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波
摘要:我國教育越來越強調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會學活用知識內容是核心素養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生活情境應用,結合小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水平,設計針對性教學方案,以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在構建生活情境教學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搭建學生自主學習平臺,催生學生數學學習熱情,提升學習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情境;運用策略
以新教育制度為參考,對小學生數學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加深了對其數學技能以及知識靈活運用程度訓練的所占比例,進一步強化了對知識實踐應用的教學與考察,促使小學生在解析數學問題、培養數學思維、激發探究熱情獲得更多的教學指導。然而在傳統老舊思想的指引下,其方式、技術以及資源利用上的局限性,導致小學生無法在正常學習狀態下充分理解掌握數學教學內容,學科對于其自身吸引力也逐漸降低,因此加快引入生活情境教學已然成為創新改革現行數學教育方式所經歷的必然選擇。
1生活情境應用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重要性
新課標教材一改舊版教材內容安排不合理、知識呈現呆板僵化等不足,同時增添了很多生活化的數學問題。因此,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采用生活情境教學模式,一方面,幫助學生將復雜的知識內容變得細致化,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促進學生學習效率;另一方面,豐富了教學內容和方式,使學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習效果。隨著新時期我國教育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全面發展的要求不斷深入,小學數學教學除了要教會學生相關的數學理論知識外,還需要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教會學生會學活用的能力,讓學生能夠會學習、能學會、可活用,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并在生活中熟練運用。那么,如何有效地培養小學生的這種能力呢?筆者認為,數學源于生活,也應回歸生活,課堂教學中利用生活情境法將數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這樣才能夠幫助小學生建立數學思維,利于提高數學學習效率。因此,教師應重視生活情境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價值和作用。
2淺析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2.1充分備課,深挖教材生活情境內容
教材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也是教師備課的重要依據。因此,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要做好備課,通過研讀教材內容,將教材中與生活情境相關的內容進行整理和歸納,明確到教學目標之中。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學目標的設計需要教師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幫助學生梳理數學知識重、難點的同時,將生活情境化的教學過程方案也設計進去,以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以“認識鐘表”為例,這節課內容本身就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關。因此,在教學前,教師首先應明確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認識鐘表,在實際生活中認識幾點幾分。(2)過程與方法:利用鐘表實物,采用生活情境教學。(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在學習“認識鐘表”一課后,能夠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體會到數學的魅力,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實際教學時,教師準備好鐘表道具,讓學生按教師提出的時間點數撥動鐘表指針到正確位置,進而加深學生對鐘表的認識,提高學習效率。
2.2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情境創設
小學數學的學習內容主要源于生活中,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效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情境創設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一課時,在學生了解到“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都是四邊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都有對邊平行”等共同特點之后,教師可為學生呈現學校或者家中的平面情景圖,引導學生在圖片中找到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存在,進而讓他們從身邊實物中尋找這兩種圖形,或者指導學生利用鉛筆小棍等身邊常用物品分別擺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師在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和聯系實際生活進行數學情境學習的過程中,可以促使他們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達到教學效果最大化的目標。
2.3通過具有生活化趣味游戲的開展,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小學階段的學生好玩、好動,趣味性游戲是其最喜歡的一種教學活動,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寬松、自由教學氛圍的營造,同時,還能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進行學習主體地位的發揮和學習內容的深刻理解。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進行生活情境創設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通過生活化趣味游戲的設計與開展,來營造更具吸引力的數學生活化課堂,以此實現實現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如,在對學生進行“有余數除法”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結合日常教學中對優秀學生頒發小紅花或貼片的實際情況,開展具有生活化、趣味性的“你來幫我分一分”的教學游戲,引導學生進行“如何將15朵小紅花對6名同學進行平均分配”的趣味性探究。這樣就使學生在趣味游戲的參與中,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深刻的理解了這部分教學內容的概念及內涵,實現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2.4整合資源設置合理化課程計劃
以學習《千克、克》為例子:一是要進行課前引導,通過圖片、短視頻等動態、靜態事物的展示,向小學生傳達本節課程的主題在于學會認識千克、克的計量單位知識,幫助小學生能夠準確認識電子秤、平臺秤等承重器具,逐步建立其對重量的概念。二是要借助對舊知識的回顧,從而引出對新的知識內容。如:利用前期課程中對千克重量的學習,來引出對新重量單位克的學習。講述克在表現形式、概念體積以及應用范圍等特征,讓小學生熟悉不同事物需要用不同的單位進行計量,較小的物體,例如:橡皮、尺子等需要用克來描述。三是要以小組合作形式,將班級學生劃分為若干學習小組,利用小組成員在思想、行為以及性格所表現出來的共同意識,來扮演購買蔬菜、食物中需要進行計重的生活情境,讓小學生通過相互間的語言交流與表述以及用手感知,來加深對于千克與克單位的具體概念。四是要逐步引導小學生進行向外拓展學習,由小學生自由發揮搜集與計量單位有關的事物,如:表現方式、使用類型,并以此為基礎向學生提出“還有哪些其他種類的單位”等問題。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作為小學數學一線教師,應以新思路教學要求為起點,制定可行性強的學習目標,設置科學化的課程計劃,組織生活化的教學形式,進而為提高小學數學教育改革進步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利鋒.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運用分析[J].亞太教育,2020(4):1.
[2]劉慧林.基于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運用策略[J].明日,2019(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