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滕滕
摘 要:目前,數學活動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生成學科能力,建構數學概念,并自主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現實問題,顯著突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精心設計數學活動,根據學情特點組織多元化的數學活動,優選活動設計策略,為促使學生實現有意義學習做準備。本文也將著重分析數學活動的有效設計策略,希望可讓一線教師受到啟發。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活動;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06-0175-03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es of Effective Mathematics Activity Design in Primary Schools
ZHAO Tengteng? (Lizhi School, Liuhe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mathematics activities should be student-centered. Teachers should guide students to generate academic abilities in mathematics activities, construct mathematical concepts, and autonomously apply mathematical knowledge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highlighting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For this reaso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 should carefully design mathematics activities, organize diversified mathematics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learning, and select activity design strategies to prepare students for meaningful learning. This article will also focus on analyzing effective design strategies for mathematics activities,hope that first-line teachers can be inspired.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Effective activities; Design strategies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數學教育受到了廣泛關注,而常規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存在的互動單一、脫離現實、不夠開放等問題在培養學生數學學科素養方面的消極作用也日益突出,教師需要重新調整設計數學活動的方式和方法,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以便更有效地促使學生實現長遠發展。為此,小學數學教師便可通過如下幾種方式設計有效的數學活動,營造良好的數學教學環境:
1.了解學情起點,設計活動目標
一輪有效的數學活動不在于學生是否能學到多少數學概念,而在于學生是否學得精、學得深,關鍵在于學生是否能真正內化數學知識,確保學生能夠順利生成數學概念。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數學活動時便要準確分析學情起點、設計精準目標,根據目標適當調整數學資源、拓展數學內容,以便順利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能力。那么,如何才能確保數學活動的目標是符合學情起點的呢?維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可解答這一問題,即只要活動目標的難度處于學生的“潛在認知空間”即可,高于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且學生通過有效探究可順利達到目標要求。
比如在“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一課教學中,為了設計出有效的數學活動,筆者設計了一份能夠檢測本班學生數學運算能力的檢測題,并與幾個數學認知能力不同的學生在課前深入討論,發現本班學生在學習運算知識時具有如下特點:耐性不足,積極性不高,且學生不夠細心認真,有可能會忽視進位、退位規律,且計算錯誤率偏高,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不高。但是,大多數學生都認為數與數的運算知識理解難度并不高,只是在應用題的應用算理知識上容易陷入誤區。根據學情分析,筆者就設計了如下活動目標:
以豎式筆算的方式探究“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運算規律,能夠清晰、完整地列出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過程;能夠再一次在運算練習中理解除法概念,總結除法算理的內涵,自主應用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解決相關問題;能夠自主總結運算錯誤,反思錯誤成因,歸納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運算方法。
上述幾個活動目標用詞準確、清晰,對學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有利于促使學生主動探究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方法與運算規律,而當學生能順利內化本課新知,則可有序地培養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將真正促使學生實現有效學習,使其生成數學智慧。另外,為了能夠設計出精確的活動目標,筆者也會根據實際情況使用導學案,以導學案預設學習目標,呈現預習作業,并且會讓學生在導學案中寫下預習難點,及時總結預習反饋,由此確定數學活動的重難點內容,調整數學學習目標,以目標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
在具體、準確的活動目標引領下,本班學生基本上都能在數學課上實現有意義的學習,而且上述活動目標還要求學生歸納錯題資源、反思錯題成因,由于培養學生的學習反思意識,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力。在上述幾個學習目標的引領下,筆者則順利組織了數學閱讀、問題解決活動,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基于學生需要,調整活動形式
常規的小學數學教學以“課堂講授”這一活動形式為主,學生也確實能在有意義的聽講活動中積累數學知識,而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多種活動形式有利于促使學生主動學數學,如數學實驗、綜合實踐、統計測量、游戲創新等,均可從不同維度去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能力。對此,教師則應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選擇易于被學生接受、備受學生喜愛的活動形式去培養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學數學、培養學生的學習期待心理,為促使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做準備。
比如在“升和毫升”一課教學中,小學生就要學習容積概念及其相關單位,自主探究升和毫升之間的轉換進率,學會估測物體的容量大小。在本節課上,根據本課知識的特殊性,以及小學生以直接經驗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學習特征,筆者采用了“數學實驗”這一具有實踐性特征的活動形式組織了本課活動。為此,筆者準備了有刻度的量杯、礦泉水,便于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數學實驗活動。接著,筆者鼓勵本班學生參與實驗探究活動,即往量杯中倒入一定容量的水,記錄水的分量,進而通過改變容量單位去描述同一個容器的容積,學習“升”和“毫升”這兩個基本單位,并由此推測升和毫升之間的換算規律。
