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妮莉
摘要:新課程標準強調“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旨在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推動“同課異構”教學實踐活動在小學語文課程中的有效應用,能夠在深化學生語文課程理解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成效。因此,本文重點探究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同課異構的主要的實踐策略,以期提升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成效,為學生語文知識學習和理解能力的發(fā)展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同課異構;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實踐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0-
小學生的個人思維能力和知識學習能力發(fā)展迅速,語文是一門需要聯(lián)系學生實際生活的課程。推動小學語文課程同課異構教學設計,既能夠增強語文課程內容的直觀性,同時還能夠使學生在此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現(xiàn)代小學語文教學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同課異構教學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實踐教學中。“同課異構”的教學方法能很好地適應小學生的語文學習需求,在拓展學生個人文化視野的過程中,深化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有效記憶與應用。
一、增強教師能力,發(fā)揮教師主導地位
推動小學語文課程“同課異構”的開展,需要教師不斷創(chuàng)新個人的教學方式和主要課程內容,重點深化學生的知識理解。在落實同課異構的過程中,小學語文課程教師首先要創(chuàng)新個人的教育理念,在語文課程教學設計的階段拓展語文知識內容,并且應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為學生進行知識講解。那么在落實同課異構的過程中,教師個人的語文知識內容和教學素養(yǎng)就顯得極為重要。
而在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最具有主導性的就是教師的教學語言,即在學生進行文學接受過程的審美體驗活動過程中,教師語言起著的主導性作用。如《小小的船》中,教師要發(fā)揮語言主導的間接性,也就是非直觀性的特點,將課本中的語言在主導性的驅動下,生動形象地將課文的內容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接受過程中,逐漸產生好奇心,腦海自覺地形成形象畫面,使得語言所傳遞的內容變得形象。
二、轉變教育理念,增強學生主體地位
與傳統(tǒng)的理論講解式語文教學模式向,基于“同課異構”理念的語文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重點在于打破教師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思維,以提高學生語文課堂參與的基礎上,增強學生的語文主體地位。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占據(jù)了課堂的主導地位,學生只能被動接受不同的語文知識內容。那么在同課異構的要求下,教師要轉變語文教學理念,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
比如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雪孩子》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時,除了為學生進行重點字詞句知識的講解,還可以在課前準備的過程中為學生準備了雪人的相關圖片和視頻,為學生講解課文做出鋪墊,可以首先讓學生談談他們印象中雪人的形象是怎樣的,然后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講解《雪孩子》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通過這樣的拓展性教學活動,在提高教師個人教育水平的基礎上,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三、豐富課程內容,推動教學形式多樣化
在學生看來,語文課程內容具有較高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學習起來缺乏趣味,特別是不同的閱讀知識和寫作知識內容,理論性和抽象性的讀寫內容難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那么教師就要推動語文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發(fā)展,推動新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融合,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在同課異構的教育創(chuàng)新過程中,核心目標在于學生知識學習能力的發(fā)展,但是要靈活應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師需要借助新事物、新內容來吸引學生的個人學習興趣。
比如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拓展閱讀的過程中,除了傳統(tǒng)的紙質文本之外,不同的課外讀物中具有內容豐富的、高質量的文本內容。那么我們在拓展閱讀教學過程中,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此外,在當前很多社交平臺上都有很多公共演講或者基礎的語文知識講解的視頻。那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看這些視頻內容,以推動學生個人語言表達能力、語文知識面和閱讀能力的有效發(fā)展,從而有效落實“同課異構”的教育方法,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成效。
四、結合學生實際,形成生活化教學內容
小學語文課程具有一定的理論性,教師可以推動實際生活內容與語文課程內容的有效融合,建立生活化的語文情境,深化學生的知識理解。比如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鄧小平爺爺植樹》這節(jié)課程的主要內容時,除了基礎字詞句的講解之外,還可以組織學生調查了自己植樹的經(jīng)歷,并挑選部分內容為大家進行展示。通過這樣的形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同時還能夠形成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實現(xiàn)課程質量的提升。
總結
綜上,推動同課異構在小學語文課程中的有效落實,需要教師從自身的語文教育觀念入手,突出學生在語文課程中的主體地位,同時豐富語文課程的內容,結合信息技術和實際生活創(chuàng)知識傳遞方式,提升語文課程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繆偉華.同課異構探求語文教學特色[J].新課程研究,2019(28):74-75.
[2]穆鵬莉.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小學語文“同課異構”教學實踐與反思[J].山西教育(教學),2018(05):34-35.
[3]潘洪建、劉華、蔡澄.課程與教學論基礎[M].鎮(zhèn)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2.
[4][蘇].蘇霍姆林斯基著,趙瑋等人譯.帕夫雷什中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