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教育信息化在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活動中占據的地位日益提升,傳統教學方式與信息化技術有機結合是發展高質量教育的必由之路。在信息化時代掌握教學活動的主動性,既是當前大學英語教育的癥結,也是提升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關鍵抓手。對全國77所6類院校使用“U校園智慧教學云平臺”的學生開展滿意度問卷調研,結果顯示,受訪者對于該平臺的總體滿意度介于“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之間,受訪者對于“學情監測管理”功能的意見較多。對貴州師范大學2019、2020級9個專業大類的892名學生進行深度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受訪者對于該平臺的各板塊功能和整體評價介于“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之間,趨于“非常滿意”。信息化教學有助于發掘學生學習潛力,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為全面培養新時代復合型人才提供有力抓手。
關鍵詞:U校園;教學主體;信息化教學;公共英語
中圖分類號:G43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1502(2022)01-0083-11
一、引言
公共英語教學是高校基礎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全面復合型高等教育人才的有力推手。隨著信息化手段的不斷提升,我國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正迅速發展,并由迅速發展向全面推進穩定過渡。英語教學既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又要開拓學生的國際化視野,使學生建立起自主、自覺學習的意愿,并充分發揮英語的交際能力,進而培養更多適應新時代的“一專多精”“一專多能”型人才。《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文件明確指出,當前形勢下提升教學質量,需大力推進教育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的現代化和信息化,這對教師和學生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以何種信息化方式為載體,信息化手段和傳統課堂教學如何有機結合,教學主體如何適應信息化、利用信息化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將人工智能、“互聯網+”等十一項新技術列為信息化教學重點行動計劃,為充分利用互聯網思維探索新型教育奠定了基礎。總的來說,信息時代下的高校公共英語教學,要充分尊重教學主體的主觀需求,使他們在信息大爆炸時代懂得如何獲取更多的學習資料,更愿意在開放、平等、共享、自由的環境中獲取知識。這要求高校英語教師要適應信息化時代,成為信息化教學的主人,善于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自我;同時也要求管理者和教師更加注重“人本”思想,從課程設置和講授內容上充分體現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因材施教;更要求管理者和教師堅守教育初心,不在已有成績上止步不前,固步自封,要因勢利導,讓信息化教學成為常態,并利用好這個常態。
二、高校公共英語教學面臨的困境
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壓力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視聽說能力差距較大,課堂進度難以合理統一;二是由于學生為應對高考,在中學階段受到的英語教育較為機械,沒有機會深入了解第二語言背后所蘊含的人文背景與跨文化傳播的價值和意義;三是在非語言類和綜合類高校中,英語學科的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師生比遠低于其他學科。基于此,將信息化教學理念和手段引入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勢在必行。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將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戰略規劃,這對高校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重視傳統課堂的即時講授,又要將信息化手段融會到教學中,“傳統”和“信息化”要兩條腿走路,齊頭并進高質量地完成公共英語教學活動。
在信息化背景下,面對紛繁涌現的教學新技術手段,許多教師無法適應這種新的教育模式,直播上課時精神壓力大;教師對于線上課程的操作不夠熟練,影響教學進度;網絡教學缺乏師生互動交流,無法客觀真實反映教學效果。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停課不停學”變成剛需。以上種種問題都在提示我們:信息化時代課堂的主體由教師變為學生,教師要通過更多元的講授方式才能吸引學生。依托板書和多媒體演示的傳統課堂模式不能完全適應信息時代教學,以網絡在線課程、網絡直播課程和學生自主學習的信息教學模式將極大地參與到教學工作中來。對于學生來說,移動課堂可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的求知欲。但好奇不能長久,網課教學缺少教師的實時監督,開小差、“掛課”等現象屢有發生,暴露出信息化教學較于傳統教學的短板。面對當前問題,高校英語教師應主動接觸信息化教學平臺,熟悉信息化教學方法,掌握信息化教學技巧,引導學生利用平臺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完成自主學習。
