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要:家庭是每個孩子的第一所“學校”,也是培養孩子良好性格、人格、價值觀及社會觀的重要場所,一個孩子從出生到求學到成人都離不開家庭這個氛圍。家庭環境的優劣、家庭教育的合理性甚至家長的文化水平都對孩子的身體健康、學習成績及心理成長造成重要影響。一個學生的言行舉止、學習態度、生活習慣多少都能反應出這個學生的家庭概況、家長素質等等,這說明了家庭的教育效果在學生的身上顯而易見。
關鍵詞:小學;家庭教育;發展策略
引言
家庭教育心理學(Family Education Psychology),是心理學在家庭教育研究中的應用,它研究家庭教育過程中人的心理活動的規律。家庭教育的特征決定了家庭教育對于塑造人的思想品質和人格特征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對個人性格態度的形成和心理健康有極其深刻的影響。人的社會性首先在家庭中獲得,人的自我首先在家庭中形成。因此,家庭教育是家庭在社會中履行的最重要的職能之一。
一、家庭教育的特點
(一)啟蒙性和長期性
一個家庭對子女的教育從出生到成人,具備獨一無二的啟蒙性和長期性。或許沒有明顯的計劃性,但家長的撫育責任是人類的本能,他們會根據自身的能力、條件為子女規劃未來。從呀呀學語時的啟蒙教育到成年后的淳淳教誨,孩子的一生都伴隨著家庭的教育,雖然成年后的子女受家庭影響較小,但不難看出,人的性格和性情是成長時期養成的且難以改變。我們整天說的“從小養成……的習慣”等,就說明了兒童時期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階段,家庭教育的作用往往比學校的作用要大得多。
(二)感染性和零距離性
相比較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更具有感染性,容易產生潛移默化的結果。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環境,教育與生活相互交織。家庭中的各種因素如:家人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慣、語言方式、處事原則、自然結構、經濟結構及成員之間的關系等等都與孩子的生活息息相關,容易潛移默化地滲入到孩子的思想意識中去。同時,家庭成員中個人的那些人生態度、價值觀念、生活習慣、語言及待人處事的方式方法等等,都是孩子從小模仿的對象,從而造成習慣性或下意識思維。因為親緣關系,家庭成員的教育相比學校教育更無距離感。
二、新時代下小學家庭教育的發展策略
(一)家校引導,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小學生的教育指導工作中,家長與教師能夠發揮互補作用:家長依靠自己的親和力對小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其形成是非、對錯等觀念;教師依靠自己的引導力對小學生進行約束,使其形成責任、擔當等行為意識。在家校共育背景下,養成教育的親和力不斷提升,對于小學生的影響更為深刻。例如,家長在家庭環境中對于疊被、吃飯、洗衣服等行為應該要求其逐步獨立完成,培養孩子自立、勤勞、自強等意識,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入學校之后,教師將具有不同行為習慣的小學生聚到班級當中,通過公開表揚、私下談話等方式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幫助學生改變依賴他人、拖延、懶惰等不良的行為習慣。在家校共育的理念下,家長與教師要時刻關注小學生的成長,刻意培養小學生的自我約束意識,鼓勵他們約束自己的行為,用責任、成長等概念引導他們,讓其成為行為的主人。
(二)獎懲結合,塑造良好的品行
陶行知先生提倡“要教人求真,教人做真人”。這句話所表達的含義就是,在教授知識前,要先教會孩子如何做人,若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則是本末倒置,對其將來的發展而言有害無利。學會如何做人是人生的第一堂課,也是人一生中需要不斷摸索和學習的重要內容。家長可采用鼓勵與懲罰相結合的方法,培養他們的良好行為習慣,對于他們的不良行為要委婉指出,適當懲罰。當他們積極改正并獲得成效時,要及時鼓勵,激發其上進。
(三)以身作則,發揮榜樣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自身的言行舉止會對學生的良好習慣養成造成影響。這就要求家長必須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好榜樣。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必須嚴格要求自己,發揮榜樣的作用,在不知不覺中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家長要培養學生熱愛閱讀的習慣,需要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要培養學生孝敬長輩的習慣,家長便要做到尊敬父母,不頂撞長輩;要培養小學生節約糧食的習慣,家長在家中或外出吃飯時就要做到不剩飯,或將無法吃下的剩菜打包。家長是孩子最親近的老師,家長的行為習慣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小學生在目睹父母這些行為習慣后會下意識地模仿,順其自然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互相尊重,養成美好的品質
在當前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應當注重為孩子樹立互相尊重的理念,讓孩子在接受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得到足夠的尊重,并在此基礎上學會將心比心,理解別人,養成換位思考的良好習慣。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員之間也應當嚴格遵守互相尊重的相處之道,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尊重別人能讓學生養成自尊自愛的美好品質。學生只有在自我尊重的良好環境中成長,才能在今后的學習以及步入社會后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五)知恩圖報,培育感恩的意識
新時代下的家庭教育還應當注重培養小學生的感恩意識。在小學階段應當教會小學生如何進行感恩和知恩圖報。父母以及爺爺奶奶在日常生活中應當以身作則,營造知恩感恩的良好氛圍。例如在爸爸媽媽結婚紀念日時,爸爸給媽媽準備了禮物,媽媽在收到禮物的同時應當當著孩子的面向爸爸表示感謝,在這樣的場景下小學生不僅感受到了自己家庭的愛同時也能學會如何感恩。重視培養小學生的感恩意識,能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并從小養成良好的禮儀禮節,有利于提升小學生的人格魅力,推動其今后的全面發展。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家庭教育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小學生在這一階段養成的行為習慣會影響其將來的學習生活和發展。因此,家長要養成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觀,有意識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以身作則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他們未來的發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文玲.淺析家校共育中班主任如何與家長成為合作伙伴[J].人才資源開發,2017(6):190-191.
[2]張潔,丁楷.家庭教育對小學高年級學生手機使用的影響研究[J].內蒙古統計,2020(05).
[3]溫晶.讓班主任和家長成為“同盟軍”[J].華夏教師,2019(4):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