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云云
摘要:陶行知說:"我們講活的教育,就要知道兒童的能力是不相同的,我們要設法去輔助他,使他能力發展。"語文學科作為基礎性學科,作業設置的合理性一直是教育界關注的熱點,如何使每個孩子通過合理的作業設置達到最優的效果,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本文從小學語文的角度分析作業分層設計的意義,以及在教學的具體操作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分層設計;學生發展;實踐
引言:
偉大文化教育工作者陶行知先生曾講過:"栽種學校教育人和種花木一般,首先要了解花木的特征,分清各種狀態給以施肥、灌水和培育課程,這叫‘因材施教"。本文將以陶行知因材施教思想為指引,根據具體的教學實際狀況,對學校語文分層設計的意義與方法進行探究。
一、以生為本,意義深遠
語文課作為學校在義務教育階段最基本的教學,其對中小學生的學習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作為語文學科重要檢測標準的聽說讀寫,長期以來是考察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標準,這一標準在不同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完成層次卻不一樣。有的孩子天賦高,悟性好,這個標準很容易達成,而有些稍微遲鈍的孩子就勉為其難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因為小班人數的相對較多的現象,加上學生入學基礎的參差不齊,教師往往很難實現因材施教,特別是在作業布置方面更為統一標準。這讓有的孩子"吃不飽",有的孩子"吃不了",進而影響語文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興趣的養成,更會影響孩子將來的發展。有些地方甚至由于作業問題,引發家長與學校、與教師的矛盾。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教師沒有因材施教,沒有把孩子當成有個性差異的獨立個體,而是作為流水線上的產品。陶行知說:"有的兒童天資很高,他的需要力就大些;有的兒童天資鈍,他的需要力就小些。"教育兒童,要按照兒童的心理進行,要順應其能力去做。"
二、細心觀察,分析特點
陶行知曾說:我們如果承認教育是活的,那么我們教育孩子,就必須根據孩子的所需要的力量而轉移。身為老師,要仔細觀察每位學生的學習特點,了解他們基礎情況,分析他們學習方法與習慣等,做到心中有數,做到以上的前提,才能為接下來的分層提供現實依據。在筆者的班級有這樣幾類學生:A類學生。這一類學生的學習態度比較端正,基礎好,反應快,學習熱情高,他們對知識的需求也比較大,能自己主動的學習。他們在班級所占比例大約為20%。B類學生。這類學生學習基礎較好,學習態度較端正,但努力程度不夠,需要教師給出具體的要求。他們在班級所占比例為40%左右。C類學生。這類學生基礎一般,學習態度不端正,需要教師不斷督促。在班級所占比例為30%。D類學生。這一類學生的學習基本很淡薄,而且教學心態也極不端正,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在班級所占比例為10%。這四類學生在同一個班級,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讓每一類學生都有所收獲。試想,如果這些學生在相同的時間內做同一張試題,結果必定是:A類學生完成較快,且時間綽綽有余。B類學生能在規定時間類完成,但有少量錯誤。C類學生能完成,但錯誤較多。D類學生必定是完成不了,白白浪費了時間。作為教師,切記在班級里為了教學的方便而實行"一刀切"。教師要承認差異,尊重差異,這也是作業分層設計的現實意義。
三、巧設內容,合理分層
小學語文課的作文教學內容很豐富,表現多樣化,但千變萬化無離其宗,它始終都是包繞著聽、說、讀、寫等各主要領域方面進行的。語文作業的教學設計是小學語文教育的一個教學手段,一個過程,它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實踐性。新標明確規定:"語文課是實用性很強的教學,應該注重訓練學生的言語實踐能力,但訓練這些能力的主要渠道也應該是根據語文實際,而不能刻意追求語文基礎知識的體系和完整性。"在筆者班級語文作業主要分為以下幾類:1.基礎性作業(包括字詞的書寫)。2.提高性作業。3.探究性作業。4.閱讀作業(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相應的閱讀內容)。在筆者班級,根據學生的分類完成相應的作業類型。例如:對于A類學生。他所要完成的作業主要是探究性和閱讀作業。語文探究性寫作要從課文的文體入手,聯系課文的寫作內容和作者的生平,并分享本文的主旨,人物形象,環境描寫,藝術特點等,重點有探問題、探主旨、探人物形象、探情境、探語言等,以使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方式和形成小組探究性的習慣。針對這一層次的學生,他的閱讀的作業主要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目,教師根據書本的內容和難度來確定完成的期限。B、C兩類學生在學習能力上差別不大,因此他們的作業設計可歸為一種類型,主要在完成基礎性作業的前提下,進行提高性作業的設置。如讀書筆記、觀察日記和閱讀感悟等。D類型學生由于其特殊性,他們的作業主要以完成基訓作業為主,并輔助相應簡單的閱讀任務。各個指頭的長短,他們都面臨著階層差異,只有開放教學作業不做的一刀切,才能讓各種學生盡其所"知"做好教學作業,"各盡可能"地做好教學作業,也才能確保呈現在老師面前的教學作業內容更加豐富,多樣。
四、適時調整,積極鼓勵
隨著中小學生讀書能力的逐漸增強,教師對于每個中小學生的分組分層方式也并沒有一成固定的,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有的中小學生一開始語文成績并不怎么樣,但是在持續的練習中逐漸發現了正確練習的方法,成績也逐步提高了,而有的中小學生一開始語文底子也很好,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成績也逐漸下降,所以身為教師,要及時注意中小學生的讀書變化狀況,對每個中小學生的分類方式做出適當調整,對讀書先進的中小學生給予提升,對讀書滯后的中小學生給予降級,以便教師為每個中小學生布置最適宜的作業.
綜上所述,作業分類教學設計就是為了激勵所有學習者群體都有個人的學習能力蓬勃發展空間。在比較科學合理的因材施教戰略影響下,學生個人掌握能力水平的發展差異性可能會更大,因此在比較合理有效的教學要求下,學習能力低者就可以進一步發展出個人潛質,而學習能力高者會進一步發展得更快。老師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習者,應設計不同的作業類型并加以有意識地訓練。重視學生的差異和自由選擇能力,是最成功的教育,也是教書育人的永恒。
參考文獻:
[1]周洪宇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選 福建教育出版社[M] 2013 第29-31頁
[2]朱熹.論語集注[M].濟南:齊魯書社, 1992.
[3] 陶行知.創造的兒童教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981.
網絡文章類:
[4]劉全禮.“因材施教”教育學[M].天津:新蕾出版社, 2008.
[5]李玉龍.“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
[6]王雷, 張淑蘋.“因材施教”的教育藝術[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