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亮
摘 要:在新經濟時代的道德法治教育教學環境下,對于我國小學階段的思想道德與社會法治的知識課堂教學,已經有了煥然一新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標準。對于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學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得到了很多教師的認可,并且正在對其進行深入研究,不斷探索創新愛國主義教育教學手段。愛國主義教學只有讓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認知互相依存、互相關聯,才能實現學生的感悟能力和學習能力并駕齊驅,也才符合現代化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本文針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探討了對小學生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措施。
關鍵詞:小學教育;道德與法治;愛國主義;教學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08-0147-03
【Abstract】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moral and leg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the new economic era, there has been a completely new teaching purpose and teaching standard for the knowledge classroom teaching of ideology and morality and social rule of law in primary schools in my country. The patriotism teaching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has been recognized by many teachers in the process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is conducting in-depth research on it, and constantly exploring and innovating patriotic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Only when students'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cognition are interdependent and interrelated in patriotic teaching can students' perception ability and learning ability keep pace with each other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quality educ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easures to implement patriotism education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for the curriculum of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in primary schools.
【Keywords】Primary education;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Patriotism; Teaching measures
新課程改革之下的風向標中包括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新穎的教學方式。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們經過無數遍新課改的洗禮,最終深切地體會到了學科教學的真諦,教師的教不再只是“講”教材,而學生的學也不再只是“聽”教材,教師需要循循善誘,因材施教,不斷拓展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吸收更廣泛的愛國知識和愛國精神,并且逐漸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素養。我們都知道,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培養小學生愛國情懷,也是在變相培養學生對于家庭幸福、國家繁榮的追求與理想。現如今的社會對于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學生不再追捧,反而尊重那些心系祖國的高素質人才。新課程改革持續進行,小學學校的教學模式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教學形式早已不能有效滿足如今的教學需求,道德與法治課堂開展,就是為了貫徹及落實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道德與法治屬于小學教學中的重要科目,它的開展影響著小學生道德規范、法律意識、三觀等多方面的素質培養。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重視新課改要求,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把教學課堂和學生生活結合在一起,高效消除或縮短小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距離感,助力小學生不斷增強愛國情感。
1.組織課外活動,促使小學生感受家國情懷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正式設置,目的主要是能夠讓小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感受生活、塑造愛國情懷,通過親身的生活經歷來體會相應的道德情感與道德認知。小學生年齡還小,他們的生活經歷和生活空間很少,所以,道德與法治教師要針對不同的課程內容來設計各種不同特色的主題活動,以此來豐富小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促使小學生培養愛國精神,讓小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情感感悟和自我認知。通過課外活動自身實踐,學生能更清楚并且深刻認識和找到“體驗需融入情感”的真正教學意義和存在價值。例如: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授部編版小學五年級第一單元“面對成長中的新問題自主選擇課余生活”這一部分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開展進入博物館參觀的課外活動,以此培養小學生的愛國情感。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塑造小學生的自主獨立思想,讓小學生懂得他們每個人都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并且能夠自己合理選擇想要的課余生活。教師組織學生在假期去博物館參加展覽,這也是學生想要的課外生活,學生欣賞了博物館中的每件展品,并且認真詳細地讀著每件展品的來源和年代背景,并對其贊不絕口,他們逐漸發現了國家的偉大和民族文化的淵博,從而在心底里逐漸根植了愛國情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都會表現出自己的愛國熱情。
2.提倡角色扮演,幫助小學生培養愛國精神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時,可以借助體驗式教學開展愛國教育。應用體驗式教學就是通過讓小學生完全深入體驗我們實際社會生活中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教師可以提倡讓小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來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角色扮演的教學方式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好處:一方面主要可以有效率地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以及促進學生對現代社會的正確認知。角色扮演可以將更多學生盡快吸引到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吸收知識更有利,學生對于學過的一些知識可以理解得更加深刻,最終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第二方面是角色扮演具有更高學習自主性和選擇性,在引導學生角色扮演時,教師會提示學生注意所扮演的角色的人物形象,使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凸顯人物性格并凸顯矛盾關系,這樣才能更好地體驗角色的不同,解決所扮演角色中出現的問題。選擇有名的愛國人士或者保家衛國的事跡,讓小學生進行扮演,這樣可以行之有效地促進學生培養愛國情懷。所以,教師應該利用好學生角色扮演的這種教學方式,更好地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和思考,進而塑造小學生的愛國精神。例如: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授部編版小學四年級第四單元“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這一部分的內容時,教師詳細地講解了多種民間藝術,學生對于民間藝術有了簡單的了解,此時,教師可以鼓勵小學生爭當小導游,通過角色扮演來展開民間藝術的學習。教師組織一部分學生扮演游客,組織另一部分學生扮演小導游,游客來到了浙江省杭州市,想要了解“余枕漆燈”民族舞蹈,請導游為游客解說。小導游為游客解說得非常詳細,游客知道了這個舞蹈是杭州市的民族特色。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學生逐漸了解了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性,并且為自己家鄉的民族文化感到驕傲。學生懂得了民族文化都是由中國廣大的勞動者創造的,每項民間藝術都體現著人民的智慧和愿望,了解了這些,學生的民族意識瞬間激發,并且逐漸樹立起愛國之情和民族信念。