三、以“U校園”為代表的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模式
(一)國內教育信息化企業產品范例
信息化教學是“十三五”時期高等教育教學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手,與傳統課堂教學并行,成為高等教育的車之兩輪、鳥之雙翼,是培養“知行合一”的創新型、技能型、復合型人才不可或缺的有力推手。信息化教學作為中國電化教育的發展和延伸,要融入中國特色的信息化教育體系。“十四五”時期高等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并與國際接軌,數字化、國際化將進一步實現,進一步成為提升大學生全面綜合素養的有力驅動因素。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直播、大數據、虛擬仿真、語音轉寫等技術日臻成熟,國內教育信息化企業紛紛探索產品創新與模式創新。例如:智啟藍墨先行創立“云教材”,并開發“云班課”作為“云教材”使用場景,還配備了“AI助教角色”“云教材編輯器”和“課程實施質量智能監測平臺”等工具以及課程共享開放計劃,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教學閉環,還有藍墨云班課、VR教學技術、智慧樹等網絡教學平臺,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慕華科技開發了學堂在線(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平臺)、學堂云(SPOC平臺)和雨課堂(課堂教學工具),平臺之間相互融合,在不斷提升慕課的豐富度和精品度的同時,實現B端與C端業務兼顧,通過引入人工智能機器人、游戲化設計等方式,提高用戶學習興趣,提升學習體驗,促進完課率;世紀超星匯集電子書、期刊、通識課等眾多數字資源,通過“一平三端”中的教室端方案,創新課堂教學技術方法。同時,我們也看到這些信息化教學平臺都沒有將高校英語教育教學作為主角來進行設計。英語教學與其他門類的課程線上教學有著本質的區別,許多設計并不適合公共英語教學,不能很好地突出英語教學的特點。另外,許多平臺的教學資料質量參差不齊,權威性有待提升。
(二)“U校園”在大學公共英語信息化的實踐
英語學科是工具性、人文性、戰略性兼顧的學科,其教學改革在“新文科”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標桿意義。信息化技術對于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性不言自明,開發專注外語教學的智能化平臺,使學生和信息變得更加緊密十分必要。
“U校園智慧教學云平臺”(以下簡稱“U校園”)是一款聚焦高校外語教學,尤其是公共英語教學的智慧教學云平臺。“U校園”將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以下簡稱“外研社”)的公共外語教材資源和配套數字教育資源深度融入教管場域,融教、學、測、評、研、管為一體,將教材內容、讀寫資料、視聽說資料、教學音視頻、試題庫等資源有機結合,能夠滿足學生課前預習、課中跟進學習、課后復習,充分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在公共英語教學方面,“U校園”擁有PC端和手機APP,為學生提供統一入口和導航,教學資源數據同步,PC端滿足學生課堂學習,APP則讓學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實現個性化自主學習。教師也可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隨時隨地補充、上傳相關資源。在教學管理方面,“U校園”充分吸收其他云端平臺建設經驗,可為教師實時監控學生課程完成程度、作業完成情況、作業原創程度,并對這些情況進行分析整合,給教師提出合理中肯的教學意見,教師可根據平臺反饋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在學情監測方面,“U校園”通過大數據技術,根據學生學習情況,精準預測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個性化地給予指導,真正做到智慧教學。總的來說,“U校園”針對高等院校傳統英語教學的問題,按照英語教學的客觀規律,將信息化英語教學變得更智慧化、更智能化,滿足教師和學生個性化講評和學習的要求。
目前,“U校園”通過海量外語教學數據和各類教學場景和教學模式,有效地引導和培養了學生的在線自主學習能力,本文基于全國77所大專院校學生使用“U校園”滿意程度的反饋,反映公共英語信息化教學的普適性和重要性,其典型意義通過數據得到了真實客觀的展現。以貴州師范大學為例,分析以“U校園”為代表的信息化平臺,如何滿足不同專業學生對于公共英語課的需求。通過分析這些數據,提出公共英語課信息化教學的特點,使教師注重教學規律,抓住當前教學活動中“誰是教學主體”這一關鍵,引導新時代學生做英語學習真正的主人,全方位培養學生成長成才。
四、全國77所院校“U校園”用戶的反饋評價分析
(一)試驗設計
1.試驗對象
本調查的試驗對象為全國77所高等院校使用“U校園”的在讀本科生,按專業類型將院校分為綜合類、理工類、農林類、師范類、醫藥類和文史類6類。
2.試驗和數據處理工具
受訪者的問卷由問卷星APP生成;利用Microsoft Excel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利用SPSS Statistics 26.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3.試驗方法
向上述6類院校在讀本科生派發問卷,問卷內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受訪者填寫問卷所用時長、受訪者院校類型和校名、受訪者所在年級等基礎信息;二是受訪者對“U校園”的用戶體驗部分的客觀評價,共9項,其中包括對“U校園”的綜合評價,以及對內置的各板塊(①接受學習計劃功能;②了解課程評估標準功能;③簽到功能;④隨堂測試功能;⑤投票功能;⑥課程學習功能;⑦作業測試功能;⑧綜合成績統計功能)的評分,“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比較不滿意”和“不滿意”分別賦值為1、2、3、4、5;三是受訪者對“U校園”的主觀評價和建議,10個字以上算作有效評價。
