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藝是一種神秘而久遠的藝術形式。在小學階段,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陶藝社團的創建,能夠讓學生回歸自然,在用自然素材創造工藝品的過程中,了解美術與生活的關聯。對此,在美意田園背景下,教師應當做好準備,優化細節,促進陶藝社團的成立,從而強化學生的美術素養。
【關鍵詞】美意田園;陶藝社團;小學美術
作者簡介:彭璇(1995—),女,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戴埠中心小學。
美術學科是一門與現實生活聯系十分緊密的學科,生活中處處有用于美術創造的素材,而田園教育理念,就是期望美術課堂回歸現實生活,回歸大自然,從而讓學生利用身邊的物品完成藝術創作的理念。泥土不僅遍布在學生的生活中,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能夠滿足學生自主創造的需求[1]。所以,在美意田園背景下開展美術教育活動時,教師不妨讓學生創建陶藝社團,訓練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促使學生在掌握陶藝基本制作方法之余,釋放自身的創新才能,逐步透過陶藝發現美術的魅力,增強學習美術的動力。
一、做好準備,科學創建社團
充足的準備能夠為社團活動的實施打下良好基礎。在美術教學中開展陶藝社團活動時,教師應當基于美術學科的教育特色,確定社團活動的目標,明確社團的宗旨,并借助教學的機會為學生滲透制作陶藝的方法,細化社團的各項要求,從而讓學生更加安心、更加舒心地參與陶藝社團活動。
(一)確立目標,明確社團宗旨
社團的宗旨、社團的目標是社團成立的意義。在組織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前,教師與學生一起明確社團的宗旨,確定社團的目標,能夠讓整個社團活動的方向更加清晰,體現社團的價值[2]。對此,在創建陶藝社團時,為了更好地發揮陶藝社團的價值,促使學生在陶藝社團中獲得相應的成長,教師應當主動地圍繞學生的發展需求,確立陶藝社團的目標。在開展社團活動后,教師也要以社團目標作為檢驗的標準,輔助學生改良后續的社團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陶藝社團的趣味性,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目標,明確陶藝社團的宗旨,為整個陶藝社團的活動指明方向。
1.初步了解陶藝制作的基本方法、裝飾方法;認識陶藝工具,知道每種陶藝工具的使用方法。
2.能夠基于合作的方式,提高制作陶藝的質量,強化團隊協作意識。
3.能夠促進手、眼、腦的協調互動,完成陶藝制品的制作。
4.能夠在制作陶藝制品時運用創造思維,發展創新能力。
隨后,教師與學生一起,依據上述目標開展陶藝社團活動,促使學生在參與社團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相應的成長,真正地提高動手操作等能力。
顯然,在創建陶藝社團時,教師基于陶藝社團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發展需求,與學生一起設定社團的宗旨和目標,能夠為學生參與社團活動指明方向,促使學生更有目的地完成社團活動。
(二)學習知識,積累制作方法
要想讓學生更加享受社團活動,使學生在社團活動中更好地運用創新思維,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為學生傳授陶藝制作基礎知識,幫助學生積累基本的制作方法,否則學生在社團活動中會表現得手足無措[3]。所以,在引導學生參與陶藝社團活動前,教師應當先在美術學科教學中為學生傳授制作陶藝的過程、工具的性能等知識,增強學生對泥塑工藝的認識,以便學生在陶藝社團中表現得更加自如。
比如,“小泥人”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和認識人物的基本形態結構,學習壓、搓等基本陶藝技法,并掌握泥人捏制的方法。對此,教師可借助本節課的教學機會,為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在課堂上,教師先使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多個泥人制品,組織學生仔細觀察,讓學生對小泥人的制作方法產生興趣。隨后,教師引導學生拿一塊泥巴放在手上隨意搓捏,使學生基于親身體驗的方式,感知泥巴的質感。緊接著,教師再為學生示范捏制泥人外形的過程,讓學生對捏制泥人的方法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之后,教師鼓勵學生揉搓泥巴,引導學生比照教師的操作過程,將泥巴揉搓成泥人的形狀。在學生操作完畢后,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操作過程,從而加深學生對陶藝制作方法的印象。
教師利用美術課程的教學機會,為學生傳授制作陶藝的方法,能夠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使學生在自主參與陶藝社團活動時,可以游刃有余、輕松、自然地完成陶藝社團的活動。