由于數學實驗的直觀性,本班學生能隨著實驗活動思考升和毫升的具體意義,無須多解釋,學生就能理解容積概念,會用并不規范但是比較具體的語言解釋容積的概念,而且令人驚喜的是學生通過使用不同的容器測量水的含量,有效總結出了升和毫升的換算規律,實現了有效推理,順利生成了數學新知,因此感到歡喜、自豪。這既可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也能優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再如,在引導學生學習長度單位及其單位換算知識時,筆者也會準備長度測量工具,以數學操作活動的形式促使學生觀察長度單位,在測量活動中感受統一長度測量工具的必要性,猜想長度單位的換算進率,實現自主生成。這樣一來,就可進一步優化小學生的長度意識,便于學生自主建構概念意義,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3.根據實際情況,優化活動環境
活動環境對小學生起著一定的啟發作用,良好的活動環境既可開發學生智力,也可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驅動學生主動解釋數學概念、解決數學問題。因此,在設計有效的數學活動時,教師還應根據活動目標與學情分析結論去創設活動環境、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為促使學生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好充足準備。
比如在“折線統計圖”一課教學中,由于本課知識的整體難度水平并不高,且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統計知識,具有自主探究折線統計圖的結構、作用與制作方法等關鍵信息的能力,所以筆者通過如下方式營造了活動環境:以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一則關于蒜苗生長的科學紀實視頻,展現一株蒜苗的成長過程,由此搜集數據,即每一天蒜苗的高度,按照日期制作表格,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數據的變化特點。憑借自己的直接觀察經驗,本班學生能發現一個規律:隨著日期變化,蒜苗的高度越來越高。據此,筆者引入了本課知識,簡單介紹了折線統計圖的概念及其圖像特征,讓學生初步認識折線統計圖,進而便鼓勵學生根據蒜苗的生長高度變化制作折線統計圖,根據圖像去闡述蒜苗的成長高度變化規律。
這樣一來,學生就能深入體會到統計圖與生活之間的緊密關聯,而且也能深刻感知折線統計圖的圖像特征與統計特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與統計意識。值得一提的是,在組織數學活動時,教師要主動營造真實的生活環境,因為促使數學教育回歸生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提高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發展學生的學科能力。除此之外,如果教師可以在組織數學活動時營造趣味環境,以游戲開展數學活動,那么同樣也能促使學生主動探究數學知識,使其在“玩中學”活動中內化數學知識。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小數加減法與混合運算活動時,教師則可組織購物類游戲活動,改變教室內的物品擺設,學生在表演環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購物消費活動中掌握小數運算知識,鍛煉學生的口算心算能力,為提高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做準備。
在現代終身教育理念下,數學教育不僅應該發生在課堂上,更應該伴隨著學生的成長發生,而除了要引導小學生自主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教師還可與其他學科教師實現跨學科合作來創新數學活動的組織形式、優化教學環境,使得學生能夠融會貫通地應用數學知識。實際上,數學知識的應用方式很多,比如在科學教育中小學生便經常需要使用代數知識去記錄實驗數據、分析實驗規律,且經常需要制作統計圖表。對此,小學數學教師便可與科學教師實現學科合作,挖掘數學知識、科學知識的共通點,以便有序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優化數學教育環境。
4.實現先學后教,滲透活動評價
先學后教理念實則指出了師生互動形式與順序,即先讓學生自主學習,再引入教師指導活動,體現的是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新思想。前文已經闡述,有效的數學活動是以學生的主體行為為中心的,所以教師應采用先學后教的策略去開展數學活動,支持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學表達與分享活動,有機滲透即時評價,隨著數學活動的有序發生去評價學生的學科能力、認知變化與態度意志等多方面的變化,以評價反過來推動數學活動的發生,從而真正促使學生積累有效學習經驗。
比如在“分數四則混合運算”一課教學中,筆者所設計的數學活動形式便是小組探究。小學生以五六人為一組,自主復習小數、整數混合運算知識,總結分數運算方法,由此猜測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具體規律,能夠使用分數四則混合運算規律簡便算法來降低運算量。在小組探究活動過程中,筆者會全程旁觀,雖然會在小組舉手示意時進行教學干預,但是并不會影響學生的數學探究思維,以科學的留白與提問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在此過程中,筆者會簡單地使用積分制手段進行即時評價,即合作探究效果良好、協作較為緊密的小組可積分,反之則不積分、不扣分。這種直觀的評分手段能夠對小學生產生直觀刺激,大多數學生為了小組積分都會認真參與組內討論,探究分數四則混合運算規律及其應用準則,及時進行簡便運算,順利營造了良好的探究氛圍。在此基礎上,本班學生也能順利實現有效學習,而且筆者還會在課堂總結環節表揚表現最突出的小組,使用鼓勵性評價語言去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
鼓勵性評價對提高小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有明顯作用,每個學生都渴望得到教師的肯定與支持,所以被表揚的小組會更加積極主動,未被表揚的小組也能基于努力,調整組內討論方式,以便更有效地探究數學知識,且表現最佳的小組會成為其他小組的學習榜樣,讓其他小組思考如何才能實現深度合作。這樣一來,整節課的課堂氛圍也能變得更好,有利于促使學生自主建構數學概念,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筆者還會讓各小組寫一份小組評價表,各小組要據實記錄本小組各成員的具體分工、合作學習效果與可改善方向,闡述本小組的學習成果,并由此思考更有效的合作學習方式。在實施活動評價時,筆者認為一線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活動評價體現出過程性特點,堅持即時評價,要根據小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的具體表現,從學生的學科能力、學習態度、合作意識、思維品質等多方面進行過程性評價,引導學生總結問題、解決經驗,使其順利實現自主學習。第二,活動評價要兼顧共性與個體。本人認為,活動評價的效益得益于評價本身對學生所產生的具體影響,影響越大(主要是指積極的引導、診斷與鼓舞影響)就能證明教學評價的效率越高。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在組織活動評價時要兼顧學生共性與個體訴求,優化學生的活動狀態,使其實現健康成長。第三,活動評價手段要體現出適宜性與多元化的特點。為了更好地鼓舞、引導小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活動評價手段,以便盡量引導學生自主調整數學學習策略、學習方法,修正學習計劃,促使學生實現有意義學習。
5.結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優化活動設計策略是為了讓學生更有效地探究數學規律,使得師生雙方以和諧有效的方式共同參與數學活動,實現教學相長,讓師生雙方均能生成智慧。為此,小學數學教師便要主動組織數學活動,根據學情特點、數學教學目標設計活動策略來引導學生在有效的數學活動中參與探究、操作、遷移等活動,以便逐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科能力。
參考文獻
[1]李靜.學科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活動設計的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9(12).
366850058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