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麗雙
摘要:教師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切實有效的管理策略作為支撐,特別是需要建立有效的“學習小組”管理模式,使學生真正成為班級管理的主動者,貫徹落實學生自主管理、自我管理、自覺管理的管理模式。文章簡單闡述了“學習小組”模式概述,對“學習小組”模式的實施策略進行了簡單討論,詳情如下。
關鍵詞:初中教學;學習小組;班級管理
前言
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環境下,教育教學工作更加強調管理模式的多樣化,以實現學生為主的轉變。在初中教學工作中采用“學習小組”的班級管理模式,利于強化學生之間合作學習的實際效果。那么,班主任要怎樣有效實施這一管理模式?本文結合自身教學經驗,提出了以下見解:
一、“學習小組”模式概述
什么是“學習小組”?簡單一點來說的話,“學習小組”就是通過科學的方式將學生劃分成不同小團隊,引導、鼓勵學生進行自主管理、自我管理、自覺管理。這一班級管理模式很好的彌補了以往班級管理方式的不足,為班級間的橫向等同對比提供了條件,也對班級的整體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學習小組”模式的實施
1、班級同學合理分組
“學習小組”模式的有效實施需要正確、科學、合理的小組劃分,其基本原則是“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初中班主任在開展這一環節的工作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首先,幫助人需要對班級內的學生進行廣泛的調查摸底,從不同的方面對學生進行診斷性評價,如思想品行、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方面,要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綜合性評價,不能只看學生的學習成績。在對班級內學生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之后,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層次。其次,班主任需要在劃分層級的基礎上,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需要注意的是,各個小組內男女生人數比例應盡量保持及基本一致,避免出現男女人數相差過大的情況。再次,班主任需要引導學生做好組內的分工工作,使學生能夠各司其事,將“學習小組”的管理效果發揮出來。如,責任心較強,有良好溝通能力、組織與管理能力的學生可以擔任小組組長,有偏科傾向的學生可以擔任其個人較為擅長科目的課代表,學習能力較為突出的學生可以擔任學習委員等,合理分配組內各個成員的職務,使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與到班級的管理工作中。最后,班主任要重視組間成員的調配,以定期調換的方式來消滅組內成員不良風氣、習慣的養成。
2、組員座位合理布局
在傳統的班級管理工作中,學生的座位排布方式較為單一、固定,多是以成排成列的方式為主,這對“學習小組”管理模式的推行是一種阻礙,難以體現“學習小組”的管理模式的效用。面對這樣的情況,班主任在實施“學習小組”管理模式的時候,需要對學生座位的排列方式作出一些調整。通常來說,具有濃重“學習小組”管理模式特點的座位排列方式有“T式”、“I式”、H式三種,經過多次的實踐調整,“T式”的排列方式更利于“學習小組”管理模式的實施。其優點主要表現在:第一,“T式”排列方式更容易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小組中的一員,能夠將小組凝聚力充分發揮出來。第二,這樣的座位排列能夠實現學生之間的互相監督,小組內的成員可以觀察到其他組員的學習狀態,利于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整體性提高。第三,“T式”的排列方式更利于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自主合作探究活動,教師也能夠清晰地觀察到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態。需要注意的是,雖然“T式”的排列方式能夠使所有學生都“坦露”到教師的視線里,但其同“I式”排列方式一樣,都會影響一部分學生看黑板的視線。所以說,班主任在安排學生座位排列方式的時候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考慮。
3、科學評價,及時反思
班主任的評價對學生學習活動的開展有著重要影響,班主任應堅持導向性的科學評價,促使學生朝著班級集體發展的目標靠近,實現小組的持續發展。在具體的措施中,班主任可以參考以下方式:重視對學習小組的整體性評價,注重學生的整體發展。將每兩周作為一個階段,在每一階段中,各個小組的最初分值都是一百,在以后的兩周中,班主任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扣除對應的分值。在這一過程中,小組的分數是只扣不加的,在整個階段結束之后,各個小組之間的表現就能夠通過分數直觀表現出來。為了促進各個小組間的不斷進步,班主任可以與排名靠后的小組多談話、交流,班主任需要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選擇科學的談話方式、內容、人數等,使學生能夠意識到學習小組存在的問題。另外,班主任也需要重視對學生的個體評價,在促進學生個體發展的同時,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與合作意識。
結語
總的來說,“學習小組”的班級管理模式在初中教學工作中的合理應用,能夠促進學生的整體性發展,提高學生的自主合作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究交流能力,實現學生的綜合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世海,伍桂玲.讓學生在互助合作中成長——鐘祥市蘭臺中學“班級小組互助學習管理模式”探索與實踐[J].新班主任,2017(07):40-42.
[2]吳珍.基于合作學習理論的小學班級管理模式研究[J].試題與研究,2019(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