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秋蓮
【摘要】本文根據部編本小學低年級教材編寫的特點,分析小學低年級部編本教材使用的重要性,以及就如何提升小學低年級課堂教學效能提出教學策略,意在幫助教師高效使用教材,提高課堂教學效能,促進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級課堂;教學效能
“部編本”教材自發布以來,已經在中小學廣為使用,取代了之前的人教版教材。教材是教學活動的載體,貼近學生生活的教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合理有效地運用教材是提升課堂教學效能的有效途徑。
一、小學低年級部編本教材使用的重要性
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設計了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師在執教過程中,應采用多種策略,根據學生的特點,靈活運用教材,努力把教材內容延伸到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學生營造學習場地,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提高教材的使用效能。
二、提升小學低年級課堂教學效能的策略
(一)體驗式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在生活中學習
部編本教材的內容有很多是選取學生日常生活的的具體事例,能給學生帶來很多的生活體驗。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內容,把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引入課堂中,讓學生在具體的事例中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并從其中認識生字、學會學習。
在教學中華傳統文化,培養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教師利用課文《端午粽》,采用體驗式的教學方法,讓家長準備好食材,在班級中現場包粽子。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了解端午節包粽子的由來,并與家長共同準備食材,知道各部分食材的名稱,從食材中認識生字。課中讓學生與家長合作完成包粽子,讓學生說清楚包粽子的步驟,體驗親子互動的樂趣,學會溝通與交流;課后學生分享粽子,品味粽子,體驗勞動成果的美味。再如,在執教《操場上》一文時,筆者把詞語標簽“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等活動項目與具體的游戲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識字,體驗學習的快樂。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真正地在活動中學習,感受到體驗式學習的樂趣。
(二)傾聽式教學策略,傾聽學生個體表達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必然是一個多重對話的過程,如,學生與作者(文本)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教師與作者的對話,學生、教師與編者的對話等。其中,學生與作者(文本)的對話始終處于多重對話的核心。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大部分樂于表達自己,但是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特點,如果教師細心觀察就會發現,總有一部分學生是默默地隱藏在大膽、活潑、勇于發言學生的背后,他們更愿意躲在課堂的一角。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沒有注意到這群學生,那么這些學生的想法、意見將總是埋藏在心里,長此以往,沒有加于引導,這些學生就會慢慢缺少溝通、交流,也會將他人的觀點意見作為自己的意見想法,失去表達自我的愿望,最終導致自我性格的缺陷,甚至是人格的扭曲。
使用傾聽式教學策略,教師把教材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連接起來,讓學生在書本內容中反觀自己的生活。通過每一個學生情感和想法的輸出,教師串聯起所有學生的想法,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學會表達,釋放學生個體的情感。
在執教一年級下冊《文具的家》時,結合班級學生的情況:講臺上失物招領盒里總是裝滿了不知道誰的鉛筆、橡皮、尺子等文具,還有家長總在微信群里問學生、問家長、問教師,有沒有撿到或是看到某某孩子的作業本、練習冊、文具等等,甚至還有學生上課沒有帶書本、文具盒等用具。筆者在課前讓學生回家好好預習課文,想想文具的家在哪里?怎么才能讓文具順利回家?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課文,說說文具的家在哪里?你有丟過文具嗎?怎樣才能順利送文具回家?筆者還特意邀請了平時不怎么發言的學生述說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及自己如何讓文具順利回家的做法,仔細傾聽他們的想法,讓學生暢所欲言,通過他們自己的述說總結出文具找不到家的原因,幫助文具找到家的方法,最終大家一起動手整理自己的書包,讓文具有個舒適的家,學會分類收納。再如,《一分鐘》這篇課文,理解元元為什么只是多睡一分鐘,最后卻遲到20分鐘?教師應該讓那些曾經有過類似遲到情況的學生說說當時的情況,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并說出原因,大家幫助他一起克服、一起成長。這樣才能讓靦腆的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釋放自己的情感。
(三)繪本故事參照策略,豐富學生的認知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比較偏愛有圖畫的書籍,部編本教材正是結合學生的特點,在書中安排了大量的繪本圖畫課文,提高了教材的使用效率。教師要充分利用部編本教材中學生喜歡的圖畫故事,利用繪本故事教學策略,結合學生的特點,由圖畫內容認識文字,滲透編者用意,探究課文表達的主旨,領會文章內涵。教學《動物王國開大會》一文時,教師根據課文的五幅插圖,把課文內容分為五小部分,每一部分看似獨立,其實又是相連的。學生可以通過每一幅圖猜測每一部分的內容,不僅可以識字,還能通過圖畫進行口語交際,學會表達。而且,五幅圖連接起來又是一個完整的教授“通知”的知識點。再如,《小猴子下山》一文,編者利用繪本故事反復的特點,把圖文結合起來,不僅能讓學生快速地通過圖畫認識生字,利用圖畫掌握故事內容,還能掌握知識。
(四)延伸課堂策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語文課絕不只是課堂40分鐘“點”的行為,課堂延伸是為了讓學生利用課堂“點”的行為進行“線”的連接,在生活中進行“面”的擴展。如,前面的案例把“通知”發清楚,是為了告訴學生發通知一定要說清楚時間、地點、參加人物等事項,同時能在生活中看懂通知的內容,能學以致用。再如,《文具的家》《一分鐘》,都是通過課文“點”的教學,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面”的運用。
當然,課文“點”到“面”的延伸并不僅僅是指從課文內容延伸到生活,還指從課文延伸到“課文群”。如,在教學《人之初》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三字經》,甚至擴展到《百家姓》《千字文》等內容,擴寬學生的知識面。
三、結語
總之,運用四策略,筆者真切感受到部編本小學低年級教材的精心設計,策略先行。四策略讓課堂更加立體,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董志霞.“部編本”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的特色與使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9.
[3]溫儒敏.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的七個創新點[J].小學語文,2016(9).
責任編輯? 吳華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