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慧麗
摘要:小學階段的學生,其學習的自控能力不足,對學習內容的專注力和自我約束能力有待提高,缺乏自我學習的管理能力,而趣味教學法能夠為學生進行學習提供動力,增強小學生的學習效率,端正學生學習態度,本文對趣味教學法價值和應用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關鍵詞:趣味教學法;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探索
教學當中,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關心創新的活動和課堂,利用趣味教學法來營造良好的學習課堂,構建現代化高效語文教學課堂,為教師的教學模式多元化提供良好的方法。
一、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存在的不足
小學語文的學習比較基礎,學生需要在語文學習當中掌握多學科、多角度的知識。一般來說,小學階段的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發展不完全,對于語文教學中的諸多內容無法真正理解,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比較懵懂,自我約束能力比較薄弱,學習中的效率不高。
同時,在語文教學當中,存在許多教學層面的弊端。部分教師在教學時采用的方式方法比較傳統和枯燥,學生在課堂上的興趣不足,沒有趣味的課堂使得學生的注意力直線下降,師生互動少,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體現。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應用了趣味教學的方法,但是教師并沒有以學生的認知和體驗為基礎,常常用自身的教學經驗來判斷學生的認知水平,忽視了時代變化下學生身心發展以及興趣個性的差異,使得教學與學生的認知產生了分離。還有部分教師在運用趣味教學法時比較單一,未能將其與其他的創新教學方法結合起來使用,使得趣味教學法的教學與語文教學整體課堂有割裂感。這些問題都導致了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降低,對學生的培養作用有所削弱。
二、趣味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面對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的種種不足,尤其是教師使用趣味教學法時產生的問題,教師要進行針對性地改進,促進教學的進步和發展,改變趣味教學法的課堂實施策略,優化使用方法,促進教學快速而高效地開展。
(一)創設語文學習情境,利用趣味性營造氛圍良好的語文課堂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教育領域不斷發展,人們對教育的培養和提升作用越發關注。傳統教育教學中凸顯出來的弊端要求教育必須要進行改革。隨著新課改的提出,素質教育中針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雙減政策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政策等都決定了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式必須要進行優化和提升,利用新的教學手段來創設學習氛圍更加濃厚的語文課堂,加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要注意教學情境的創造,讓學生能夠在生動鮮活的語文教學課堂上強化其知識接收能力和轉化能力。教師要認識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趣味性的要求,突出教學情境中的趣味性,使學生加強對所學內容的積極性。教師要利用趣味構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能夠啟發學生的情境,把語文知識轉化成為親切的、立體可感的形象事物,充分激發學生的語文思維,促進學生對各種語文知識進行新的解讀。
比如,在人教版小學一年級《明天要遠足》的教學當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白什么叫做“遠足”,為了讓學生理解文中所表達的翻來覆去、忐忑不安的心情,教師可以把“遠足”換成“去游樂園”、“去動物園”等,引導學生回想自己當時的感受,鼓勵學生講一講自己外出的有趣經歷等,讓學生在課堂上了解到許多新鮮有趣的事情,認識到課堂的有趣,使得課堂氛圍更加積極與活躍。
(二)完善趣味教學法的目標和教學機制,強化教學整體性
趣味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的應用要注重從學生自身的認識能力和感知能力出發,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覺得有趣,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部分教師在應用趣味教學法進行教學時,在課程目標和教學機制的設置上有一定的隨意性,這不利于加強課堂趣味教學與課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從整體上來看,教師在運用趣味教學法時,有時會顯得比較突兀,課堂的整體性有所削弱,不利于學生完成整體的語文內容學習。
因此,教師要注意完善趣味教學法語文應用課堂上的目標和教學活動,強化其教學的整體性,讓語文課堂能夠綜合發展。教師還要在教學當中,注意觀察學生的個體發展,結合學生的興趣和能力,調整課堂的趣味活動,增強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興趣,讓學生在趣味教學法的激發下主動學習語文知識。
比如說,在人教版小學一年級《猜字謎》的教學當中,教師要提前設計好教學目標,讓學生從本課的學習中學會主動思考問題,培養出學生對漢字的熱愛。在整節課趣味活動的設計中,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設計相應的趣味游戲、互動活動,以合適的教學節奏貫穿課堂。面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教師可以在課堂的互動當中進行體現。
三、結語
趣味教育法是教育不斷發展背景下提出的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課堂的高效開展,讓學生在趣味性的教學當中獲得更強的學習動力。
參考文獻:
[1]徐養清.趣味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西 部 素 質 教 育,2019(14):246.
[2]秦永美.芻議趣味性教學在小學語文學科中的運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