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初中物理;信息技術;多媒體教學;高效課堂;課堂效率
作者簡介:劉松濤(1977.2—),男,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蔡榨中學,高級教師,信息技術教研組長。
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工作方式都發生著巨大變化,生活更加高效、便捷。在教育教學領域中,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互聯網中豐富的資源為教師提供了更多可選擇的教學示例,打破以往教師只能依賴教材文本開展教學的局面,而多媒體技術的便捷不但幫助教師實現了教學方法的革新,更節約了教師大量板書和講授時間,有助于構建高效課堂。對于初中生來說,物理知識充滿新鮮感,但是物理現象背后的抽象推理和定理等較難理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將知識內容與現代化教學手段有機結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抽象的推理過程,實現物理課堂教學的高效。
一、初中物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講解相對抽象,學生學習效果不佳
物理是學生初中階段才接觸的新學科,物理教材中包含了學生之前沒有接觸過的大氣壓強、力、密度、電阻等抽象的概念和知識內容,并且涉及較多的公式、定理和運算,較大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有調查發現,部分初中生對物理教材中的定理、公式等理解起來較為吃力,且進行物理計算的效率較低,對物理的學習熱情不高。造成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是,不少教師開展教學時,教學方式和手段落后,對抽象物理概念進行講解時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未能做到對原理進行細節分析,對教材內容的動態展示較少。學生無法通過課堂學習形成對物理教材中的抽象概念、公式的充分認知,致使他們只能依靠死記硬背的方式記憶相應的概念、公式,久而久之,也就難以提起對物理課堂的興趣了。
(二)依賴題海教學戰術,學生無法充分理解內涵
學生要學好初中物理知識,不但要理解生活中物理現象的原理,比如升華、蒸發等現象背后的固、液、氣三態變化的原理,還要能夠熟練使用各類定理、公式。所以,部分物理教師在授課時,會利用課堂的一半時間進行定理、公式的講解,再利用剩余時間指導學生進行習題演練,促使學生對定理、公式進行記憶。然而,對習題進行反復練習需要占用大量的時間,這會減少學生對定理、公式的抽象推論進行理解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盡管這種方式能夠使部分學生充分掌握解題技巧,但是難以真正教會學生定理的內涵,更難以讓學生真正學好物理。
(三)授課方式單一,影響學生的興趣和信心
綜觀初中物理教材,幾乎每一章節都遵循著循序漸進的模式(即“認知—熟知—應用”)排列知識,并且教材每一章節中都含有一個難度相對高的小主題。但許多物理教師在授課時,一律采用單一的授課方式按部就班地進行授課。與此同時,學生的基礎、領悟能力不同,有的學生接受能力強,可以輕松理解課堂內容,甚至可以提前進行下一階段學習內容的學習,但是相當一部分學生能否聽懂極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否將內容講解清楚。因此,教師在講解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時,如果沒有提供更多的補充,學生可能難以理解相應內容。此外,由于學生在初中階段均有著較強的自尊心,如果遇到沒有聽懂的內容未必會主動提出,有可能會裝作聽懂。比如,在力學知識的講解中,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借助教具演示球體與正方體的位置與力的關系,多數學生能明白在二者垂直時,壓力與重力相等。但是,教師若在此時,借助教具開始講解反作用力的相關知識,卻會使學生摸不清頭緒,抓不住重點,進而會影響學生的興趣和信心。
二、信息技術對構建初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意義
(一)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顯然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沖擊和改革,使初中物理教學從“照本宣科”中解脫出來,幫助初中物理教師更好地完成物理教學。合理應用現代教學設備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教學中使用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的教學資源還可以增添教學課堂的活力。此外,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還可以將各種物理現象、實驗更加直觀、生動地展示出來,豐富學生對物理現象、實驗的認知,幫助學生理解遇到的重難點內容,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師在教授馬德堡半球實驗時,不僅可以讓學生利用實驗器材來完成簡單的實驗,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將十六匹馬拉開馬德堡半球的實驗過程播放給學生看。視頻中,伴隨著“呯”的一聲巨響,馬德堡半球被拉開。這樣的最終效果遠比學生進行簡單實驗達到的效果更加令人難以忘懷。學生由此也就可以形成對該物理現象更加豐富的認知,調動起對大氣壓力的探究熱情,為教師后續教學的深入開展做好鋪墊。因此,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有利于幫助學生從傳統的被動接受知識的模式中解脫出來,讓學生能夠在更加豐富的教學示例中有所發現,對物理學習形成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拋棄落后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課堂時間有限,教師若需占用課堂時間進行板書等課堂準備活動,則進行講解和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就會減少。因此,初中物理教師要合理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課前完成部分資料、習題的整理和書寫,避免在課堂上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板書、語言描述,從而保障課堂教學效率,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教師進行充分講解,學生得到充分思考,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綜合素養才能得到提高。
(三)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拓展學生思維認知
物理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對初中生來說,理解起來具有一定難度。如果教師只采取固定授課模式進行知識講授、習題講解,很難將重點、難點內容進行細致解讀,不利于學生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搜集多種教學資源對物理現象進行闡釋,尤其是重點、難點內容,可以補充更多生動資源便于學生理解。
此外,互聯網中還有許多類型的資源可供教師們教學使用,比如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視頻,相關知識點的演練習題,整合不同模塊知識的思維導圖,講解透徹的微課,等等。教師將這些豐富的資源與自身課堂進行有機結合,可以對教材示例不足之處和教師自身教學時的缺漏進行補充,也可以使學生的知識視野更加開闊,便于學生汲取更多的營養,發散思維,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
(四)結合初中生認知特點,構建科學的體系