(二)受訪者反饋收集
從上述6類院校收集問卷,從各院校內隨機抽取1份問卷進行數據分析,共收集有效問卷77份。其中綜合類院校25份,理工類院校19份,農林類院校6份,師范類院校12份,醫藥類院校7份,文史類院校8份。
(三)指標分析
1.基礎信息統計
通過對77位受訪者的基礎信息進行分析(見表1)可知,用戶群體所在年級以本科一、二年級居多,占總受訪者人數的66.30%,這與該受訪人群正接受大學英語基礎課教育的客觀情況相一致,本科三、四年級多數院校不再開設公共英語課,使用者數量較少。“U校園”以后的功能優化要更多考慮本科一、二年級學生的使用需求。
2.問卷信度與效度分析
對77份問卷的9項客觀評價進行信度分析,結果顯示,問卷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869,大于0.7,表明問卷問題設置合理,可信度較高。效度分析結果表明,9項客觀評價可降維成3個維度,其中“簽到”“隨堂測試”“綜合成績統計”“作業測試”“課程學習”“投票”等6項功能歸納為一類,根據這6項功能的含義,可將其歸為“在線學習”功能;“接收學習計劃”“課程評估標準”功能歸為一類,可將其歸為“學情監測管理”功能;“U校園”產品“綜合評價”單獨歸為一類。以后的“U校園”效果評價可采取上述的歸類方式,能更直觀地反映客觀情況。
3.相關性和滿意度分析
對上述3類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見表2),結果顯示“在線學習”功能評價和“學情監測管理”功能評價這兩個指標呈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373;這表明受訪者除注重 “U校園”的“在線學習”功能之外,對該平臺的“學情監測管理”功能也很關注,這反映教師在使用“學情監測管理”功能時,可根據這部分指標反饋學生的在線學習效率和學習熱情。通過學情監測管理,教師可以及時調整課堂進度、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除此之外,“在線學習”功能、“學情監測管理”功能與“綜合評價”均呈顯著正相關。
對77份問卷的上述3類指標進行滿意度分析(見表3),結果顯示,來自6類院校的77名受訪者對“U校園”的整體滿意度均在1.50之內,介于“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之間。農林、師范類院校學生對 “U校園”的綜合評價差異較大,表明這兩類院校學生對于該平臺的建設有更高的要求。此結果提示若“U校園”在農林類院校使用時,可在公共英語課程中,加入有關專業英語的背景知識和英語國家農林行業發展的相關信息;對于師范類院校,在設置公共英語課程資源時,要更注重增加英語文化傳播的資料,這有助于師范院校學生開拓視野,在增加學習興趣的同時,更能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有助于師范院校學生未來求職就業。
針對“在線學習”功能,理工類院校受訪者的滿意度為2.03,較其他院校受訪者更低,這表明“U校園”在理工類院校推行使用時,“在線學習”部分所涉及的各內置板塊要更貼近理工類院校的專業設置,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針對“學情監測管理”功能,師范類院校受訪者的滿意度為1.93,較其他院校受訪者更低,且其他院校受訪者對于該功能的評價兩極分化較為明顯,如農林類高校受訪者的滿意度為1.83±1.60,這表明在構建“學情監測管理”板塊時,要充分考慮到教師和學生的聯系。學情監測是搭建教與學之間的橋梁,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彌補傳統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師生之間的聯系問題,這是教育信息化時代不能忘卻的教育初心。
對來自不同年級受訪者的上述3類指標進行滿意度分析(見表4),2019級和2020級學生對于“U校園”的綜合評價低于2017、2018級學生;同樣,“在線學習”和“學情監測管理”板塊呈同樣趨勢,這表明相較于本科三、四年級學生,正在接受英語公共課教育的一、二年級學生對在線學習的需求更大,意見更多,這也提示“U校園”在優化內置板塊、整合教育資源時要充分考慮到低年級同學的個性化需求,在追求教育信息化時同步實現教育智慧化,為個體(學生)學習提供更方便的服務,將人本和個性化思想貫徹到平臺的每個功能上。
五、基于“U校園”實現公共英語信息化教學的效果評價分析
(一)試驗對象
根據上述“U校園”用戶滿意度的調查結果,師范類院校學生對于“U校園”評價整體滿意度在6類院校中最低,且受訪者滿意度的離散程度較大,因此,從師范類院校中選擇長期使用“U校園”開展混合式教學的貴州師范大學(下簡稱“貴師大”)進行深入調研分析。本次調查的試驗對象為貴師大使用“U校園”的2019、2020級在讀本科生,按專業類型將受訪者分為理學、文學、工程、農學、管理、傳媒與藝術學、教育學、經濟學和社會學9類。
(二)問卷收集
對貴師大9個專業類型試驗對象收集到的反饋問卷進行數據分析,共收集問卷893份,其中有效問卷892份。892名受訪者中2019級734人,占比82.30 %;2020級158人,占比17.70%。以專業類型劃分,理學類334份、文學類98份、工程類111份、農學類30份、管理類162份、傳媒與藝術類70份、教育類41份、經濟類29份、社會學類17份。
(三)受訪者使用“U校園”情況的評價及分析
1.基礎信息統計和分析
統計892位受訪者填寫問卷所用時長,其中用時小于100秒的問卷410份,占比45.96% ;用時100—150秒之間的問卷288份,占比32.29% ;用時150—200秒的問卷91份,占比10.20% ;用時200—250秒之間的問卷44份,占比4.93%;用時250秒以上的問卷59份,占比6.60%。比較發現,本次調研的受訪者填寫問卷用時小于100秒和100—150秒之間的學生占比明顯高于上述全國77所院校的受訪者,這表明貴師大本科一、二年級學生對于評價“U校園”的積極性和熱情更高,也反映出該年級段學生對于英語在線教育的迫切需求。
2.相關性分析
