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瓊
摘要:課改的不斷深入為當前各個學科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要求不僅僅是體現在教學質量上,同樣也體現在課堂紀律的遵守上。在當前的小學低年級的體育課堂中,無紀律無組織的現象常有發生,缺乏規矩的課堂就無法保證高質量的教學。因此,本文主要以小學一年級體育教學為研究對象,就如何優化課堂紀律進行探究,為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體育;課堂紀律;優化教學
對于體育教學來說,進一步優化體育課堂紀律對于高效的體育教學活動有著重要的作用。經調查研究以及教學感悟來講,在低年級的體育教學,尤其是一年級的體育教學活動中,課堂紀律保持的并不是很理想,綜合考慮有很多方面的原因[1]。首先就是學生自身的原因,一年級的學生年紀比較小,在體育活動中還沒有完全擺脫幼兒園活動的心理。角色轉換還沒有適應好,認為體育課就是玩耍的時間,并沒有非常端正地去看待體育課。其次就是教師自身的原因,教師是整個教學的引導者,教師備課是否細心,教學模式是否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組織教學能力是否合格等,這些能力對于高效高質量的體育課程的開展有著最直接的影響。若教師對一年級的學生放松了警惕,則長久以往,學生自己的內心深處就會認為體育課的時間就是來玩耍的。因此,強化一年級體育教學的課堂紀律則顯得尤為重要。
一、重視體育常規訓練
體育課程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體育技能知識,同樣重要的是,通過優化教學來促使學生形成一種終身體育鍛煉的精神。不論是對于哪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教師都應該讓學生意識到在體育活動中常規的體育訓練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所謂的常規訓練,即掌握準確的集合時間,規范化的列隊等等。教師對這些簡單的常規操作要重視起來,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學生才能夠一步一步養成良好的訓練習慣。同樣重要的還有對教師布置的一些運動任務要做到落實。常規化的步驟看起來容易,但是對于剛剛轉變角色的一年級學生來所,操作起來確實需要好好地進行規劃。比如在站隊練習中,教師要摒棄傳統以往的訓練模式,在實踐中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任務的完成中,只有這樣,課程的開展才能更加規范化。比如可以用標記法做站隊練習。為了讓學生記好自己的位置,教師可以用點名的方式來標記某某學生站在第幾排第幾列。等到下次站隊的時候,學生可以通過點名的方式來確定自己的位置。
二、公正公平地處理違紀行為
違反課堂紀律這種行為是需要約束的,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講,獎懲機制能夠讓學生意識到行為的對與錯,在幼小的心靈里為學生種下正確的是非分辨能力。因此對于搗亂課堂紀律的學生,教師應該做到公平公正,對不同的情況做出最正確的研判[2]。
比如,當在正常的體育活動中,若發現有些學生用消極的態度應對教學時,對于該種類的學生,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進行私下處理,要做的就是改變其對體育的看法。同樣也可以用“強調任務”的方式讓學生做到注意,以達到警醒教育的目的。當發現學生的行為嚴重違反了課堂紀律時,懲罰措施要根據實際的情況來制定,提醒或者及時制止,做到不偏不倚,盡可能地用教育的措施讓學生心服口服。公正化處理違紀行為的方式要在不影響正常教學活動的基礎上去完成。違紀要懲罰,任務完成的好就要獎勵,獎勵公平公正的獎懲措施是對學生行為負責任的表現。當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面對體育運動時,教師可以對其進行表揚。6、7歲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大人的鼓勵,尤其是教師的鼓勵和表揚,這能夠激勵學生做的更好。獎懲機制運用的目標就是讓學生有一個鮮明的德育觀,只有這樣才能夠讓體育活動更加規范。
三、提高教師教學素養
教師的行為和習慣直接影響著學生,課堂紀律的好壞也能夠從教師的素養中反映出來。因此加強教師的教學素養,對于學生也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
教師處理方式的嚴肅或者寬泛,是影響課堂紀律組織嚴與松的直接因素。在面對幼小學生的時候,一名合格的體育教師要擁有較高的素質。為了進一步加強教師的教學和組織能力,教師自身應該充分利用一些業余的時間,去學習和研習關于組織教學能力培養的課程,有條件的學校,應該盡可能地組織教師多多參加一些講座培訓等活動。只有通過源源不斷的學習各項技能,教師的教學能力、組織能力、思維方式等都會有著不同程度的提升。只有這樣,在面對各種各樣搗亂違紀行為發生時,教師處理起來才會更加得心應手。只有教師的綜合素養提升了,才能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明白對與錯,是與非,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
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這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維護課堂紀律過程中,教師要對其有耐心,有信心。對于不同的行為要盡可能地做到公平公正地獎懲,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形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讓體育教學活動更加的規范化,教學更加高效化。
參考文獻:
[1]陳怡;.淺談一年級學生體育課行為習慣的養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79.
[2]劉瓊.小學低年級學生體育課堂問題行為的觀察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9: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