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瑤
(重慶移通學院 重慶合川 401520)
為提高民辦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深化學校教學改革,提升教學品質、創建優良的教風和學風,在民辦高校引入教學督導勢在必行。對于民辦高校的通識課程而言,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賴于教學督導的持續介入和監控,并幫助通識課程教師進一步把握課程的脈絡和方向,防止通識課程變為“水課”。
2012年,國務院發布了《教育督導條例》,《重慶市教育督導條例》于2015年9月1日起施行,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層面對教育教學督導的重視。為了響應國家號召,重慶移通學院從2016年健全了符合民辦高校辦學特色的《教學督導條例》。教學督導指的是高校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對教學工作進行全方位管理的過程。其在教學改革、提升教師隊伍綜合素質、強化學校教學管理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教學督導實際上是高校領導直接授權相關機構與人員對校內各方面教學活動實施監督和指導的過程[1]。對于教學督導本身而言首先應該認真領會各級政府的教育督導條例,國家的教育方針,研究教育教學規律和現代教育理論,不斷提高自身政策水平和教育理論水平,才能對其他教師起到垂范作用;其次每一位教學督導都需要深入課堂,對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執行、教材的選用、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實踐教學環節等實施全方位、全過程督導;教學督導除了在課堂上進行督導外,還應深入教學單位,與教學單位座談,與任課教師面對面交流,參與他們的教學改革與研究活動,對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實施督導;教學督導的另一要務是深入學生,對學風建設實施督導。
教學督導機構是相對獨立于其他教學行政管理職能部門的專家咨詢性組織,是學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中的一個非行政性的權威監督機構[2]。重慶移通學院在建院之初為了保障教學質量,便成立督導辦,以實現教學督導對全院的“督教、督學、督管”。2016年為了深化教學督導制度改革,成立了以督導辦為核心,院、系兩級督導為抓手的全方位、全過程教學督導體系,實現對院內課程全覆蓋。教學督導均由各個院系的負責人、教研室主任、學科帶頭人等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擔任,月均教學督導次數共計超過700次。不管是制度的建立還是組織架構的日漸清晰都體現出教學督導在教學質量監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督教過程中,通過大量的聽課,教學督導不僅能及時發現教師存在的問題,更能發現教師們具有創新性的、可復制、可推廣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環節,在督導簡報上得以體現,從而讓更多教師能夠分享經驗,共同進步;其次,教學督導往往能以他們豐富的工作經驗,及時發現學生的畏難情緒,及時對他們進行引導,也通過當堂課任課教師對他們提出新的要求;最后,針對教學管理者,教學督導也及時向他們反映教學問題,通過反饋和溝通,有利于保障正常的教學秩序,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教學督導所擁有的獨特的制度優勢和工作優勢為保障民辦高校教學質量提供了積極的作用。
重慶移通學院最早于2012年引入通識課程,形成以自然科學、人文藝術、社會科學三個大的模塊為主的課程體系,旨在全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文明智識、關鍵能力。隨著新一輪教學改革的深入,在通識課程教材引用、教學環節設計、價值塑造等領域都遇到一定的問題,教學質量的提升也遇到瓶頸。2016年《重慶移通學院教學督導條例》重新修訂以后,有意識地針對通識課程的困境,著重加強對通識課程的教學督導。首先,增設通識教學部和遠景學院這兩個擁有通識課程的教學部門的督導數量,從之前的2名校級督導、2名院級督導的配置,增加至3名校級督導、3名院級督導的配置,無論是從督導人數上還是督導聽課次數上都有了新的要求;其次,教學督導需要在每次聽課后與任課教師與上課學生進行交流,聽取他們的反饋,并對他們的教學設計、教學手段,甚至是教材的選用給出自己的意見,并及時反饋給學校,形成完成閉環;最后,每學期的期中和期末,院、系兩級督導和系部負責人進行座談會,針對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學生反饋的問題進行及時溝通、解決,同時,也對后期的教學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使教學督導工作形成良性循環。雖然,這樣的工作模式已經執行了4年多,教學質量也在穩步提升,但仍然還有許多困境亟待解決:1.教學督導與任課教師存在專業差異,不能進行有效督導。教學督導過程中,由于督導與教師專業不同,很難實現督導的深度,只能從教學法等方面督導,對于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的作用有限,尤其是對于新老師而已,教學督導對他們提供的支持有限。2.教學督導對于課程不能從開學到期末全程督導,較難了解是否每個教師在每堂課上對于學生的意識形態輸出不違背方針政策。
教學質量是民辦高校發展的生命線,教學質量對于通識課程在民辦高校的發展而言,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民辦高校通識課程發展離不開教學督導的介入,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通識課程教學督導工作,充分發揮教學督導在穩定通識課程教學秩序、規范教學活動、培養教師隊伍提高教學質量等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是保障民辦高校通識課程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