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晚晴
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探究與分享”活動對于教學具有很大的輔助作用,我們可以從更換活動形式、更換探究問題和更新探究材料三個方面來探究如何將教材中的這些有效資源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中,以此來提高教師教學設計的水平和課堂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探究與分享 使用
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需要以活動為載體,教師可以利用教材及生活中的各種情境來設置活動。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們可能會忽視教材中原本的活動內容而一味地尋找教材以外的資源,其實新教材中“探究與分享”為課堂活動提供了很好的教學資源。然而只以教材中的活動形式及問題設置開展教學活動有時不足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需要創新其使用形式來提高教學效率。
一、借鑒探究內容,更換活動形式
“教學生活化是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改革的重要價值取向,而生活化的教學必須需要通過設置情境或者開展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寓教于樂,寓理其中?!苯滩闹械摹疤骄颗c分享”是依據課程內容所編排并對課程教學有重要的輔助作用,其中的探究活動具有可借鑒作用,我們可以通過更換活動標題或者活動形式讓“探究與分享”的內容以新的形式呈現。我們可以把原有的“探究與分享”變成情境表演、現場采訪、自由辯論、頭腦風暴、明信片書寫、心得交流等形式。
如七年級下冊“成長的不僅僅是身體”這一框題中關于“獨立”的探究與分享,教材中呈現的是幾位同學關于獨立的認識并設計了兩個問題。教師就可以把活動形式變成“小記者對‘獨立’的采訪”,采訪的內容和被采訪者回答的角度可以借鑒原有的活動內容,采訪結果可以通過文字或者采訪視頻的形式向學生呈現。再如“青春的情緒”這一框題中關于“情緒”的探究與分享,教材中是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呈現陳玲的情緒變化,內容的設置能夠很好地表達出青春期情緒的特點,在教學實施中可以通過學生現場情境表演或者拍攝成情景劇的形式來呈現,這樣可以用更加靈活的方式來利用教材中原有的優秀教學資源。
七年級與八年級關于道德、心理方面的課題有很多活潑的活動形式可以選擇,對于九年級有關國情的內容我們也可以找到適合的活動形式。如九年級上冊“凝聚價值追求”這一框題中,最新版本的教材把2020年抗擊疫情的材料納入其中并設置了一個探究活動,該活動是以直接設問的形式問學生還知道哪些抗擊疫情的故事以及學到的精神有哪些。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將材料內容保留,將其活動形式變成“微影片”觀影感悟,教師可以借鑒材料里的事跡在網絡上搜尋相關視頻材料合成一個微型影片,引導學生在觀影后圍繞中華民族精神來談觀影感悟。更換活動形式不僅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可用信息,更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二、保留探究內容,更換探究問題
問題的設計能夠指導學生深入地思考所呈現的探究材料,使得教學目標能夠更好地達成。“教學提問要突出啟發誘導,具有探索價值,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求知欲望,同時也指向教學目標,忌離題太遠?!币虼?,設計問題的時候要注意問題的層次性,由淺入深、層層追問,設問角度要具體,學生可以有話說。教材里一些探究分享活動中設置的問題有些寬泛,學生不容易回答。對于這些可以保留原有的探究內容,可以通過更換探究問題的方式來加以運用。
如九年級上冊“共筑生命家園”中關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探究活動,教材中呈現的是村民、廠長、小清父親對于造紙廠排污問題的看法,同時設置了一個問題:“你怎么看待這件事?談談理由。”對于這種設問,思維能力不夠強的學生就不知道該從什么方面作答,這時教師可以對這個設問進行改編??梢栽趩栴}中加一個角度,如變成“從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角度對以上幾位成員的看法進行點評”,或者變成逐級設問,如:(1)你同意誰的觀點?從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角度加以論證。(2)請結合所學知識為如何解決該村問題提建議。提供學生具體角度并且逐步引導學生掌握課本內容,這樣的問題在教學運用中的實效性會有所增加。有些探究活動的問題設置可能不好運用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中,就可以保留探究的內容,把教材中的問題更換成想要設計的問題。如九年級上冊“夯實法治基礎”中關于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這一探究活動,教材中的設問是關于法治與青少年的關系。然而在這一目標問題的教學中,主要探究的目的是理解法治的要求及良法善治的意義,這時可以把設問角度放在“良法”這一內容上。如改成“以上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是良法嗎?它們符合良法的哪些特征呢?”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樣的法律才可以成為良法。采取以上方法來更換探究問題更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也可以提高教師對于設問的研究能力。
三、借鑒探究問題,更新探究材料
道德與法治課程所運用的材料具有一定的時效性,隨著國家政策和社會發展,許多數據資源不斷更新,然而教材中的各種材料在使用的過程中不一定能隨時進行更新。我們在運用的過程中就可以用最新的時政熱點或者社會生活材料去更換原有的探究材料,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最新的社會變化。
有的探究材料可以更換材料主題,選擇用更新的材料加以替換,如九年級下冊“謀求互利共贏”這一框題中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探究分享活動,教材用2011年中東、北非難民的相關材料引導學生思考難民的遭遇引發人們同情的原因有哪些。在備課過程中,教師可以把這個材料換成2020年我國幫助他國民眾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相關材料,同樣能引導學生懂得關懷生命、尊重生命價值的道理。再如“中國擔當”中的關于貢獻中國方案的探究分享活動,材料的內容也可以由2016年二十國峰會中國提出的方案改成2020年我國為世界抗疫或者在后疫情時代如何穩步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提出的方案。通過更新材料,引導學生關注最新的時政熱點,培養學生的政治意識。
有的探究材料可以保留材料主題,補充圍繞這一主題最新的材料,如九年級上冊“創新永無止境”這一框題中結合高鐵故事來探究“創新”這一內容的活動,教材中運用到的材料是2014年“和諧號”動車的試驗和2017年“復興號”高鐵的投入使用,在此基礎上可以補充我國于2020年投入使用的第一條全程運用BIM技術設計的智能高鐵等相關材料,通過最新材料的展現更能體現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正在不斷提高、越來越接近創新型國家這一目標。在中考等各類考試中出題者采用的材料都具有一定的時效性,教師在教學中及時更新材料也能引導學生去積累更為適宜的時政材料來提高自身的解題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每位老師都可以做一個收集材料的有心人,建立屬于自己的時政材料資源庫,我們可以圍繞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各個主題加以收集整理,在引用材料的時候更加得心應手。
總而言之,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給教師的教學提供了許多有效的活動資源,除了“探究與分享”,新增的其他欄目如“運用你的經驗”“拓展空間”等都是新教材在編纂過程中的用心之處。對教材的鉆研不僅僅是對正文部分的研究,對教材輔助材料的有效挖掘利用更可以為課堂教學增光添彩。
參考文獻:
胡田庚.中學思想政治教學設計與案例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唐丹丹
337550190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