3.引導小學生合作學習,滲透愛國情懷
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巨大背景下,想要學生能不斷提高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以及小學生的愛國熱情,教師就要充分運用生活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各技能方面的綜合能力。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設計一種小組自由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用來有效彌補學生自身的不足,在實際的課堂教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參考不同的課程教學內容特點來研究并設計不同的小組合作方式,使小組學生在合作中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答案,以此方式來迅速吸收所學知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培養并升華自身的愛國情感,可以在小組合作中不斷探究實際問題,教師在實施課程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就必然提高課程教學效果,而主觀能動性的鍛煉就是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得以體現。所以,采用學生小組合作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充分激發更多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自覺地探索課程中的知識,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問題,進而在解決過程中逐漸滲透愛國情感。例如: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授部編版小學五年級“拒絕危害有方法”這一部分的內容時,教師的教學目標是讓小學生學會堅決拒絕煙酒和毒品,提高對煙酒和毒品的防范意識,并且學會求助方法。在這節課的教學時,教師運用小組討論交流的教學方法,準備好教學課件,讓學生討論以下幾個情景:情景一、在放學回家時,同學給了你一支煙,并說道:抽一支吧,這會兒老師又不在。情景二、小李到同學明明家玩,他的父母不在家,桌子上放著他爸爸的煙,明明說:我們抽一支吧。情景三、同學生日聚會,有學生提議喝酒慶祝,并說:酒精度較低,喝了不會醉。情景四、在火車上,陌生人向你遞來一瓶飲料。教師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展開討論,并且選擇其中的場景可以試著扮演。通過這樣的教學形式,學生懂得了煙酒和毒品的巨大危害,并且學會了監督他人不良行為,通過抵制不良行為,學生也逐漸培養了家國情懷,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社會的健康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
4.持續創新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家國情懷
教學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時,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不斷探索創新多樣化教學方式,關注學生愛國情懷的塑造。第一,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到道德與法治課堂,在備課階段就要設計好精妙的多媒體課件,然后在課上向學生展示。比如在道德與法治課上,教師可以設計符合愛國主義教學情節的視頻、音頻,或者給學生展示愛國偉人照片,使得學生較直觀地感受愛國情懷,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也能更加充實。第二,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組織小組合作討論,對于道德與法治課上提出的問題,學生可以自行小組討論,這樣能夠幫助學生養成獨特的愛國思想,增強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參與度,對于各種愛國事件都可以進行討論分析,可以使學生漸漸地理解家國情懷,養成愛國意識。第三,道德與法治教師講授道德方面的知識點時,可以設計不同的課堂主題,像民族英雄、民主政治建設等,學生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想法,教師在旁邊認真聽然后耐心輔助講解。例如: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授部編版小學六年級第三單元“我們愛和平”這一部分的內容時,教師通過知識內容向小學生表述了國家和平的來之不易。在本節課上,道德與法治教師摒棄了以往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開展主題教學,這次教學主題是兩次世界大戰。教師向學生講述了歷史上的兩次世界大戰,全世界共有二十多億人民卷入殘酷的世界大戰,死傷多達一億多人。學生通過教師的主題講解,各自思緒萬千,有的學生問教師:我們中國有沒有參加世界大戰?中國死傷人數有多少?教師一一解答了學生的問題,學生得知中國也參與了世界大戰,頓時激起了小學生的愛國之心,學生知道只有和平才是大家所向往的,學生感嘆生在了現代和平世界。通過主題教學的形式,學生了解了世界大戰的經過,并且培養了向往和平的愛國信念。
5.教學中穿插愛國故事,塑造學生愛國情懷
在現階段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影響小學生學習質量的首要因素就是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教學課堂經常無聊枯燥,使得小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學習中提不起興趣,也沒有愛國情懷的培養意識。并且道德與法治教師若是一味地講解道德知識或者社會法治知識,那么小學生就算認真聽了也會很快忘記。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及時轉變教學方式,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引入愛國故事,通過此種方式,來激發學生愛國情懷。在對愛國故事的講述中,愛國人物和事件都在故事中鮮活起來,使得人物特征更加鮮明。學生在學習時,對于愛國偉人懷著敬仰之情,體會當時的國家狀況,感受愛國人士的奉獻精神,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也會更加積極,他們會將鮮活有趣的人物和事件充分聯系起來,進而塑造了個人的愛國情懷。例如: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授部編版小學六年級第三單元“探訪古代文明”這一部分的內容時,教師告知學生:人類的文明,都是可以溯本求源的。最早期的文明是在大河流域,古埃及文明以及古中國文明都是早期文明。教師在講這些知識時,可以穿插歷史愛國故事在其中。雖然是道德與法治課堂,但教師也可以向小學生多講一些有關古埃及文明的知識,比如埃及金字塔、人面獅身像等,這些都是古代埃及代表性的建筑。教師在講授古埃及文明時,又可以向學生拓展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推動小學生主動思考已經學過的我國歷史代表性的事物或者認識的愛國偉人,也可以向小學生講述圓明園的故事、長征的故事等,促使小學生產生名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通過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愛國故事的穿插講解,小學生不但學會了古代文明,更懂得了熱愛祖國的真正含義。
6.結語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學生沉睡已久的學習潛能呼喚醒,將封存于其大腦的記憶激發出來,并能夠打開學生心智,讓學生充分體驗家國情愫。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應該重視學生愛國情懷培養的意義與價值,充分結合道德與法治教學與愛國情懷教育。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不斷探索創新新穎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將愛國情懷滲透到學生心里,使得學生逐漸形成民族自豪感,自覺傳承中華文化,讓愛國情感在心里生根發芽,最終促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更高效地開展。
參考文獻
[1]張書遷.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如何厚植愛國主義教育[J].家長,2019(35).
[2]高軍玉.有情感 有深度 有溫度——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愛國主義教育談[J].福建教育,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