二、優化細節,推動社團活動實施
細節決定成敗。在正式組織學生參與陶藝社團的活動時,教師發現,活動經常存在細節處理不到位的情況,致使效果大打折扣[4]。對此,為了全面提升陶藝社團活動的質量,教師應當對活動的細節進行優化和調整,改良活動的具體實施形式,讓學生真正在活動中釋放自己的全部熱情,展現自己的風采。
(一)創建小組,加快學習進度
引導學生對陶藝制品進行賞析,是陶藝社團的主要活動之一,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素養,讓學生能夠自主發現陶藝制品的美。但是,學生的各項能力正處于發展、變化的階段,倘若教師直接讓學生個人參與陶藝活動,勢必會延緩學生賞析陶藝制品的進度。對此,教師不妨為學生搭建合作互動的小組,促使學生在相互輔助中共同開展賞析活動。在為學生分組時,教師要意識到,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為了真正地發揮合作活動的價值,加快學生賞析陶藝制品的進度,教師有必要先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再采取恰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分組,從而保持組內學生間的互補性。
以“土與火的藝術(二)”這節課為例,教師可以為學生搭建合作互動的平臺,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發展學生的審美鑒賞素養,為學生后續參與陶藝社團的鑒賞活動奠定基礎。在活動中,教師先參照以往的活動經驗,對學生的審美素養、交流能力進行分析,以便基于恰當標準,合理地分配各個小組的成員,保持組內學生間的互補性。在分好組后,教師開展“賞析中國陶瓷藝術作品”的活動,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中國陶瓷藝術作品進行賞析。在賞析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可以在組內發揮自身的優勢,推動賞析活動順利進行。如有的學生負責搜集相關資料,有的學生負責對陶瓷的造型進行分析,有的學生負責對陶瓷的色彩進行賞析。這樣,在相互交流中,學生可以基于集體的力量,全面賞析中國陶瓷藝術作品。
教師先對學生的審美素養進行分析,再遵循恰當的原則,合理地分配合作小組的成員,能夠保持組內成員間的互補性,讓學生各司其職,共同完成陶藝制品的賞析,形成合作的意識。
(二)尊重個性,展示學生風采
與一般的課堂學習活動相比,社團活動具有較強的自由性,教師能夠更好地參照學生的意愿,組織學生參與相應的學習活動,從而最大化地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5]。每一個學生都是一株獨自盛放的花朵,受到學習經歷、學習背景的影響,不同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為了讓學生的個性在陶藝社團的活動中綻放,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喜好,為學生創建自由創作的平臺,促使學生在陶藝實踐活動中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根據自己的創新設想完成陶藝制品的制作。
比如,在“罐和壺(二)”這一課中,為了讓學生在陶藝社團中更好地張揚自己的個性,教師便可以為學生提供自由創作的機會,助推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基于前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運用泥條盤筑、泥片成型等陶藝造型方法,進行罐和壺的簡單制作。對此,在本節課中,教師先為學生展示多種多樣的罐和壺,讓學生了解不同罐和壺的造型與裝飾,體會這些罐和壺的美。隨后,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這些罐和壺有著獨特的造型、精美的裝飾,老師相信你們也可以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根據自己的喜好,制作獨具特色的罐或壺,對不對?”教師促使學生圍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思維,進行罐和壺的創意制作。當學生完成制作后,教師再請學生講述自己的靈感來源和制作過程,以便學生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積累更多制作罐和壺的靈感,更好地釋放自己的個性。
顯然,教師為學生設計自由的創作活動,不僅能有效釋放學生的創造才能,而且能夠讓學生的個性思維獲得發展,促使學生在陶藝社團中實現進一步的成長。
三、搭建平臺,做好成果呈現
