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洋
摘要:自然教育理念遵陶行知先生的“自然生活體驗教育”和“創造教育”、“ 解放孩子”的思想,幼兒園自然教育是以有吸引力的方式,在自然體驗中學習知識與經驗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幼兒建立與自然的聯結,感知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探索自然規律,提高個人觀察、合作、專注、創造與欣賞“五力”的不斷發展,促進幼兒健康與全面成長。
關鍵詞:自然教育;解放;五力培養
我們所有人都是自然的孩子,當我們回到自然,貼近草木,觸摸大地,感受它的呼吸,體會它的溫度,聆聽它的脈動,品嘗它甜蜜而富有野性的滋味,這些都是它賦予我們的禮物。沒有走進田野如何知道麥浪滾滾的壯觀?沒有親吻泥土,又如何知道自己與土地的血脈相連?只有接觸才能了解,只有了解才能熱愛和敬畏。
自然是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是培養兒童觀察力、動手能力、科學素養與探索精神的天然課堂,因此最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便是讓幼兒愛上大自然,從大自然中汲取成長的力量。而幼兒在接受環境教育的同時,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觀察力、合作力、專注力、創造力與欣賞力,從而促進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
觀察力:細微之處覺生命奇跡
觀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在成長的歷程間,孩子天生就是個探索觀察家,在不同的成長歷程就會顯現出不同的好奇、想要探索的本能,主動地去看、去聽、去觸摸,在觀察中思考,在思索中成長。大自然,是一個既豐富又多變化的游戲場,更是一個多元的學習教室。自然環境的素材具有想象不到的學習效果,其中的水、土、花草、巖石,遠比任何人造玩具更具可塑性,可隨個人的想法加以組合創造;而泥土、水池、樹林、草叢中又有各種小生物穿梭其間,供兒童探索;再者,大自然中的光影、氣象、冷暖,更是隨時變化,不停地給孩子感官知覺的刺激;孩子摸索的每樣東西都有其質感、聲音,甚至氣味……這種種因素組合起來,成就了一個遠比室內更具多樣面貌的環境,供孩子去感受、去反應。幼兒在大自然中總會不由自主地觀察周圍的一切,并用豐富的詞匯描述觀察到的圖景。我們引導孩子們長時間在室外細心地觀察,讓他們學會全面地探究未知世界。無論是聆聽鳥類的叫聲,尋找動物在小路上留下的細微痕跡,還是分辨不同植物葉子的異同,兒童都在一次次花費時間,訓練敏銳的觀察力。 何況,自然觀察不僅僅是了解動植物的名字,更是探索潛藏在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生命密碼。
合作力:和諧關愛悟同伴交往
社會交往能力與合作能力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部分,影響著自我認識,使幼兒獲得情感、情緒體驗,還能幫助幼兒逐步掌握社會道德規范,形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在體驗活動中,當孩子發現自己想要用“抱一抱”的方法測量樹干的長短卻發現手臂不夠長時;當孩子觀察到小蟲搬家急于與人分享時;當孩子制作樹枝帳篷卻需要有人固定時……這時,同伴交往開始了,不需要任何刻意邀請與加入的合作發生了,交流討論、分工配合、實驗探索、解決問題、分享經驗隨之而來。在這一過程中,不僅限于室內同伴交往的機會增加,更重要是幼兒團隊合作意識與能力的提高。通過團隊生活,使幼兒學會與人相處、互助合作。
專注力:全然接納賦自我效能
原始人在自然界中進行捕獵以維持生存,如果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不單抓不到任何獵物,甚至還會有生命危險。因此在自然界中處于食物鏈頂端的那些捕食者,尤其擅長集中注意力。但是現代社會的發展,周圍環境的變化也讓專注力成了稀缺資源。很多時候,我常常會自以為是地開啟多任務行動模式,在吃飯的時候看新聞,在上廁所的時候捧著一本書,在運動的時候還不忘聽音頻課程。這種看似提高效率的舉動,實則沒有把任何一件事情做好。分心是這個時代最坑人的陷阱,而缺乏足夠的專注力是我們最大的問題。
我曾看到過無數類似于這樣的畫面。公園的小河邊,一個小男孩正蹲著興致勃勃地看河里的魚兒,一邊的爸爸不停地催他,“快走吧,前面有兒童樂園呢!”,小男孩不為所動,“金魚在吃東西呢,它們會冒泡泡哦!”過了幾分鐘,爸爸又催他,“快走吧,有什么好看的,抓緊時間回家還要吃中飯呢。”小男孩仍然興奮地指著河面對爸爸說,“你看,這只金魚不一樣,它的尾巴好漂亮!”……大自然中的孩子,尤其是低齡兒童,往往更容易被目之所及的幼小生命體所吸引。小螞蟻、小螞蚱、脫了殼的小蝸牛往往能夠把孩子們的目光牢牢鎖定。一堆散亂的樹葉、一坑了無生機的沙土,甚至一堆成人眼中的垃圾,都可能成為孩子們的樂園,玩上一兩個小時不知疲倦。通過有目的性活動、重復、專注,從而達到滿足感和自我效能。
創造力:具體情境中解決問題
幼兒天生就具有創造的潛力,大自然的鮮活教育是培養孩子創造力最好的課堂。從觀察真實的事物中發現從無到有的生長、形成規律和過程,看到規則如何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中運行,并應用于現實的創造,這是未來世界所必備的關鍵能力。“自然教育”不需要教師創造場景或困境,而是讓孩子們學會自立與生存。野餐時要下雨了,可是我們準備吃午飯了,如何解決午餐問題?露營時,要上廁所,可是公共衛生間離我們太遠了,怎么辦?……這都是他們在生活中真實需要去思考的問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亙古屹立的大自然,保留著那個張開雙臂的姿勢,仿佛隨時等待著人類轉身,投入懷抱,并已經準備好給予我們他所能給予的一切支持。
欣賞力:融入沉浸鑒自然之美
什么是美?我認為煙雨朦朧的江南景色是美;清脆悅耳的山間鳥鳴是美;豁然開朗的心情感受也是美……美是來自于人的感覺,是人對事物具有和諧、力度的一種感覺。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筑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里頭弄臟自己的褲腳。
當孩子們經常到大自然中,為自然之美而驚嘆,在時節的變化懂得享受戶外的好時光,他們便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欣賞世界之美。這種探尋和欣賞周遭世界點滴之美的能力,必將讓他們受益終生。
幼兒生理和心智的成長,是個緩慢的過程,我們不能揠苗助長,而要靜待花開。然而幼兒的觀察力、合作力、專注力、創造力與欣賞力,卻如一顆顆隨時準備萌發的種子,需要在童年里準備好肥沃的心靈土壤加以培育。
參考文獻:
[1]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及其在幼兒園課程中的應用[J].劉占蘭.學前教育,2014(05).
[2]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對學前兒童創造性培養的啟示[D].全紅,張靈聰.漳州師范學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