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秀華
摘要:課堂互動教學模式是指在課堂環境下,教師、學生、文本進行多層次組合互動,通過優化教學互動調節師生關系,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增強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避免直接灌輸各種美術技巧和知識,而是采用各種方法構筑互動模式,引導學生交流討論,促使他們更好地發現美、欣賞美。
關鍵詞:互動模式;審美賞析;小學美術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2-
引言
小學美術課堂經過多年發展,加上新課改素質教育的大力推行,不再是不受重視的基礎科目。美術教育的目的在于教會學生美術學科的基本知識,接觸多樣的材料,鍛煉學生動手制作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但現今美術教學方法還停留在以往的展示教學和畫畫,教學效果未見很大起色,同時還壓制了孩子的創造天性。美術教育不能只注重表面文章,要深入挖掘孩子的創造力和色彩運用能力,同時保證師生之間有良好的互動,才能真正將美術的魅力帶給學生們。教師們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探索出適合自己也適合學生的最佳教學方法。下面針對孩子的創造力培養和創新教學談一談自己的經驗和看法。
一、小學美術教學的現狀
(一)學校不重視美術教學,教學方式落后
一方面,美術教學雖然在小學中作為一門必修學科,但不納入高考范疇,所以大多時候學校老師對該學科不會太過重視,有些主科老師也會在課程進度緩慢時占據美術課堂來追趕進度。而在學校和老師的忽視下,小學生也會在潛移默化下不去重視該學科,在課堂上也不注意聽講。這樣的情況對美術教學和學生的發展非常不利。另一方面,學校的傳統型教學在一般情況下會采用“灌溉式教學”,而這種教學模式缺少主觀思考性,會讓很多學生對美術失去興趣。因此,這種缺乏科學合理性的美術教學不能任其發展,需要盡快糾正。
(二)美術教學結構體系不完整,教材設備缺失
首先,美術教學結構體系的不完整,就相當于一個大工廠里沒有完整的次序制度,工廠沒有完整的次序就會變成一團亂麻。而美術教學結構體系也同樣如此,體系的不完整性會讓許多學生在練習時缺少目標,只能盲目地靠直覺模糊地訓練,長此以往,不僅會讓學生對于美術失去興趣,而且也限制了學生的主觀分析能力。其次,教材設備的不完善。設備相當于學生的第二個老師,對于學生和教師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各校中有很多美術教材和設備都沒有完善,缺陷比較多,而現如今社會發展十分迅速,各種各樣的美術知識也在不斷更新中,美術教材和設施的落后,會導致學生對美術知識發生脫節的現象。
二、小學美術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實踐策略
(一)創設生活情境,刺激學生感官
情境教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認知方式千差萬別,越是直觀的形式越有利于小學生的理解。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因為真實的生活情境不僅能激活學生的體驗,而且不需要學生的想象就能理解藝術作品。所以,在教學中要利用生活情境作為教學材料,讓學生從美術學習中看到生活的縮影,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審視生活美的能力。例如,在教學《生長的植物》時,先讓學生在課前準備好橡皮泥。其次,在課堂上通過提問的方式啟發學生的思維:“生活中見過哪些植物?”“你們的家中養過什么植物?”有學生立即回答:“我家門口有石榴樹!”“我家有好幾棵仙人掌。”這樣的問題立即喚起了學生對生活情境的回憶,為教學構建起良好的生活化教學情境。最后,教師再來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并動手用泥塑的方法把植物捏出來。這樣的教學激發了學生美術創作的興趣,也讓美術課堂教學充滿了趣味。
(二)整合資源,搭建多元化平臺
課堂互動教學模式要遵循主體性的原則,教師不但要平等對待學生,讓他們大膽地說出自己獨到的見解,而且還要尊重他們的個性化發展,給他們創造健康、廣闊的多元互動交流平臺。例如,在學習“詩配畫”的時候,筆者積極整合各種資源,利用網絡搭建平臺,讓學生上網搜索各種信息,了解有哪些“詩配畫”的精彩作品,找到相關資料后上傳到網絡和其他同學分享交流。此外,筆者還組織學生到美術館、博物館參觀,看看古今中外有哪些經典的作品具有詩畫結合的特點,說一說欣賞作品的感受。如有學生認為,王維的詩歌十分具有畫面感,很適合將其畫成畫。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自主創作,有學生便選擇了王維的作品,并畫了具有田園風光的圖畫,在互動交流中提出應該在畫作中展現出恬靜閑適的風格,這樣更符合王維作品的特點。除了創設網絡溝通平臺以外,教師還可以整合各種社會資源,比如請畫家、藝術家來學校舉辦講座。這些方法不僅能起到整合資源的作用,還能讓學生接觸更多的人,展開更豐富的溝通交流,從而構筑立體化的互動模式。
(三)師生互動,營造課堂好氛圍
學生創造力培養的一大難點就是課堂氛圍的不友好。以往美術課堂教師總是習慣于按照講解-畫畫-評價的老步驟進行,因為教師會傾向于這樣要求,所以學生們也大致都畫差不多的東西,顯然很難有什么創造性的火花迸發。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嘗試鼓勵學生多多創造,促進課堂氛圍的變化。上課時,多和學生互動溝通,加強課堂參與感,課后點評也積極呼吁學生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給出合適的建議。像美術靈感來源通常是生活經驗,可以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樹木花草,甚至接觸到的各種動畫,都是靈感的來源,做到將美術融入生活。對于班級里表現好的同學給予表揚和獎勵,鼓勵其他同學向表現好的同學看齊,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四)從評價出發,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美術課程和其他課程有著非常大的區別,很多時候沒有標準答案可以評判學生的創作。因此,教師對學生作品的評價,一定不能以自己的審美為標準,而是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不斷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給予積極的反饋,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另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創作之后互相評價,并點評其他學生的作品,這不僅可以讓學生對照自己作品發現不足,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如在教學“這是我呀”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互相觀看彼此的作品,觀察和評價作品中的人物是否符合日常生活中的直觀感受。這樣,不僅顯著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更好地感受美、體會美、發現美、創造美。結合互動模式展開審美教學,則能讓學生圍繞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創作思想進行互動討論,從而全面提升他們的美術審美水平。
參考文獻
[1]紀海榮.項目化學習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要點與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21(21):159-160+163.
[2]王麗.探究小學美術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實踐途徑[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07):33-34.