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玲
摘要:雙減下,要切實為學生減輕負擔。那如何幫助學生減輕負擔,教師就要利用好課堂這一主戰地,積極地為學生創建高效的課堂,讓學習有效聽課,真正理解知識,才能高效學習。數學學科圖形、幾何、數字知識較為抽象,小學生還沒有形成很好的邏輯思維,因此在聽課時往往覺得困難。生活化的教學,有助于把數學知識中抽象的概念轉變為生活中的實例,幫助小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堂上教師講的內容,提高做題正確率,切實為學生減輕負擔。
關鍵詞:雙減;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雙減下,要求更注重學生的身心發展健康,為學生減輕課外、課內的學習任務負擔,讓學生健康快樂學習。教師需要在雙減的背景下,結合小學生階段性特點,思維能力較弱、好奇心強、喜歡有趣味的內容,為學生搭建一個高效的課堂。教師更新教學內容,使其更加生活化充滿趣味性,讓小學生更容易理解接受,有助于小學生能更好地以興趣作為學習推動力,提高學習效率、掌握數學知識,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運用數學的能力。
一、雙減下小學數學實行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
1、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階段性特點需求
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都在基礎階段,邏輯思維能力也尚待完善,對于數學學科中的抽象的類似于幾何、空間延展方面的知識在理解上有些難度。如何幫助小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是教師需要研究的。教師的引導非常重要,教師將抽象的難以理解的知識,化為生活中的例子,通過學生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識。
2、利于調動學生主動性,激發探索生活中數學的熱情
數學這門課程重實踐、邏輯、運用。將數學與生活之間聯系起來,讓學生通過把數學知識公式、計算運用到生活中,比如:買菜、購物時的運用。通過對于知識的生活化運用,加深學生對于抽象算式的理解和運用,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都可以應用數學,來激發學生探索發現生活中的數學,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有助于形成高效課堂,促使學生在課堂中有效學習
傳統的數學課,教師在講臺上輸出大量的公式定理,黑板上寫上大量的推算數字,很難吸引學生眼球。但是實行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把抽象的公式通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實踐推導而來。例子更貼近學生的平時生活,更容易理解新知,從而能聽懂知識點,只有清清楚楚的內化于心,學生們才是有效的聽課,形成高效課堂。
二、雙減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應如何有效應用的策略
1、教師創設的教學內容應加入更多生活化的元素
數學的本質是來源于生活實踐的,并且目的是可以在生活中進行使用、輔助計算的。小學生的身心發展還沒有完善,思維邏輯的建構還尚在基礎階段。讓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更加具有趣味性,與學生日常的生活實際場景相互關聯,有助于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數學知識。例如,在學習《元、角、分》一課時,教師可以讓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平時生活化的場景與地點。隨著新時代日新月異的發展,網上支付手段盛行,如何在今天的生活中為學生滲入元、角、分這一數學概念,是教師可以去思考的點。教師可以讓學生使用現金、人民幣去往小賣部進行一次購物體驗。在真實買東西的過程中,學生購買一個泡泡糖的花費是2角錢,那么5個泡泡糖就是1元錢,用20個一分錢就是兩角,就可以買一個泡泡糖。學生在購買中學會了使用元、角、分進行換算。通過購物的場景,貼近學生日常的生活,讓學生感覺有趣,感嘆在生活原來處處都可以用到數學,提高學生學習數學學科的積極性,有助于學生以后在平時生活中也可以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問題。
2、教師巧設教學環節,帶學生去找尋生活中的數學
數學學科是尤為關鍵的學科,不管是上小學、初中還是后面步入到高中階段時,都需要接觸到數學。在小學階段,是學數學最好的起始啟蒙階段,從小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很為關鍵,有助于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那么,在數學學習中就要讓學生對于數學感到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佳推動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帶領學生去感受數學的魅力、趣味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一個長久學習數學的良好推動力。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講解數學題時應在其加入生活的元素,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生活應用和使用價值,才可以讓學生充分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學習《幾何圖形》一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在PPT上展示圓形、正方形、橢圓等基礎平面圖形。然后再播放下一頁PPT時,就是人行道的磚塊是由正方形鋪成的、棒棒糖是圓的、電視機是長方形的。教師通過展示生活中的圖形畫面,讓學生了解這些生活當中實實在在的物品都是由這些基本圖形演變而來的,提高了學生學習本章節的趣味性,從而讓學生發散思維,去多多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
3、教師巧設問題,將學生代入生活化的場景更好應用數學
雙減下,要讓學生在減輕課業學習任務的同時還能更加高效學習。教師就要利用好課堂寶貴的四十多分鐘,讓學生達到有效的聽課反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都聽懂了,難題自然就沒有了。教師要通過巧設問題,帶領學生把公式算術代入到生活的實際例子中,學會學以致用,真正達到內化知識點。例如,在學習《加法運算》一課時,教師可以設置一個生活化的例子:在中秋節時,肯定要吃月餅,這個時候,可以讓學生來為家庭成員購買月餅。這個問題出來之后,學生就會代入去想,自己家中有多少人,然后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哥哥等一共相加,得出最后答案。通過這樣的方式有助于讓小學生們了解到加法運算可以聯系到生活的場景,這樣培養學生在無形中就可以用到加法。比如,在去超市中購買自己喜歡的零食,有薯片、糖果、巧克力,但是手里只有十元錢,自己就可以進行計算、相加,3.5元+3元+2.5元=9元,所以還剩一元。通過學生親身的計算,加深對于加法運算的熟悉度,也讓學生能更好地應用數學,感受數學的魅力。
三、結語
在雙減政策下,切實地能為小學生減負是每一位教師值得思考的。在數學課堂中打造高效課堂,讓教學內容融入生活化元素,有利于學生學會在生活之中發現數學、應用數學,提升學生對于抽象知識點的掌握。生活化的教學讓課堂更加充滿趣味性,不再是刻板地推導公式,而是讓學生把公式放于實際生活的場景下,更容易理解記憶,使學生有效聽課,形成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尹士華.探索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模式[J].華夏教師,2018(01):65.DOI:10.16704/j.cnki.hxjs.2018.01.045.
[2]吳安娜.生活元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小學生(下旬刊),2021(12):125.
[3]孫有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1(33):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