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英楠
摘要:初中數學單元教學設計,是基于的教學整體性思想產生的,它致力于通過分析、整合、重組教材內容,幫助初中生掌握系統性的知識要點,繼而促進其全局思維和關聯性思維的發展。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討了初中數學大單元整體教學的有效策略,以期能為初中數學教育的發展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單元教學;以生為本
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一種新的設計模式,它打破了傳統課堂中“以課時為單位”的教學模式的諸多局限,轉而通過系統化、整體化和層次化的方式,打通知識點之間的橫縱聯系,引導學習者在循序漸進中逐步提升自身的學科素養。
一、單元整體教學的意義
2021 年 7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 《意見》),其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中小學生負擔太重,短視化、功利化問題沒有根本解決”,對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采用單元整體教學意義重大。
所謂單元整體教學,是通過找尋學科內在規律后進行有機知識整合,可能一定程度上打亂教材內容設置的順序,但是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便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把學生的知識探索與學習目標結合起來,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其學習效率。這與“雙減”政策所要求的提質增效要求相契合,因此,教師要通過單元整體教學讓學生把教材學“薄”,沒有了重復的習題作業,多了一些創新思維的思考和知識的遷移,學生利用一個課時的時間就可以產生一整節知識都已了解的輕松感。結構巧妙、設計合理讓學生有自主探索的欲望。學生的學習過程是由厚變薄,在知識應用中又由薄變厚,做到知識的靈活應用。高效科學的單元整體教學在開展前也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二、單元整體教學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運用
1.合理分析教學要素
在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中,分析教學要素是教師展開有效設計的首要步驟和基本前提。一般而言,這部分的教學要素的分析是基于課標、教材、學情、重難點以及教學方式等展開。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唯有對教學要素進行全面地分析和掌握,才能從宏觀層面上對教學目標、結構以及進度進行合理的設置和分配,以此為后續實施環節的有序開展奠定基礎。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有理數”的單元整體設計中,教學者需要將課標對本單元內容的要求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①要求學習者能充分領悟并熟悉有理數、絕對值、相反數等知識的含義;②形成初步的計算能力,熟練駕馭有理數的四則運算及混合運算;③能夠應用有理數的計算處理淺易的問題。
在學情方面,由于初中生在小學階段已經基本掌握了有關整數的四則運算及運算律等知識。該知識與本章節中的有理數運算原理基本一致,因而為本單元的教學設計提供了有利的支撐。由此在結合課標要求、教材比較分析及學情分析的基礎上,教學者便可著手對該章節的重難點進行劃分。如除了運算外,重點知識還包括利用“數軸”對應有理數、判斷該數的符號等。
最后,在教學方式上,教學者則可以應用數形結合、類比遷移等方式展開教學。由此可見,在單元整體設計過程中,教學者對教學要素進行充分、合理、有效的分析,既是設計階段的起點,也是教師對單元教學有一個全局、宏觀的把握的重要手段。對此,為能在最大幅度上提高教學成效,教師應對要素分析予以足夠的重視。
2.充分發揮知識的遷移作用,按認識規律設計單元整體教學
從宏觀角度設計單元整體教學,筆者認為,人教版初中數學中“幾何”“代數”的部分,可以進行更具有連貫性、遷移性的分類教學,即代數自成一體系,由淺入深將其知識點整合,進行教學設計。可以看到7-9年級的代數部分,從正負數的認識、整式的加減到一元一次、二元一次、不等式、整式、分式 ......筆者根據難易程度循序漸進進行課程設計,將有效增加知識的連貫性,而當學生學習某一知識出現漏洞時,更可以通過“代數”部分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查漏補缺;“幾何”部分同樣如此,圖形的變換,更是具有共性規律,學生在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中動手、動腦,有效發動邏輯思維,將更好地完成幾何學習。
從微觀角度,在講到“三角形”相關知識時,以“三角形內角和”為切入點,引出多邊形圖形的內角和如何轉化為三角形內角和。也就是說,教師對于知識的講解,是按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進行,不拘泥于某一單純的知識點,而是以某一知識點,串聯更多知識點,將知識結構建立起來,讓學生對知識的內在關聯具有整體的了解。甚至在新單元的教學活動中,還可以加強對舊單元知識的運用,通過舊的、學生已然掌握的來與新的單元知識相關的數學內容導入新課教學活動,同時促進學生對新單元知識的遷移理解、深度學習。如在講解“反比例函數”相關知識時,可以將之前其他單元的“一次函數”“二次函數”進行簡單回憶,通過對舊單元知識的回憶幫助學生重新建立對“函數”的了解,使其對“反比例函數”可能的表達式或圖像形式展開猜想象,以此鋪墊新單元學習。
3.在評價環節中,秉持學生為主體理念評價
而科學的評價體系,往往能夠促進單元目標的高效達成。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習者來說,他們正處在自我意識增強、主張獨立的成長階段。對此,倘若教師能夠巧妙借助評價的作用,引導他們加入到評價環節中,通過客觀、合理的評價指標,對自我產生正確的認識,并積極改進自我,那么這對學生個體的成長來說,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基于此,教學者在設計評價體系過程中,應當秉持著“學生是評價主體”的原則展開教學設計。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設計中,教學者主要通過設計自我評價表格,幫助初中生對每個部分的學習狀況展開量化分析。如,教學者可以根據學生的課上表現及作業情況兩個方面設計表格,引導他們對自我的日常情況進行記錄。其中,在“課堂表現”表格中,教師可以按照“發言次數+自我評價或自我鼓勵”的邏輯方式來設置表格,具體為:“我今天發言次數滿5次或5次以上,我真棒!”“我今天發言了3次或以上,我很不錯哦!”……同樣,在“作業情況”的表格中,也可采用同樣的邏輯設置,如“今天的作業我能對70~80%,我會更進一層樓!”“今天的作業我能對60~70%,我要再接再厲了!”……由此,幫助學生在日常的評價環節中,通過量化的方式清晰、明確地了解自身的課堂表現及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總而言之,單元整體化教學引導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的整體性,有助于建立更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循序漸進,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和更加堅固的知識結構。
參考文獻:
[1]楊秋燕.初中數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探析[J].讀寫算,2021(19):133-134.
[2]蒲厚金.初中數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21(13):70-72.
[3]溫方成.初中數學單元整體教學策略的運用[J].數學大世界(上旬),2021(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