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蕾
摘要: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這樣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
關鍵詞:留守兒童;暑期生活;學習問題
隨著2020年,一個不一樣的新年開始,教育方式以及學生學習狀態發生著重要變化。留守兒童群體面臨極大風險,留守兒童的生活和學習存在著加大的困難,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都亟需重點關照和特別防護。
豐樂李小學現有5名留守兒童,其中,一名學生父母離異,父親常年在北京打工,孩子跟隨爺爺奶奶生活;一名學生生活在重組家庭,父母在外打工,長期跟隨爺爺奶奶生活;還有一名學生父母在東北打工,長期在家中跟爺爺奶奶生活。
“留守兒童”在情緒、性格上存在心理問題直接影響到其人際關系的發展。根據對“留守兒童”是否愿意和同學一起參加集體活動這一問題的調查結果統計顯示:16.7%的“留守兒童”認為對活動不感興趣,不愿跟同學一起參加,顯得不合群關系十分敏感,不愿與人接觸,喜歡獨來獨往,孤僻自閉;46.6%的表示別人叫我去才去,顯得內向,不積極;也有36.7%的表示非常愿意參加。
“留守兒童”年幼就離開父母,從小缺乏父母直接的關愛與呵護,從精神上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他們變得沉默寡言、內向、不開朗,較為突出的是情緒悲痛、焦慮、厭惡、怨恨、憂郁。根據筆者的調查統計顯示,81.1%的“留守兒童”非常的想念父母,一旦談及其父母,表現的非常焦慮,悲痛不已,泣不成聲。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長期跟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對父母已經失去了以往的那種濃厚的親切感,有的甚至討厭父母、怨恨父母。這些“留守兒童”當中,在提到父母的時候,大多表現得很默然,有的避而不答,有的則是悶不吭聲。再者,在調查中還發現,85%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的性格發生了很大程度的變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憂郁情緒,具體表現在:做事畏縮不前,膽小怕事,行為不積極,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狀態。可見,缺乏父母關愛的“留守兒童”在不同程度上都會產生一定的情緒問題。
正值暑假,這些留守兒童在現在的這種形式下也都不能去往父母身邊,仍留在家中。因生活條件有限,這些孩子不能度過豐富多彩的暑假生活,孩子們的暑期主要生活就是在家中做作業、看電視和玩電腦。
暑假里的留守兒童沒有了學校里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沒有了同學之間嬉戲玩耍;也不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樣,在父母長輩的陪同下去旅游、去學游泳,去參加各種興趣班的培訓,而只能三五成群瞞著大人去干一些“雞鳴狗盜”的事情,比如到鄰家菜園里采西紅柿,到荷塘里去摘蓮蓬,去小溝小河里釣魚摸蝦等等,以此來宣泄多余而旺盛的精力,他們這些舉動往往帶有很大的潛在危險性,每年暑期在廣大農村因溺水致死的兒童不在少數。特別是暑期里的留守兒童的管束更是讓他們的父母和爺爺奶奶頭疼至極,爺爺奶奶雖然看得見卻管不著,父母親能管得著卻看不見。
這幾名留守兒童大多由祖父母隔代撫養,他們文化素質和思想覺悟較低 , 多采用溺愛的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上的滿足,僅停留在關心孩子吃飽穿暖的問題上,對孩子寬容 、放任。通過家訪了解到,這幾名留守兒童當中有有兩個每天幾乎不學習,另外一個不能保證一個小時以上的學習時間; 并且絕大數的留守兒童都不能主動學習,需要督促以后才能開始學習 , 但是在學習過程中又沒有人監督或者輔導,導致學習效果不能保證。訪談中,祖父母也反映孩子在家主要就是玩,平時督促學習效果也不明顯。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因此,學校倡議,如果父母有條件的可以在假期將孩子接到身邊,利用假期時間修復彼此的親情關系,對孩子在假期中學習負責 ; 但是,如果條件不允許將孩子接到身邊,也要加強與監護人和老師的溝通,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態,多關心孩子的成長問題,并通過現代溝通方式如打電話、視頻聊天等方式 , 引導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方式。
學校可也鼓勵老師暑假期間單獨對留守兒童進行生活和學習上的指導,老師們還要善于發掘留守兒童身上的優點,利用父母外出務工對他們產生的積極影響 ,對他們吃苦耐勞 、 自強自立的精神加以表揚,這些學生當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后就會增強對學習的信心 ,有了正確的學習動機后,就能極大地促進學習 。學校在日常活動中,做好各項應對留守兒童問題的工作。首先,學校要明確職責,建立教育管理機制,在學校搭建起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的運行平臺;其次,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要轉變對留守兒童的看法,多與之交流,在教學活動中多滲透親情、情感教育,開展多項活動來彌補親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問題;再者,重視學校德育工作,加強道德的教育,采用感恩行動、榜樣教育進行德育教學;最后,搭建心理健康平臺,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設立心理咨詢室,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只是個人的事,而是要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大事情,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需要有效整合社會各個方面的有利資源,共同致力于解決留守兒童生存與發展問題。全社會要凈化農村文化市場和治安環境,對農村網吧、游戲廳和娛樂場所進行嚴密監督。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越來越突出的社會問題 ,是我們從事教育工作所面臨的一個普遍。它需要教師 、父母、監護人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們要本著對每一個孩子負責的態度,把更多的關愛和呵護給這些心靈最脆弱的孩子們。關注留守兒童,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涉及我國義務教育的問題,而且牽涉到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的構建,國家、社會、個人都必須發揮各方的作用,采用正確的方式關心、關愛留守兒童,努力探索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新的途徑,不要再讓留守兒童問題成為中國人心中的痛。
參考文獻:
[1]楊少金. 如何做好鄉村學校留守兒童教育[N]. 貴州民族報,2021-07-15(B03).
[2]張亞楠.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生活與教育[J].家庭百事通,2021(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