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摘要:本文簡要分析了混合式教學的含義與價值,同時為響應新時期提出的教學創新改革要求,探究了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應用與實施,就此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措施與思路供為參考,希望對后續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有所助益,加快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深度結合。
關鍵詞:計算機信息技術;混合式教學;課程體系;模式構建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一、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中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
現階段我們所熟悉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其指的是通過將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有機結合,在二者的協調作用下推進教學的高質量開展,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思維的一種教學模式。隨著混合式教學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其陸續實現了與建構主義理論以及很多實踐成果的深度融合,其綜合性和實用性進一步增加,在推動新時期下教學改革等方面起到了不容小覷的作用。而對于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而言,首先它是建立于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基礎之上的,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認識,掌握專業的操作方法。再者,計算機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本身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和實踐性,因而傳統單一的授課思維并不利于課程目標的推進,這種情況下教師就應該將目光放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和應用上,追求課內課外教學一體化建設,開拓計算機信息技術教學改革的新思路。
二、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策略
(一)課前階段
關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施,首先要根據課程內容和課程目標為學生設置相應的預習任務,盡量引入立體化的教學資源,同時督促學生利用網絡在線平臺進行學習,這樣便解決了以往課前預習效率低下的問題。當然,想要確保后續教學的成效良好,教師在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的時候,一定要突出針對性和趣味性,比如:與訪問移動端進行學習,大部分學生都更喜歡跟隨視頻資源展開預習,對此教師對教學安排也要做出靈活的調整。與此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一個條理清晰的任務清單,以便將接下來要學習的重難點更精準直觀的展現出來,這樣學生的學習質量將變得更加有保障。在整個預習過程中,當學生對某一部分的知識產生疑問時,可通過平臺與教師或同學之間展開及時的交流和探討,這便是平臺上的“討論”模塊,可見其極大方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夠為學生后續進行線下學習創建有利基礎,促進計算機信息技術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課中階段
在課程進行階段,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在多個方面都得到了真切體現。首先,為了快速了解到班級內學生的出勤情況,教師不必采取以往逐個點名的方式,而是實行電子簽到制度,這樣便大大節省了課堂時間。其次,要通過適當的課前拓展來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除了在學習平臺上得到的結果,還應該按照課堂上學生的討論情況來確定接下來教學的側重點。最后,教師可采用案例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方法對本堂課的課程內容做出詳細的講解,期間一定要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確保學生的理論基礎和實操技能得以獲得同步發展和飛速提升。從整體上來看,計算機信息技術課中教學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顯著的線下教學階段,教師需要采用“說學做合一”的方式來推進各項教學任務,一方面要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另一方面教師要通過分角色糾錯和分開指導的方式提供給學生適當的幫助,確保他們能夠從中取得更大的收益。
(三)課后階段
課后階段我們可以大致分類兩部分,第一是對計算機信息技術線下教學進行一個整體性的總結,要充分了解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典型問題,比如在上機操作時哪些地方經常出現失誤,同時教師也應該虛心接納學生所提出的一些合理性建議,方便對后續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做出進一步的優化。第二部分就是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做出客觀綜合的評價,要讓學生明確自身的優勢和問題所在,培養他們的自我反思能力,以促進他們在計算機信息技術方面取得更大的進展。在這方面,同樣需要將傳統評價方式與立體化的考核評價手段結合起來,如教師可自行開發一個調查報告形式的網頁,讓學生針對自己和他人在課堂上的表現選擇相應對的選項,最后進行匿名提交,這樣教師便能得到更真實的調查結果。此外,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導向,教師要思考如何通過考核評價這一階段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對此便可采用項目答辯的方式,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學習成果更系統化的展現出來,再根據各小組的表現進行評分,實現對教學評價的完善。
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要充分迎合新時期下教學改革的要求,同時課程的調整以及教學模式的改進也應該結合當前的市場需求,確保學生今后能更快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對此提出加強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和構建,將線上與線下教學有機結合,為學生專業理論基礎和實操技能的提升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吳偉.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教學中“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0,16(01):144-145.DOI:10.14004/j.cnki.ckt.2020.0064.
[2]沈榮.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大學計算機課程中的應用——以寧夏大學大學計算機文化技術基礎課程為例[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9,15(16):85-86.DOI:10.14004/j.cnki.ckt.2019.2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