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家林
摘 要:本文提出了中職汽車維修專業教學體系革新策略,首先分析了產教相融合的元素及對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的效果,其次對產教融合背景下汽車維修專業教學體系革新建設路徑予以了細化探析,分別從教學體系思路框架革新、專業教學體系革新及明確建設目標等三大方面深入論述。最后對教學體系革新策略開展后產生的預期結果予以了分項明確。旨在為社會與汽車行業培養出高技能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中職 汽車維修 專業 教學體系 革新 產教融合 策略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汽車行業的發展愈發壯大,在此基礎上,社會上需要更多有關汽車維修的專業技術人才來充實這一行業,其中以職業教育在此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最為顯著。2017年國家頒布了有關當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相關意見,在文件《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加強產業發展與教學融合的力度,分別在技術創新、產業優化、人才供給質量及教育模式革新四大方面做整體化革新,以促進職業教育對汽車維修行業發展的引領性作用。在本思想引領下,我國已建設出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現狀的特色教育職業體系,雖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世界發展國家如德國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相比,教育教學開展的效果仍有著一定的欠缺[1]。現本研究筆者為進一步貫徹國家政策精神,進一步將汽車維修專業產教融合的辦學模式予以深化,特選取吉林省集安市職業教育中心汽車維修專業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分析在產教融合背景下,開展中職汽車維修專業教學體系革新策略的相關方法及其應用有效度。
1 分析產教相融合的元素及對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的效果
產所指的是生產過程,教所指的是教學過程,兩者融合的元素包括產中的職業標準與教學中的教學評價。學生在校過程中,可通過模擬職業狀態下的工作模式,全真模擬并復發企業實際生產過程,有效將學生所學理論知識,在實踐課堂中予以應用。教師通過引入情景式教學模式,課堂中通過引入高新媒體技術,配備職業工作時所需引入的軟硬件設施,指導學生,并引領學生反復開展訓練,可使學生于在校階段即積累足夠的實踐技能技術,真正進入工作時,也可得心應手,滿足課程大綱、學校、社會及企業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多元化要求[2]。
但從另一方面看,產教融合包含著另一層含義。產由可指生產環境,教又可指育人環境,兩者融合的元素包括工作內容與教學內容。學校應依照現有資源,創設出最貼近實際職業環境的教學氛圍,旨在潛移默化中引領學生融入職業角色,在體味校園文化的同時,更能對職業、企業文化做出更深的理解,將這種文化精神于學生在校階段即刻在自身的職業素養中,使學生畢業后能更快的融入到生產環境中,適應教學環境到產業環境的巨大變化。
2 產教融合背景下汽車維修專業教學體系革新建設路徑探析
2.1 專業教學體系建設目標的明確
通過結合教學大綱要求與各大合作企業對汽修專業人才的需求的諸多條件,建設目標可予以充分明確,簡要概括即為三點:(1)滿足社會汽車生產企業在不同崗位上所需要的綜合職業能力及素養;(2)實踐技能佳,能夠解決多數生產線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并能在獨立及團隊協作狀態下將自身技能最大化發揮;③能夠對汽車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全面了解,且能夠對常見故障發生的理論性原因進行分析,用以指導生產實踐。
2.2 構建汽車維修專業教學體系,完善整體革新思路框架
框架構建為“工作過程→行動領域→學習領域”這三大領域的分析轉化流程閉環。對此革新思路框架予以分析內容如下:工作過程與學習領域的相互轉換:將企業的工作過程進行凝練,在教學中將其轉換為學校的專業學習領域知識。與此同時仍需體現出既往專業教學體系的內容精髓及職業素養、專業實踐與專業理念三大領域內容,同時,再次融入工作過程中所必需的三大能力:專業特殊能力、專業通用能力及通識能力[3]。在以上革新思路背景下,教育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推進上述閉環運行,以課堂實踐的方式,激活“行動領域”緩解在整體閉環效能循環中的獨特作用,最終促使培養出的學生靈活性強、適應性強,具備于企業各崗位工作的能力,滿足國家及社會對于人才的需要。
2.3 以革新思路框架為基礎,致力于完善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內容
(1)人才需求分析:機電維修仍為人才需求量最高的崗位,但需同時兼顧好汽車配件管理、汽車服務顧問、汽車美容裝潢及汽車車身修復等崗位人才的需要,具體崗位內容要求與文獻[4]相近。
(2) 典型工作任務落實:課程體系建設前期,需首先分析企業對于人才的引入要求,其次針對從業所必須掌握的核心技能予以凝練,形成教學中的典型工作任務予以落實。
