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
摘要:隨著知識型經濟時代的到來,大數據和信息化不斷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新的時代對教育和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高中時期是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加強對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培養信息素養,更好地學會使用信息技術。本文主要立足于“有效性教學”的概念,闡明了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并進一步提出提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期望能夠對廣大教師的實際教學工作起到指導和借鑒的作用。
關鍵詞:高中教學;信息技術;有效性;教學策略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時代,隨著知識大爆炸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人才競爭越發激烈,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掌握信息技術是順應時代要求的必然結果。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必須重視基礎教育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而高中時期正是基礎教育的重要時期,是學生人格發展的黃金時期,同樣是學生知識技能快速積累的時期,因此,教師必須順應時代的召喚,明確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和信息素養培養的重要性。然而盡管我國自2020年起就在各地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課程,推廣教育現代化,但是由于升學壓力、部分老師和領導的不重視,以及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認識不足等問題,我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教學教材和設備的落后,課堂的形式化和低效化都是造成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的關鍵因素,那么,如何提升信息技術教學質量,如何切實保證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提升呢?這正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一、有效教學概念及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特征
在探討提升高中階段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的策略之前,教師首先需要理清概念,即“什么才是有效教學”,以及“現今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都有哪些特征”,只有把握住基礎概念,才能夠在之后的教學工作中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改革和教學模式轉變。
有效性教學這一概念來自英國學者基里亞科的《學校有效教學》,所謂的有效教學,主要是指在符合時代要求并能體現學生的個人價值的基礎教學效率水平之上構建的一種教學行為,該教學形式不是以某段時間內完成了多少任務量或者取得多少分數,而是以學生在該時間段內學到多少知識,獲取多少內容來衡量效果的,簡單說,“有效教學”指教師通過教學之后,可以真正促進學生進步。因而,學生愿意學、主動學、學好,是有效教學的重要體現。想要保證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務必把握“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鼓勵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索能力。了解了有效教學,教師還要掌握我國當下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特征。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十分鮮明,主要表現在課程的范圍和知識點廣泛,內容豐富,這無疑為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挑戰,除此之外,信息技術課程中的理論知識相對也比較多,由于理論多于實際操作,且知識之間的聯系又比較松,諸如TCP/IP協議等知識點會讓學生學習起來有困難。
正是由于以上諸多因素,當前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仍然存在著許多需要優化的地方,例如,盡管自從課程改革以來,各學校和老師已經開始重視信息技術教學,但是學生對信息技術的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并且,信息技術的操作性和實踐性等特征比較顯著,這也為教學造成了難度,因此,在實際的教學環節中,教師必須把握基礎概念,采用諸如任務驅動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式,全面地增加課堂有效性,提升教學效率,并最終保證學生的信息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二、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提升的策略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必須按照相應的教學原則進行,這樣才能保證課堂更好地展現,因此,教師在教學進行時,首先要將課程標準和信息素養理念等作為教學的指導思想,用思想指導自己接下來的工作,確保教學不偏離初衷,能對學生的全面培養起到積極作用。其次,教師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只有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將信息課堂教學的一切工作圍繞學生展開,才能切實地從學生出發,掌握學生的喜怒哀樂,引領學生去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這也是課堂效率得以保證的關鍵。同時,教師還要在堅持以教材為依據的原則之上,有意識地進行資源補充,這是因為信息技術的教學離不開基礎教材,但由于其實踐性和操作性,豐富的實操案例是必不可少的。基于這幾點,本文提出以下幾條提升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性的策略。
(一)牢牢把握課前準備,做好資源拓展
信息技術的教學離不開教材,因此,各個學校和老師在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時都會以教材為基礎進行課前準備,但是,由于我國基礎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學發展的不均衡和滯后等現狀,信息技術教材往往會存在教材過時、版落本后等問題,為了更好地保證課堂效果,教師在課前準備環節中要適當地進行資源拓展,同時,每個學校、每個班級乃至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教師在課前準備時,要盡可能因材施教,結合實際情況,立足學生興趣進行資源收集和課堂展開,爭取做到“個性化”,因地制宜、特色發展。
例如,在進行課前準備時,教師需要首先認真研讀教材,了解教材的重難點,并據此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其次,教師深入鉆研課程標準,把握《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對每一部分教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最后,教師還要分析學情,每個班級中的學生信息技術水平不同,教師可以通過訪談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也可以通過閱讀學籍卡或統計學生成績了解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在此基礎上制定教學目標,并結合教材、課標以及網絡資源進行課前準備,做好資源拓展。
(二)豐富課堂教學方式,提升學生自信
教師在豐富課堂教學時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方式,比如任務驅動教學法和合作學習法。在從前的課堂學習中,講授法占比很大,這種教學方式仍然可以保留,作為理論知識學習時的主要教學手段,并可以和提問法相結合,增加課堂的互動頻率,保證學生的參與度。而任務驅動法主要是讓學生進行信息技術(計算機軟件)的自主探索,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相關任務,學生自主來完成,合作學習則強調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有助于學生合作意識的增強。通常情況下,課堂教學方式的豐富還離不開教師的分層教學以及教學激勵。一個有效高質量的課堂,離不開以上多種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的共同作用的。
例如,教師在上課前根據了解的學生基礎水平,按照異質分組或同質分組的方式將班級的學生進行分組,在異質分組時要保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確保每組有3-4人,有高中下三個水平的學生,在同質分組時要保證將學生分為兩個層次,再對每個層次選取2-3名學生成組,教師通過分組,為每個小組的學生分配相應的任務,采用任務驅動和教學激勵的方式,鼓勵學生去完成任務,促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提升了信息技術水平,并通過激勵和互動提升了自信心,最終不僅保證了課堂質量,還促進了學生的成長。
三、總結語
教師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掌握學生的心理特征,把握學生的學習需求,并以此為基來進行課堂準備和課堂展開,只有老師真正做到把學生當做課堂的主體,才能促進學生主動參與信息技術課堂,最終才能保證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本文針對現今高中信息技術課堂存在的問題、教學的原則和特征、教學的策略展開了論述,除了老師的課前準備,師生的課堂互動,課后輔導交流同樣也非常重要,在信息技術日漸發達的今天,教師要善于利用QQ、微信等社交軟件和博客、電子郵件等信息技術加強和學生的聯系,這也是信息技術有效教學的一種拓展。
參考文獻
[1]劉濟娥. 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 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文摘版)教育:00035-00035.
[2]雷曉東. 提高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 讀寫算:教師版, 2013(25):26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