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周
摘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至關重要,對于拓展學生歷史思維空間,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具有積極作用。本文結合相關教學經驗,分別從深入挖掘歷史教材,充分滲透家國情懷思想等多個角度與方面,提出了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策略,望對高中歷史教學實踐有所裨益。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育教學;家國情懷;培養策略
引言:
隨著高中歷史教學要求的不斷提高,傳統教學思維觀念與方法策略面臨著嚴峻挑戰與考驗,有必要圍繞歷史教學的目標任務,靈活運用多樣化的家國情懷培養策略方法,全面提升歷史教學整體質效。本文就此展開了探討。
1深入挖掘歷史教材,滲透家國情懷思想
教材是開展高中歷史教學活動的關鍵載體,是有效滲透家國情懷的重要依據,只有深入挖掘歷史教材資源,有效整合各類教學內容,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家國情懷培養效果。高中歷史教材內容豐富,知識脈絡清晰,無論是中國古代史,還是中國近現代史均蘊藏著濃厚的國家意識和家國情懷,需要教師進行瓦局、梳理與整合,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樹立正確價值觀念,感受深厚的歷史文化,做到以史為鑒、以史為師。比如,在“朝鮮戰爭”等內容教學中,教師可首先使學生掌握理解朝鮮戰爭的歷史背景及影響,了解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陣營的包圍和封鎖,然后講解抗美援朝中的典型英雄事跡,使學生感悟抗美援朝的勝利和英雄的壯烈犧牲提高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政治覺悟,振奮了革命精神,激發了人民愛國熱情和國際主義精神,以增學生強愛國主義情懷,強化憂患意識和和平意識[1]。
2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愛國意識
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需要充分把握學生學情特點,注重學生在思維方式、歷史基礎和知識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在因材施教的基礎上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實現歷史課堂教學內容的多樣化,以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進而理解歷史、感悟歷史,強化愛國意識。比如,在“五四運動”等知識點教學中,教師可首先使學生談談“五四青年節”的由來,并播放提前準備的紅色電影《建黨偉業》視頻片段,充分調動學生視覺感官功能,了解五四運動爆發的歷史背景、過程和歷史意義,感受特定歷史條件下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責任感,潛移默化地培養家國情懷,提升歷史核心素養。此外,還可組織學生一同學習歌唱《五星紅旗》等愛國歌曲,滲透家國情懷教育,運用具有自我特色的方式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3以新中國的建立與發展為載體,感悟現實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現實成就,推動著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革新變化,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科學技術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奇跡。因此,教師可從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建設取得的偉大現實成就為切入點,拓展學生思維與眼界,更好地把握歷史發展脈搏,在滾滾向前的歷史潮流中踐行自身使命,實現自身價值。比如,以“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等內容教學為例,便可結合具體教學目標任務,使學生認識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是中國歷史和現實要求的必然結果,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決心,由淺入深地培養學生追求民主的價值精神。此外,還可運用“兩彈一星”“香港澳門回歸”“載人航天工程”等偉大成就,培養學生刻苦鉆研、奮發圖強的良好價值導向[2]。
4指導課后復習,拓展學生歷史視野
課后復習是提升高中歷史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鞏固課堂所學,進行自我思考與探索,拓展歷史視野的關鍵過程。歷史教師應重視課后復習的指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與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設計具有層次化的課后作業,使學生能夠運用多種方式去探索更多的歷史知識奧妙,構建形成立體化的歷史知識框架,形成歷史知識的宏大視野。比如,以“抗日戰爭”等知識點教學為例,教師可在課堂渲染愛國主義氣氛,講解相關內容的基礎上,向學生推薦有關于抗日戰爭的經典讀物或震撼人心的影片,比如《血戰臺兒莊》《壯士出川》等,使學生通過閱讀或觀影等方式,直觀形象地感受抗戰時期的先烈奉獻與犧牲精神,使其心靈得到震撼,調動其愛國情緒[3]。同時,可讓學生將自己有關于家國情懷的感觸與心得等記錄下來,定期與同學們進行分享。
5結語
總之,家國情懷素養培養的重要價值決定了其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關鍵地位。因此,歷史教師應摒棄傳統固化的教學思維觀念,充分有效整合高中歷史教材中的家國情懷資源,運用情境化的課堂教學方式,豐富歷史課堂教學內容,強化學生情感培養路徑,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為全面有效提升高中歷史教學成效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吳珍珍.探討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的途徑[J].課程教育研究,2019(25):266-267.
[2]還仁中,薛鳳玉.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策略[J].少年科普報(科教論壇),2020(17):32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