寬要求,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新購的書、同伴分享推薦等因素來選擇,讓學生在快樂閱讀中起步。
三、怎么讀:環形閱讀創精彩
“和大人一起讀”主要包括師生共讀和親子共讀,課堂激趣,師生共讀作為起點,延伸至家庭的親子共讀,為了讓學生愛上閱讀,堅持閱讀,還應回歸課堂,由教師創設分享交流和表彰鼓勵平臺,如此的環形閱讀才會更有趣有效,讓學生真正地樂在“和大人一起讀”。
在環形閱讀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新欄目的內涵,在實踐中加強與學生和家長的溝通、指導,為學生打好閱讀的底色,讓學生愛上閱讀。
(一)基于實際,準確定位
教師在組織和指導“和大人一起讀”這個欄目時,尤其要注意班上學生家庭的實際情況。家長對學生的監管能力以及時間對活動的開展有重要的影響。所以,在開展活動前,要對平時負責學生學習的家長的身份、家庭親子閱讀時間和方式等做調查。如,發現祖輩負責監督學生學習,離異或貧困家庭的要格外關注,在活動設置上靈活處理。在共讀的目標與形式設置上,也要依托調查結果,設計符合自己班學生的可行方案。
(二)營造氛圍,細聞書香
常有家長說:“買了很多書,孩子都不愿意看。孩子只看有圖的書,文字多了就不愿意看下去。”“孩子看了好些書,但就是不會寫作文”……這些家長把關注點放在閱讀的數量、成績,因學生沒有達到他們的閱讀目標而感到焦慮。他們都把“共讀”的重點放在了“讀”而忽略了“共”,所以無法在閱讀中和學生產生互動,無法發現學生閱讀習慣培養路途中存在的困難,更無法及時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
“和大人一起讀”這個欄目首先是為了營造一種讀書的氛圍,讓大人和孩子一起手捧書本,共讀文章。在這樣的氛圍下,親子之間通過書本的故事,發現樂趣、明白道理、分享收獲。
課堂上,師生共讀可拋開字義、詞語、結構等支離破碎的理解和分析,和文本來一場閱讀之旅。如,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孫悟空打妖怪》,朗朗上口的兒歌,學生可自由朗讀、拍手讀,在閱讀中識字、感受兒歌的韻律。再根據兒歌里出現的人物,講講關于《西游記》的故事。在朗朗讀書聲中,學生會慢慢感受到文字帶來的美好,沉浸在一個個精彩的故事中,從閱讀中聞到書香。
(三)掌握方法,靜待花開
閱讀是一種能力,閱讀也要講究方法。在“和大人一起讀”中,大人需根據閱讀內容把閱讀方法滲透給學生。
在環形閱讀的起步——師生共讀時,教師“潤物細無聲”地把閱讀方法融入閱讀過程,讓學生在閱讀時既暢游文字海洋,也能習得方法。如,在和學生讀《誰會飛》這首一問一答形式的兒歌時,可以采用對話式。學生與教師分角色讀,感受兒歌的樂趣。接著,教師可根據兒歌內容遷移,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如,“誰會跳?”“怎么跳?”“誰會爬?”“怎么爬?”等。讓學生邊讀邊想象,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續編兒歌,學生會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和成功創作的快樂。
當一起讀的大人是家長時,教師除了要給家長提供閱讀學習單外,還可通過家長會、微課、微信群討論等形式指導家長在家親子共讀,鼓勵家長親子共讀方式多樣化。和孩子說一說、編一編、演一演等,對于有點難度的文章,可采取連滾帶爬式讀,跳過目前學生還不能理解的部分,猜讀、瀏覽等。
(四)閱過留痕,合理評價
魯迅說過:“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小學生常因閱讀隨意性而無法取得閱讀的效果,為學生設置合理的閱讀記錄本很重要。課外閱讀記錄本要求學生記錄閱讀時的內容,感受體會,針對一年級學生識字量和表達能力,記錄本的讀后感可通過畫畫來表示,目的是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除了閱讀記錄本記錄閱讀的收獲,對閱讀過程的評價也能促進閱讀活動的開展。針對親子閱讀過程,設置了以下評價表。
通過閱讀記錄表記錄學生的閱讀成長足跡和親子共讀評價表及時反饋共讀情況,有助于調整共讀計劃。
(五)搭建平臺,鼓勵展示
小學一年級學生表現欲強,為了鼓勵學生“和大人一起讀”,需要為學生和大人的“一起讀”成果搭建更多展示的平臺。
1.建立“一起讀”微信群
借助微信的普及和傳送資料便利,建立班級“一起讀”微信群,家長和學生每天可在微信群發共讀照片,音頻以及創編的作品。既展示了共讀成果,也帶動了其他家庭積極閱讀。
2.撰寫“一起讀”美篇
微信群的展示是日常共讀的片段,為了讓學生和家長及時整理親子共讀成果,可申請班級美篇賬號。以家庭為單位,輪流發表共讀圖文,讓每個家庭都成為主人公。
3.發表“一起讀”公眾號文章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大家帶來了不少便利。班級的讀書活動、親子共讀的主題閱讀、學生的創編作品集等都可以通過班級申請的公眾號向社會展示。網友的點贊與轉發將給學生帶來無盡的鼓勵,學生會為自己的閱讀行為能影響他人而驕傲,肯定閱讀的正能量。
4.開展“一起讀”表彰會
網絡平臺的展示有它特有的多樣性和傳播性,然而,環形閱讀最后是要回到課堂這個原點。以面對面的形式,一起交流閱讀的快樂與精彩。定期召開“和大人一起讀”表彰會,對表現優異的學生以及家庭進行表彰,搭建近距離的舞臺,讓學生甚至家長分享讀書的樂趣。
閱讀雖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卻能改變人生的寬度。親子閱讀能夠引領學生進入知識的殿堂,為學生打開智慧之門,更為學生的終生學習保駕護航。統編教材把課外閱讀課內化,“和大人一起讀”這個欄目創設了一種閱讀氛圍,在學生心中種下閱讀的種子,在“大人”的陪同和指導的澆灌下,期待種子發芽,開花結果。對于教材的新變化,教師要把握時機,用好新欄目,助力學生閱讀起步。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鄭淑紅.淺談基于調研的“和大人一起讀”教學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 2020(1):5.
[3]胡紅.我和你·“約讀”在一起——談談統編教材“和大人一起讀”[J].語文教學通訊:小學(C),2019(1):4.
[4]林曉真.部編本小學語文低年段課外閱讀板塊教學研究[D].廣州大學,2019.
[5]溫儒敏.如何用好“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J].課程·教材·教法,2018(2).
責任編輯? 梁國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