對892名受訪者關于“在線學習”功能、“學情監測管理”功能和“綜合評價”進行相關性分析(見表5),結果顯示“在線學習”功能評價和“學情監測管理”功能評價這兩個指標呈顯著強相關,相關系數為0.737。這表明受訪者在要求 “U校園”的“在線學習”功能時,同時很注重“學情監測管理”的使用反饋,一是反映出受訪者對于這兩個板塊的功能使用率均較高,利用平臺與教學活動的教師交流比較密切;二是反映出貴師大英語教師對于學生的學情監控管理能夠做到“及時反饋,高效指導”。此外,“在線學習”功能、“學情監測管理” 功能與“綜合評價”均呈顯著強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681、0.707。與上述全國77所院校受訪者的問卷調查分析結果相比較,反映出貴師大師生利用“U校園”學習的頻率較高,一定程度上可認為貴師大以“U校園”為依托開展大學公共英語信息化教學的推行力度較大,在師生中產生較大影響。
3.滿意度分析
對892份問卷的3類指標進行滿意度分析(見表6),結果顯示,受訪者對“U校園”的綜合滿意度和各板塊滿意度分布于1.18—1.55之間,由前述賦值可知,受訪者對“U校園”的整體和各板塊評價介于“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之間。這表明“U校園”現有的各功能板塊可以基本滿足各類專業的英語信息化教學需求。具體到各板塊,管理學、傳媒藝術學和教育學專業的受訪者對于“在線學習”功能的評價滿意度較其他專業學生低,這預示“U校園”在以后的平臺建設中要更加考慮不同專業人群的個性化需求。上述專業學生基本都為文史類和管理類,出于受訪者對于自身職業發展考量,這些專業對于英語的要求更高,這也顯示出相關專業授課的英語教師,在進行課堂講授和使用“U校園”線上授課時,所傳授的英語知識要貼近學生的專業背景,為學生繼續學習專業英語打好基礎。
與上述全國77所高等院校用戶相關性和滿意度結果比較,貴師大受訪者對“U校園”的整體滿意程度高于前述調研學生群體,可說明該校對“U校園”使用和推廣力度較大,師生對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適應性較高,也顯示出當前環境下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六、基于“U校園”的分析對公共英語信息化教學的思考
(一)對“U校園”實踐研究的探討
通過對全國77所院校受訪者的“U校園”使用滿意度分析可知,當前大學公共英語的信息化教學設置,首先要貼近低年級學生的考級需求,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讓學生體會到英語作為工具的實用性和英語作為文化傳播載體的重要性。對貴師大受訪者的反饋分析可知,以“U校園”為代表的公共英語信息化教學平臺基本上可以滿足當前低年級非外語專業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需求,但是也反映出實際教學活動中的問題。如商科和教育學專業的學生對于該平臺的評價較低,因這些專業將來就業和升學對英語的要求較高,相應地,學生對信息化教學平臺的要求就更高。未來在“U校園”的板塊設置和教學資料更新中,要充分針對不同專業不同背景的學生,設置適合就業、升學的學習資料,使教師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此外,目前“U校園”各板塊評價指標設置略顯簡單,許多教學過程中的問題不能僅僅以本次調研中的5個滿意度來進行評價。雖然先期對全國77所不同類型的高校學生進行過問卷調查,但是此次調研群體樣本數量偏少,聚類得出的“學情監測管理”和“在線學習”兩大板塊不能全面反映問題。應清楚地看到,教學是主觀性很強的活動,對于每一個不同的教學主體,相同的問題設置收到的反饋可能會截然相反。在接下來的信息化教學實踐探討活動中,要設置評價體系更為完備、內容更為具體的問卷,并充分考慮學生的主觀想法,根據反饋來優化設計。
(二)當前英語信息化教學平臺建設的不足
雖然“U校園”在近年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尤其是在疫情影響下的線上教學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用戶潛在需求的日益增加,該平臺也存在著一些短板。一是軟件設計仍有待進一步提升交互性。對于學生而言,使用“U校園”在線上課時,需要在PPT、“U校園”頁面和平臺頻繁切換。二是缺少師生在線交流的高粘性互動平臺。學生往往還是依賴于通過微信、釘釘等其他平臺與老師交流課堂進度,反映學習情況。三是個性化學習設計力度不夠,尤其是學生的英文寫作講評,打分系統給出的評語不智能,學生無法根據平臺反饋有針對性地提高。四是視頻學習的資料語速過快,重、難點不突出,學生無法像傳統課堂一樣記住重點知識。對于教師而言,一是“U校園”無法設置小組活動,降低了學生的整體參與度。二是難以精準智能評價學生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尤其是對寫作等主觀題目,需要掛載并迭代外研社其他在線寫作批改教學工具產品。三是教師對于線上教學的形式和特點不熟悉,平臺不能將這些情況及時反饋給教師,給教學進度和質量造成影響。針對這些問題,在后續的建設中,建設者和管理者應更多地考慮平臺的個性化、便捷化、智能化設計,真正使公共英語信息化平臺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推手,而不是流于形式。
七、結語
自2020年起,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對于英語教學而言,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與信息化教學將長期共存,并將催生出教育教學新范式。信息化教學平臺的廣泛使用,打破了傳統大學英語課堂的時空限制,也為實現智慧化教學、個性化教學探索出一條新路。但是,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這條路上還有許多挑戰,需要教育管理者、教學設計者和教學主體三方面共同努力,大學英語教學信息化應從“新鮮感”向“新常態”轉變。對于信息化教學的理解,不能停留在信息化技術新奇的層面上,要以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經驗為藍本,盡快將教學形態的變化轉變為教學質量的提升。期待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能承擔起新時代的教育使命,為培養一專多能的國際化人才再立新功。
參考文獻:
[1] 杜世純. MOOC背景下混合式學習的實現路徑與效果評價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17.
[2] 夏霽,鄧江樓,向云波.多維視角下中學生疫情期間線上學習效果調查研究——基于466份中學生滿意度問卷調查分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0(24).
[3]梁爾銘.近代中國大學電化教育學科建構的三重維度[J].教育史研究,2019(3).
[4]王瑩瑩. “互聯網+翻轉課堂”模式在中職學校《工業機器人技術基礎》中的應用[D].長春:長春師范大學,2021.
[5]錢璐. MOOC現狀調查——以學堂在線為例[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6.
[6] 孫慧,楊玲.基于U校園平臺的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研究[J].英語廣場,2020(7).
[7] 李瑩.基于U校園智慧教學云平臺的大學英語聽力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以沈陽城市學院為例[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1).
Exploration of the Promo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by the Informatization of Education
——The Case of the Informatiz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Public English Lesson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HANG Qikun
Abstract: With the coming of the age of big data, in the world of education, we can see an increasingly critical role the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is playing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he key issue here is to combine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technical learning practice methods through effective access to information. Taking an initiative in this digital age is an essential means to the upgrading of the quality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which is also the current challenge of our English teaching. In this paper, the survey results gathered from questionnaires about the "U campus" (a cloud-based smart education platform) used in 6 types of 77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nationwide show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satisfaction of respondents is between "Highly satisfactory" and "Moderately satisfactory", and many comments are about th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knowledge of students" feature of the platform; the survey results from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s answered by 892 students (enrolled in 2019 and 2020) from 9 majors from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reveal that, the respondents rate the section features and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platform between "Highly satisfactory" and "Moderately satisfactory", with a large proportion of "Highly satisfactory".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uld help students fulfil their potential, put into practice the idea of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 and serve as an entry point for comprehensive developing talents with integrated knowledge in this new era.
Key words:U campus; teaching subject; information teaching; public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責任編輯:鄧? ?喆
作者簡介:商其坤(1980—),男,北京外研在線數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