美術活動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因此,在完成美術課程的學習活動后,學生往往能取得一定的實踐成果,這一成果不僅代表了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實效,也代表了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創新素養、合作能力的發展水平。對此,教師引導學生展示成品,指導學生進行反思,能夠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并做出精準改進。
(一)展示成果,收獲多元評價
在傳統美術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采取的評價方式相對單一,往往是基于自身的專業素養,對學生的美術作品進行點評,致使學生難以收獲多元化的意見。而社團活動著重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對此,組織學生完成陶藝社團實踐活動后,教師不妨為學生搭建展示成果的平臺,并鼓勵學生之間展開互評,以便學生可以收獲多元化的評價。同時,教師也要指導學生進行反思,強化學生的反思意識,促進學生反思習慣的養成。
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了搓泥條、手捏法等陶藝制法后,教師為學生設定“自主進行動物的捏制”的任務,引導學生自主進行陶藝品的制作。在學生制作完畢后,教師搭建平臺,鼓勵學生依次展示自己制作的陶藝品,并簡要地介紹自己的制作過程。在每個學生都介紹完畢后,教師指導學生展開互評,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作品進行點評,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隨后,教師再讓學生反觀自己的作品。在學生完成互相欣賞、自主評析等活動后,教師組織學生評選出優秀的作品,并在校園內進行展覽,從而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使學生在未來更加積極地參與陶藝社團的活動。
展示平臺的搭建,讓評價的形式變得更加靈活。開展陶藝社團實踐活動后,教師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并組織學生展開互評、自評等,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評價,從而基于全方位的點評,進行精準改進,彌補自身的不足,提高制作陶藝制品的能力。
(二)巧借網絡,開放呈現平臺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網絡資源進入課堂,豐富了教師的教育手段。相較于課堂的封閉空間,網絡空間更加開放,能夠讓學生的學習形式、作品展示形式變得更加靈活。所以,在引導學生完成陶藝品的制作后,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平臺,鼓勵學生拍下自己制作的陶藝制品,并將其上傳到網絡上,從而讓學生的作品獲得更多的點評,收獲更多的贊賞,促使學生肯定自己的能力,強化制作陶藝制品的信心。同時,學生也能夠聽到更多的點評意見,在參照多元意見的過程中汲取更多專業陶藝知識。
比如,當學生在陶藝社團制作了卡通人物后,教師便可以發揮網絡優勢,為學生提供展覽空間。在活動中,教師先基于專業素養,對學生制作的卡通人物進行點評,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并結合教師的意見,對自己制作的卡通人物進行修改。修改完畢后,教師指導學生拍下制作的卡通人物,并將拍好的照片上傳到網絡共享空間中。此外,為了加深訪客對卡通人物作品的了解,學生也可以在空間中添加卡通人物的簡介和制作方法,以便訪客可以更加清楚作品的制作過程及作品的原型。一段時間后,學生對網絡上的留言進行整理,從中篩選出有價值的評語,從而基于這些意見,補充陶藝基本制作方法等知識,逐步健全陶藝知識體系。
教師積極發揮現代科技的價值,利用現代科技拓寬學生的評價空間,能夠真正地將社會資源引入陶藝社團,讓陶藝社團活動的評價方式變得更加豐富,從而促進學生的良性發展。
總而言之,美術社團是發展學生個性、開發學生潛力的重要場所。在現階段組織學生學習美術知識時,教師應當意識到田園素材對美術教學的重要性,主動利用自然材料,為學生創建陶藝社團,讓學生發揮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不斷發展審美素養,從而在制作陶藝制品的過程中發現美術的魅力,真正愛上美術。
【參考文獻】
[1]肖咪.淺談小學陶藝教學中的傳承與發展[J].藝術科技,2019,32(04):252.
[2]徐鳳蘭.當前小學陶藝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教育界,2020(02):82-83.
[3]金天天.深度教學視域下小學陶藝社團主題單元式教學活動構建[J].美術教育研究,2020(22):174-175.
[4]徐新浩.基于深度教學的小學陶藝課程實踐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21(02):174-175.
[5]魚軍平.如何在學校陶藝社團活動中融合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