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倫
摘要:審美判斷是美術核心素養中的重要部分之一,讓學生學會用形式美原理和美術知識,對自然、生活和藝術中的審美對象進行感知、描述、分析、評價和批判。本文通過運用“創設情境,增強審美感受”、“巧妙設疑,激發判斷意識”、“比較鑒賞,培養判斷思維”、“合作探究,提高審美能力”、“展示評價,塑造審美品格”的教學策略,以美術欣賞課程為依托,由淺入深,環環相扣,落實對學生審美判斷素養的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能通過語言、文字和圖像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
關鍵詞:小學美術;審美判斷;欣賞評述
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也為我國各學科素養的提出奠定了基礎。審美判斷作為美術核心素養中的重要部分之一,不僅能促進學生欣賞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以全新的思維模式進行思考,使其在生活和學習中學以致用,能用是審美判斷的眼光去“評價”周圍的美。小學美術新課標中明確提出了以審美教育為理念,繪畫、工藝、欣賞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核心素養下要求教師創新觀念,與時俱進,在欣賞評述領域中運用適合的教學策略來提高小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
一、審美判斷素養與美術欣賞課程
審美判斷指對美術作品和現實中的審美對象進行感知、評價、判斷與表達。其學生能夠感受美和認識美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形成基本的審美能力,從而顯示健康的審美趣味。能用形式美原理和美術知識,對自然、生活和藝術中的審美對象進行感知、描述、分析、評價和批判。學生能通過語言、文字和圖像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用美術的方式美化生活和環境。
欣賞評述是指學生通過對自然美、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等進行觀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的學習領域。也是促進學生審美發展與創造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
二、 分析美術欣賞課程教學現狀,引發對提升審美判段素養的需求
小學美術欣賞課雖然在美術教育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在小學美術課程中所占比重較少。在教學過程中,缺少以學生為本的美術作品賞析,美術欣賞課程形式單一。原因歸納為三點:一是學生對美術欣賞興趣不足,二是部分學校和整體美術教育環境對其關注度不夠,三是家長普遍對創新能力與實踐動手能力過于重視,忽視了欣賞評述能力對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長遠影響。
激發學生對美術作品欣賞的興趣,感知中外優秀美術作品,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及客觀評價美術作品,使學生在審美判斷能力得到提升。
三、有效教學策略的運用促進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
在美術欣賞教學中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不僅可以調動學生感知美的興趣,還能加深對審美對象多層次、多角度的感知體驗,使學生的審美素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1.創設情境,增強審美感受
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積極創設教學時機,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產生好奇心,同時引領學生遵從本心,能用語言將自我的內心感受表達出來。抽象藝術是現代藝術的一種流行的表現形式,畫家通過獨立簡潔的形狀、線條和色彩等美術形式語言來表達審美與情感。抽象的藝術改變了學生以往對美術欣賞作品表現的認識,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審美領域。人教版教材中的四年級上冊第4課《生活中的線條》(圖2.1),引導學生欣賞冷抽象代表畫家蒙德里安的《紅黃藍的構成》,課堂中播放爵士樂和百老匯多媒體視頻,創設與作品相符的聽覺、視覺環境,讓學生感受與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從點、線、面、色彩等方面多角度地欣賞和理解抽象畫,增強審美感受。
2.巧妙設疑,激活判斷思維
欣賞評述是一種質疑、想象以及思考的學習過程,課堂中教師通過巧妙設疑,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思考、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對藝術作品進行欣賞,嘗試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以及創作背景,激活學生的判斷意識。教師以提問代替傳統灌輸式的教學策略,在欣賞評述課中,要強調學生的主題地位,抓住時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創設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學習六年級上冊第15課《中國畫與油畫欣賞》時,觀察達芬奇作品《蒙娜麗莎》,教師通過設置與作品相關的一系列問題,作品帶給你什么樣的感受?哪里會讓你有這樣的感受?讓學生在觀看作品后表述直觀感受,絕大多數學生表示初次看到作品的感受是神秘、憂郁等。大家的感受是否正確呢?聽到教師這樣問,學生積極性高漲,深入對作品進行探究,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分析人物表情、動作,從畫面的構圖、背景、色彩等進行判斷說出蒙娜麗莎瞬間微笑的表情,表現出她微妙的心里活動,給觀眾以豐富的聯想。肖像以柔和的色調、細膩的手法刻畫了少女的臉部、頸部和手部。這種甜美的藝術風格和文藝復興時期對人性的歌頌,以及對女性美的欣賞觀念是完全一致的。通過教師的巧妙設疑,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對作品的分析越來越準確,對作品的分析與更加深刻,以激活學生判斷意識。
3.比較鑒賞,培養判斷思維
在美術教學中,比較鑒賞認為是依據一定的教學標準把存在某種聯系的教學內容進行歸納,通過對作品進行對比分析,找到彼此之間的異同關系,認識其本質及差異,將存在的某種聯系進行歸納總結。在欣賞評述課程教學中,借用比較鑒賞的方法,可以避免在傳統教學中單一化、片段化的問題。引導學生多層次、多形式、多類型的鑒賞作品,在對作品的欣賞評述的過程中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在對比與鑒賞的過程中讓學生鞏固舊知,了解新知。在相互對比中加深對作品的感悟與認知,形成審美判斷的思維。例如,五年級上冊第20課《珍愛國寶——古代陶瓷藝術》和下冊20課《珍愛國寶——古代的青銅藝術》進行比較鑒賞,陶瓷與青銅器都屬于工藝美術領域,通過對材質、造型、紋樣裝飾的對比了解工藝美術不同時期的風格特點。青銅在前,陶瓷在后,陶器在借鑒青銅器的過程中,裝飾紋樣也復制了下來,商代許多陶器的腹部、肩部和圈足都存在青銅器。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工藝美術作品,讓學生養成判斷思維的習慣。
4.合作探究,提高審美能力
合作探究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方式之一,學生在小組或團隊學習中,分工明確。教師為學生創造合作、交流的機會,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夠有效的參與到活動中,完成學習任務。“審美能力是一個人對社會、自然等認識的一種必備能力,是人格修養的重要內容。”在美術欣賞教學中,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將課堂交給學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教師提供的美術作品素材進行探究,在探究過程中獲得對美術作品的更深層次的理解,激發自我審美因素,從而提高審美能力。例如,在《迷人的動畫片》欣賞中,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動畫片的制作流程進行分析排序,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學生們自己將二維、三維動畫的制作流程,腳本編寫、動畫角色設定、場景創設等環節了解的十分清楚,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啟發,分享自己的預習內容,對知識進行輸出和輸入。對缺失的知識進行補給。這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洞察能力,從而提高審美能力。
5.展開評價,塑造審美品格
展示評價是欣賞評述課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因課堂時間有限,很多時候教師往往忽略了此環節。通過展示評價環節,教師可以真實了解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成效,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進,讓后續的教學得到完善。作為美術核心素養的中的一部分,基于主題,美術欣賞評述要從多層次、多角度進行,以實現培養學生審美、判斷能力的教學目標。
結語
在美術欣賞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避免采用講解的方式按部就班地講解作品的特點、內涵、思想、情感,這樣學生只能被動地接收相關知識,學習成效不佳。核心素養下的美術欣賞教學應該是一種寓教于情的、激發人的想象和創造潛能的復雜活動,教育策略的研究也應該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的發展,依據學生的發展規律而不斷前行。
參考文獻:
[1]林秋伶.小學中年級美術欣賞課程提升學生審美判斷素養的研究[J].中國中小學美術,2020,(04).
[2]陸旭東著.美術特色課程審美化建設研究所[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設,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