學生升入初中后,好奇心更強、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躍、想象力豐富,因此適合接觸更多新知識。同時,學生們認識事物的深度、廣度也有了明顯增強,逐漸能對各種現象和觀點進行思考和判斷,為他們進行抽象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但整體來說,初中階段的學生在認知水平上還處于初級階段,對事物認知不夠完整,仍處在從只具備具體形象思維向同時具備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判斷、推理還需要通過具體、直觀、形象的事物來支撐完成。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師可以把抽象的知識和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擺脫思維障礙,讓學生在學習中直觀感知大量物理現象發生的過程,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認知,逐步認識到客觀事物規律的存在,最終構建自身科學的知識體系。如在教授分子運動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實驗器材向學生展示紅棕色二氧化氮和空氣的擴散現象,再讓學生觀察課件上模擬二氧化氮和空氣中的分子通過運動進入彼此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將抽象的運動過程多元地、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眼前,有助于學生發現規律,提高認知能力和科學文化素養。
三、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初中高效物理課堂的實施策略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
初中生正處思維活躍、好奇心強的時期,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若能夠適當地投其所好,就有可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在過往的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僅憑板書、口述的方式進行授課,比較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在構建初中物理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教師應對以往的教學模式進行總結和反思,尋找影響課堂效率的因素,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整改。新技術、新手段,往往備受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的中學生歡迎。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一點,挖掘可以加以利用的新技術、新手段,在課堂教學中創設適宜學生進行物理知識學習的教學情境。這樣能夠帶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緩解學生的心理疲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達到教師預期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授“升華”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搜集一些網絡上比較熱門的有趣且適合在課堂上展示的內容作為導入素材,比如將“在東北的南方人,冬季將洗好的褲子晾曬在室外,結果褲子里裝滿了冰坨”這個故事的視頻作為導入素材。播完該視頻后,教師可以結合視頻詢問學生這是什么物理現象,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出假設:“隨著時間的推移,褲子里冰坨會逐漸消失,最后褲子會變干燥,可是在這個過程中,褲子里面的水去哪里了?”這樣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進行思考,教師可以由此引出要教授的內容——升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播放視頻、引發學生思考的方式,能夠將學生帶入生活的具體情境之中,激起學生探索問題的好奇心,促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學習。
(二)利用互聯網,整合豐富教學資源
初中物理學科盡管有自身的學科邏輯,但是它也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并不是孤立的存在。有許多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是教材中未提及的,但同樣具有趣味性,值得學生了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提供的便利,將與初中學生的生活相關的物理現象收集并整合在一起,并運用初中物理知識進行解讀和分享,這不但能夠幫助學生實現對教材知識內容的深入理解,更能夠促進學生的思維拓展,讓他們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例如,在教授“滑輪”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搜集滑輪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展示給學生,比如國旗頂部的滑輪,可以改變力的方向,幫助旗手在升國旗時憑借向下的拉力將國旗升入旗桿頂部,這是定滑輪的應用案例。對滑輪組,教師可以展示電梯運輸、自行車行進、吊車工作等的視頻并解釋其工作原理。
(三)運用電子課件,優化教學途徑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整合教材知識的同時,將知識內容進行系統的歸納和整理,并在課前制作成電子課件,使用不同的字體、顏色突出本次教學的重點內容,確保教師在課上可以根據教材思路和學生的知識能力對知識進行步步深入、有層次的講解。在進行某些理解難度較高的知識教學時,教師可以插入更多的圖片、視頻作為示例進行知識點的解讀,以幫助學生理解。比如,在教授“杠桿原理”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將蹺蹺板、指甲刀等圖片插入課件中,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對杠桿過程進行理解和記憶,充分理解杠桿原理。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思維導圖,將教材中的知識直觀地表現出來,便于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理解和記憶。
當然,鼓勵教師在物理課堂中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實施教學,并不是要教師依賴多媒體課件,而是希望教師可以結合課堂實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方便、靈活等特點來優化課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仍需要對知識內容進行深入講解,確保自己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四)信息技術與物理實驗整合,增強實驗效果
傳統實驗受實驗環境、實驗器材、實驗方法等因素影響,仍具有相當的抽象性。而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物理實驗整合,能夠為學生補充傳統實驗中觀察不到的物理情境,使物理實驗克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仿真物理實驗室”進行模擬電路實驗,這樣既保護了電子儀器,還能讓學生觀察到實體實驗中無法觀察到的結果,類似于電流表、電源短路或者電壓表接反等問題會導致的現象都可以通過“仿真物理實驗室”直觀顯示出來,學生由此可以獲得充分的認識。
結 語
物理是初中階段學生接觸的一門新學科,也是極為重要的學科,為了確保學生在物理學習的初始階段激發起學習興趣,打好物理知識基礎,教師在教學中務必切實考慮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在尊重學生、尊重教材的基礎上積極優化教學,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輔助課堂教學,重視對學生的啟迪和引導,多舉例,多延伸,將多媒體課件與板書、口述緊密結合,將物理課堂打造成生動、活潑、高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張小彥,張穎.初中物理高效課堂構建中信息技術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中),2019(11):12.
孫麗娟.初中物理構建高效課堂中應用信息技術的探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20(29):191.
李英.基于信息技術的初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2020(30):199.
朱法根.基于信息技術的初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構建研究[J].科學咨詢,2019(3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