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秋蘭
摘要:在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小學語文教師更加注重完善自身的語文閱讀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教學,讓學生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為此,廣大小學語文教育實踐者要做好語文閱讀教學改革工作,增加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誘惑力,讓學生更愿意進行閱讀探索,真正獲取對自身成長和發展有價值的語文知識和本領,讓核心素養落地,從而十分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讀寫結合;鑒賞文本;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以往,小學語文教師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總是運用“填鴨”的方式向學生灌輸文本中的考試必備知識,卻很少對核心素養進行深入研究,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這樣的語文閱讀教學方式不能讓學生向著比較好的天地邁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一直不盡如人意。鑒于此,廣大小學語文教育實踐者要積極優化自身的語文閱讀教學方式,著重在核心素養視域下開展語文閱讀教育教學工作,讓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從而能夠取得有目共睹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成績。下面,我將對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的方式進行一番闡述和說明。
一、組織讀寫結合活動,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小學語文教師明確語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之間的緊密聯系,轉變將閱讀和寫作分開的機械做法,積極組織讀寫結合教學活動,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促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良好形成。為此,廣大小學語文教育實踐者要注重組織讀寫結合活動,鍛煉學生的語文讀寫能力,從而能夠助力學生得到比較長遠的發展。
例如,以《記金華的雙龍洞》為例,首先,我為學生布置了寫閱讀批注的任務,讓學生在閱讀時,在文本相應的地方寫了自己的見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還幫助學生從整體認識了文章內容,可謂是一舉兩得。然后,學生交流了自己寫的批注,并根據他人提出的改進建議,改正了對文本認識有問題的地方,做到了共同進步。最后,我引導學生學習了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并讓學生按照所學到的寫作技巧,寫了自己的旅游經歷,增強了學生的語文技能。總之,組織有效的讀寫結合活動,使學生更為深入地把握了文本內容,促使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更上了一層樓。
二、指導學生鑒賞文本,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能力
小學語文教師指導學生對文本進行鑒賞,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可以轉變學生單純學習文本知識,只能得到片面發展的現象,獲得無可估量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奇效。為此,廣大小學語文教育實踐者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有效鑒賞,讓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認識更為深刻,做到有效閱讀,從而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語文閱讀探索熱情。
例如,以《少年中國說(節選)》為例,首先,我為學生播放了文本的朗讀音頻,讓學生根據音頻的指導朗讀了這篇文本。在這一環節中,我讓朗讀較好的學生在課堂中進行了展示,使學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幸福感,更愿意繼續探索。然后,我向學生介紹了作者的資料以及這篇文章的創作背景,彌補了教材資源有限的局限性,促使學生構建了更為全面的語文知識網絡。之后,學生合作對文本內容進行了鑒賞,并搜索了為國家富強而奮斗的杰出人物的故事,結合這些故事,談了談自己的感受,升華了學生的情感。最后,我靈動地對學生進行了閱讀指導,加深了學生的閱讀感悟。總之,指導學生對文本進行良好的鑒賞,鍛煉了學生的鑒賞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審美素養,充分發揮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價值。
三、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文化傳承能力
小學語文教師創新自身的語文閱讀教學理念,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承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綜合素質。為此,廣大小學語文教育實踐者要注重滲透優秀傳統文化,豐富語文閱讀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面,從而能夠為學生后續進行高質量的閱讀探索打好基礎。
例如,以《北京的春節》為例,首先,我向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同學們,你們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了解呢?有的學生表示五月初五為端午節,端午的習俗有吃粽子、賽龍舟。有的學生表示八月十五為中秋節,這是闔家團圓的節日,在這一天大家吃月餅,賞月。還有的學生表示正月初一為春節,人們通常放鞭炮慶祝春節。然后,我肯定了學生的表述,并為學生補充了他們沒有提到的節日文化,促使學生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有了一個更為深入的了解。總之,滲透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使學生深刻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魅力,主動繼承和發揚了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了學生的文化修養。
總而言之,在核心素養理念下,廣大小學語文教育實踐者需要明確對語文閱讀教學方式進行改革的必要性,并要積極整合有用的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從多個角度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讓學生主動接觸和閱讀文本,形成獨特的閱讀學習思維,閱讀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從而能夠更好地完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朱健. 核心素養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思考[J]. 讀寫算, 2020(30).
[2]盧耀珍. 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J]. 基礎教育研究, 2017(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