(3) 確定專業學習領域內容:根據行動領域的范圍,將其轉換為學習領域的相關內容,構建基于專業特殊能力、專業通用能力、通識能力的相關內容,上述內容即為課程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需在各個環節中予以凸顯[5]。
但教師在教學中應始終注意到的時,中職學生年齡尚小,身心發展水平及知識技能接受水平一般,教學內容選取時應充分與學生綜合能力素養發展及行業需求相貼合,在校階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企業實習階段再次鞏固在校所學習內容,最終實現產教融合制度實施的現實目標。
3 專業課程體系應用后學生能力培養的預期結果
(1)專業基礎課程開展的預期結果:旨在培養學生的專業通識能力。依照適用、夠用的原則設置專業基礎課程,強化學生多維度專業基礎能力的培養,確保基礎能力達標后,可予以通用能力的培養。
(2)專業核心課程開展的預期結果:旨在培養學生的專業通用能力。依照職業素養、專業技能、專業知識這三大培養要求,以企業的工作過程為課程內容開展引領性內容,優化組合并將課程內容予以重新篩選,最終形成實踐與理論相互融會貫通的教學體系[6]。
(3)專業方向課程開展的預期結果:旨在提升學生對職業活動特點的認識,結合企業對學生專業技能的要求,對專業課程教學內容予以全盤重構并解析各個流程工作內容,增添教學設計的系統化、綜合化表現,同時增加教學實施的崗位化要求,提升教學內容與職業從業素養的融合度[7]。
(4)專業拓展課程開展的預期結果:旨在提升學生對專業技能的掌握水平。汽修技能為本專業學生能力培養的核心環節,但僅具備此方面工作能力難以適應社會對所需人才的多元化要求,還需對學生從業時專業技能能力如汽車保險理賠、汽車美容裝潢、汽車服務顧問等能力予以培養,在多技能相融合的條件下,整體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素養[8]。在此基礎上,需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工匠精神、學生思維的拓展、并純熟學生的專業技能。
(5)學業水平測試開展的預期結果:旨在促進學生職業發展水平。考慮到中職學生存在著學習能力不佳的現狀,可通過設置專業基礎測試課程滿足學生對專業基礎知識學習的需求,并在學業水平測試時,適當減低課程難度,控制一定比率的過線率,滿足學生知識學習及能力考核的需要。
4 結語
綜上,不局限于汽車維修專業,中職學校的其他各個專業都在強調產教融合理念。通過結合其他專業產教融合的標準化經驗,秉持教學中融入產業技能培訓的眼光,以服務地方汽車產業經濟技術發展為主線,融入當地企業先進生產技術及教育精髓,將其充分融入產教融合培養模式中。通過革新教育教學整體思路,以企業對于人才的需要為指引,在課堂教學中將工作規范、工作流程及工作內容予以充分融入,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汽修技能人才。為有效實現上述目標,中職院校還需在教學實踐設置、教學內容安排及課程安排方面予以革新,加之以行業企業及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為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創造積極氛圍。
基金資助:吉林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中職汽修專業產教融合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2020ZCY044)。
參考文獻:
[1]胡辰.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汽車專業人才培養實證研究——以電動汽車構造與維修課程標準制定為例[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5(2):124-126.
[2]艾衛東. 基于產教融合的汽車維修大賽推進課程改革的探索[J]. 職業技術,2018,17(8):63-66.
[3]李井清. 基于“教產融合、工學一體”模式下的《汽車美容》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 科技資訊,2019,4(35):183-184.
[4]王明. 產教深度融合下制定中職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課程標準的若干思考——以“發動機電控”課程為例[J]. 亞太教育,2020,6(8):159,160-161.
[5]李天華. 瑤族地區中職學校“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實踐探索——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校企深度合作[J]. 中外交流,2018,5(43):54-55.
[6]郭修哲. 新課程理念下創新創業教育與汽車維修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研究[J]. 時代汽車,2020(22):92-93.
[7]文雪琴. 產教融合視域下汽車專業建設[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1,6(11):182.
[8]崔傳真,馬正軍.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汽車專業教學模式改革 ——以“汽車電器設備構造與維修”為例[J]. 內燃機與配件,2020(21):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